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二炮導彈專家譚清泉: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2014年04月18日11: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二炮導彈專家譚清泉: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二炮導彈專家譚清泉: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譚清泉帶領戰士開發研制仿真模擬器材。 陳雙維 攝

二炮導彈專家譚清泉: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潭清泉帶領技術骨干分析探討發射訓練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陳雙維 攝

  中新網北京4月18日電 題:第二炮兵導彈專家譚清泉:導彈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作者 陶社蘭 楊永剛 操亞洲

  與導彈朝夕相伴38年,為神秘的“大國長劍”會診把脈,第二炮兵導彈專家、某導彈旅高級工程師譚清泉,人們說他是“全能王”、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今年58歲的他,在全旅兵齡最長,平均每年160天堅守導彈陣地,人們說他“年齡越來越長,貢獻越來越大”。

  從副旅長到旅總工程師,再到普通技術干部,57歲時還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人們說他“職位越來越低,標准越來越高”。

  扎根基層38載,攻克200多項技術難題,4次放棄進京工作機會,人們說他“名聲越來越響,名利越來越淡”。

  和譚清泉交談時,記者留意到他的右手總是下意識地摩挲著肺部。原來,他曾做過肺癌手術,隻剩下半個肺。其實,手術后剛剛4個月,他就又上了導彈陣地。對記者的擔憂,他淡然一笑:“隻有在工作中,我才不會覺得自己是個病人。即使明天倒下,也要倒在陣地上。“

  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這是我軍某型導彈改變狀態下首次發射。

  大國長劍引弓待發,操作號手嚴陣以待。作為技術把關組組長的譚清泉,正在靜靜等待發射“零秒”的到來。

  然而,一場大風席卷而至。頓時,戈壁灘上飛沙走石,天昏地暗。任務是否繼續?

  “打起仗來可由不得你選擇天氣。“譚清泉走到氣象雲圖前,堅定地表示:“氣候雖然臨近戰標要求,但隻要嚴謹操作,就有絕對把握!更重要的是,我對中國導彈的性能有信心!”

  狂風卷起的沙石,雨點般擊打著彈體,發出清脆的“啪啪”聲。譚清泉調整方案,鎮靜地走上指揮號位。

  一聲“點火”,長劍直指蒼穹,精確命中目標!此役,不僅創造了導彈惡劣氣象條件下發射的紀錄,也獲得了上百項裝備性能方面的重要數據。

  “隻有勇於擔當重任、時刻准備打仗,才能離打贏越來越近。”譚清泉說。

  前后8年,他帶領官兵完成數個陣地、上千台件設備整修任務,確保了“陣地個個能用,設備件件優秀”﹔他身穿隨時能捂出汗的防護服,帶領技術骨干組織陣地某設施貯存方式改革,干了部隊20年沒敢干的事……

  長劍飛天,難在發射前的裝備測試,如果能把這個時間縮短,打贏就能增添一份勝算。譚清泉經過論証,大膽提出某型導彈縮時快速發射問題。

  這是一個前人從未涉足的領域。他帶領官兵,反復修改操作規程、規范程序,探索實施並行作業、交叉作業、內容合並、減員操作等模式,使導彈測試時間大大縮短。

  然而,譚清泉並沒有就此滿足。他又立足導彈發射戰術層面,提出在臨射狀態下為導彈“體檢”。

  3個多月時間裡,經過多方調研、縝密論証,他總結出一套最佳縮時發射方案。這套方案經過檢驗后,比原設計流程縮短了近一半時間。

  和他共事多年、同為湖南人的旅長姜驊說:“老譚精通全旅所有專業,是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是我們旅的‘國寶’。湖南人的霸蠻精神,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源於他深厚的功底。”

  為打仗准備一刻也不放鬆

  地下龍宮內,一場實戰化綜合整治激戰正酣。

  譚清泉審閱設計圖紙時發現,某系統缺少監測措施。一旦出現問題,操作人員不易處置。他向專家建議,增設部分器件,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沒想到,專家一口回絕:“這個方案上級已經定型,各方代表都已簽過字,而且符合技術標准,不能隨意更改。”

  性格溫和的譚清泉拍了桌子:“符合設計標准,不一定達到作戰要求。我們的陣地是用來打仗的,絕對不能有漏洞!”

  因為他的堅持,上級機關最終採納了他的方案,並在同型號部隊推廣使用。

  在譚清泉眼裡,“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明天的戰爭做准備的。為打仗准備,一刻也不能放鬆,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

  一次,該旅對某陣地管路進行檢查。譚清泉突然發現,壓力表上顯示的數據,比前一次數據差了0.01刻度。

  有人說,這是溫濕度變化引起的正常波動,不必在意。譚清泉卻不依不饒,“肯定存在漏點!”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裡,他帶領官兵,沿著管路進行了兩次徹查,卻始終沒發現問題。

  依然不放心的譚清泉,又採取倒序方式,再次進行排查,終於在牆角裡一個接頭處發現了疑似漏點,並成功將其堵上,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隱患。

  譚清泉說:“要想保持導彈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再小的問題也要消滅在萌芽之中。導彈陣地,維系著國家安危,絕不能當兒戲!”

  一次裝備交接,負責送裝的工業部門表示檢測合格,計劃一天內完成交接,負責接裝的譚清泉堅持要逐箱、逐件檢查。

  沒想到,這一查,竟發現了一截2厘米長的保險絲!

  譚清泉讓官兵找來放大鏡、膠布,在一件件設備裡“大海撈針”。直到再沒發現其他問題,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而時間也已過去了三天。

  與導彈朝夕相伴38年,譚清泉早已成了“裝備神醫”。但是,每一次實彈發射,他都要一個部位一個部位仔細檢查,一項參數一項參數認真比對﹔每一次遇到問題,他總是發現一個處理一個,從來不讓問題累積,先后破解200多個技術難題。

  “這些年來,我‘質檢’的導彈,發發狀態最佳﹔我把關的發射任務,從沒發生過失誤。“譚清泉憔悴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性格溫和但演兵場上毫不留情

  旅史館裡,巨大的顯示屏上,播放著導彈發射的壯觀場景。每一次駐足這裡,譚清泉的眼前,總會浮現出激情燃燒的創業歷程。

  這支導彈旅的前身是一支工程部隊,曾轉戰大江南北,在國防施工一線立下赫赫戰功。

  那年,某導彈旅優秀營長譚清泉,被上級首長“點將”,調到該旅任裝備部長。

  走馬上任,他發現,全旅官兵見過導彈的屈指可數,熟悉專業的更是鳳毛麟角。譚清泉心急如焚。

  沒裝備,他帶領官兵把草繩當電纜、圓木作導彈﹔沒教材,他借來資料,一點一滴教給大家﹔缺人才,他組織“百人百天集訓班”,自己擔任教員……

  新裝備到來后,上級考核組如期而至,他們驚喜地看到,該旅已形成戰斗力。4年后,該旅初次“亮劍”,便首戰告捷。

  面對鮮花和掌聲,譚清泉沒有停步。他帶領技術骨干先后設計出三代模擬器材,實現了“不用真彈不出營門”就能完成操作訓練的目的,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帶領骨干封閉3個多月,編寫涵蓋某型導彈所有專業教材,填補了該型導彈訓練教材的空白。

  譚清泉清醒地認識到,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沒有嚴謹細致的操作作風,導彈發射隨時面臨失敗的危險。平時溫文爾雅、笑容可掬的他,演兵場上像變了一個人,毫不留情。

  一次陣地調試,譚清泉安排助理員黃俊整理相關數據。由於時間較緊,黃俊照抄了其它陣地部分數據。譚清泉發現后,把統計表重重地摔在地上,大聲斥責這種弄虛作假的行為。

  一次考核參加發射人員,碩士畢業的助理工程師翟曉雄連考3次都是59分,譚清泉堅決把他從任務名單中劃掉。

  2011年6月,譚清泉被診斷為肺癌。數小時的開胸手術,他被切除了人體最大的一頁肺。然而,僅僅休養了4個月,他就找到旅領導,要求到任務一線。

  一場開胸手術,譚清泉的身體已大不如前,爬10多個台階,要花幾分鐘,歇好幾次。而那天,他卻在陣地上跑了個遍,檢查了近千個閥門,提出十多個問題。

  2012年,上級賦予該旅某項試點任務。譚清泉再次請戰,負責一項危險課目的把關。那段時間,他天天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和戰友們吃住在一起。

  一次操作訓練,他在指揮間組織指揮。突然,紅燈報警,儀表顯示電流增大、壓力不足。

  譚清泉一個箭步沖出指揮間,一口氣跑上4層樓梯,趕到控制間,拉下電閘,化解了一場危機。緊急關頭,年滿58歲又身患癌症的他,跑步的速度,竟連年輕的戰士都跟不上呢。

  在一線擔任技術把關多年,每逢重大任務,譚清泉總是第一個進場,最后一個退場。一年365天,他平均160天呆在陣地,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每個季度,他都要對陣地上數百個管路、閥門和螺絲進行一次“巡檢”,一查就是四五天。

  “對陣地、對裝備,我早已有了特殊的感情。一天不見導彈,我就睡不踏實﹔一天不進洞庫,我就吃飯不香。”譚清泉說。為了這份情感,他堅守深山38年,4次放棄調到北京工作的機會。

分享到:
(責編:高澤華、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