一场胜仗带来的反思——
战场毁损:亏本的事不是好“买卖”
这是一场胜利的教训,至今仍然让成都军区某师官兵时常想起:
一场营对抗演练刚开场,蓝方便凭借兵力和地理上的优势,将红方主攻连死死压制在山谷之中。
“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拿下山头阵地!”正当红方营长张永率领骨干研究进攻方案时,电台中传来了团长的命令。
军令如山,张营长来不及细想,匆忙下达进攻命令。红方主攻分队冒着炮火硝烟,在坦克分队的掩护下,迅速向蓝方前沿阵地发起冲击。
刚冲到山腰,蓝方依托有利地形发起了反冲击。短短30秒,红方便有24名战士头盔上冒起红烟,被判“阵亡”……
尽管如此,红方指战员还是全力强攻,一鼓作气攻上了山头。
结果,此役红方攻克蓝方地堡7个,击毁突击炮6门,“击毙”46人,但自身也“伤亡”76人,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毁损率都超过50%,远远超过蓝方。
山头拿下了,按演习规则应该判红方胜。但面对红方人员和武器装备毁损程度远远超过蓝方的“惨胜”数据,导调组和演习官兵都陷入了沉思:这样的胜利在战场上意味着什么?
“虽然拿下了目标,但是元气大伤,真是打仗的话,还能不能持续作战,组织起有效进攻和防御?”“如果呼唤炮兵对蓝方阵地进行火力摧毁,同时调派尖刀排从侧翼迂回到敌后袭扰,效果会不会更好?”复盘检讨中,许多官兵道出了自己的反思。
“其实不论那一仗是胜是败,它都为大家的战场意识打开了一扇窗。”一位现场观摩演习的师领导意味深长地说。
一轮反思带来的探索——
庙算打赢:什么该赔什么该赚是一门学问
“不惜一切代价,折射的是深藏在不少指战员头脑中的机械化战争思维。”议训会上,该师党委“一班人”意识到,随着武器装备、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官兵们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探寻已经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如果只依靠单一兵种猛打猛冲,盯着某一局部盲目投入,失败就不可避免。”
如何更新官兵们头脑中的战场认知?该师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与兄弟单位、科研院所一起攻关,运用一体化指挥平台和终端设备,把“战场毁损值”纳入到对抗演习中,创新了战场评估裁决机制。
——单兵携带“激光模拟交战系统”。战斗中一旦出现“伤亡”,系统立即将数据信息和战斗评裁情况实时传至导演部大厅。
——火炮装配“间瞄武器模拟交战系统”。演习中发射方启动射击程序,射击诸元立即输入数据采集器,发送至实兵对抗服务器进行模型运算,由计算机根据对方兵力、火力的配置情况,自动生成“战场毁损值”。
——全域联通信息终端。演习中,把整个“战场动态”呈现于方寸荧屏,双方伤亡对比、武器装备毁损、红蓝战术安排等情况,都变成数据,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导演组的眼皮底下。
“这是判定裁决演习‘赚’与‘赔’的‘电子包公’。”指挥所内,该师师长邝铭,指着电脑屏幕上正在运行的“火力打击评估分析系统”告诉记者。系统正在对榴炮四连刚刚完成的射击进行评估:每门炮射击位置正确与否,弹道精准程度如何,打击毁伤效果怎样……都能得到公正客观的评判。
一番探索带来的变化——
制胜未来:从不惜一切代价到精算一切代价
时逢盛夏,又一场对抗演习在川西腹地打响——
“这一仗该怎么打?”主攻方向指挥员、连长简春边观测边算起这笔账:蓝方前沿阵地依托坚固地堡,配备了突击炮和榴弹发射器等重火力,还可能有后方炮兵支援,兵锋正盛。
如果继续采取步兵冲击,只会徒增伤亡;发射坦克炮弹,同样无法对敌地下暗堡形成致命打击,只会浪费弹药,甚至坦克还可能成为敌方火力的“靶子”……
斟酌衡量之后,他有了主意:呼唤炮兵对敌阵地进行立体火力摧毁,使用某新型反坦克导弹从正面对敌地堡进行精确摧毁,派尖刀排从侧翼迂回到敌后袭扰。尔后,前后夹击,多管齐下,一举歼敌。
战斗部署完毕,素以勇猛著称的简连长异常冷静地对记者说:“按我以前的脾气,早就带着大家冲上去了。但现在不能光凭着一股狠劲儿打仗,演习结束后要盘点‘战场毁损’情况,逼着指挥员得算大账、要有全局观念,把各种攻击手段有机运用起来、组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提升打击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战场毁损。”
5分钟后,简连长手中的手持机收到尖刀排发回的短信——“已经到达指定位置。”他立即下达战斗命令:
“左前方,敌地堡,反坦克导弹,发射!”“攻击分队,出击!”
瞬间,导弹呼啸、枪炮齐鸣,蓝方前沿阵地陷入“弹雨火海”之中:导弹攻击,仅4枚反坦克导弹就使蓝方坚固工事遭受重创;尖刀排后方奇袭效果凸显,蓝方前沿重火器顿时失去了用武之地;正面发起突击强攻,蓝方士兵腹背受敌,接二连三中弹,蓝色烟雾转眼便弥漫了整个山头……
“这场胜利得益于各级指战员充分发挥协同作战的优势。”师长邝铭指着指挥所紧张复盘的参演官兵对记者说:“你瞧,他们还在研究发起攻击的最佳路线是什么,毁伤的最佳火力组合是什么。”
硝烟散尽,天高云淡。通过一次次思想风暴,协同作战、单元合成、要素集成等作战理念正进一步融入官兵头脑,为他们打开制胜未来战场的大门。(张军、钟高国、黄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