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堅守大山的導彈專家譚清泉

鐵肩擔起“大國長劍”

2014年04月18日10:14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鐵肩擔起“大國長劍”

  譚清泉(左)帶領戰士研制仿真模擬訓練器材。 本報通訊員 陳雙維攝

  在第二炮兵部隊裡有這樣一位技術專家——

  他今年58歲,兵齡38年,身患肺癌但仍堅守導彈陣地,人們說他“離退休越來越近,但貢獻越來越大”﹔

  他能上能下,從副旅長到旅總工程師,再到普通技術干部,57歲時被評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人們說他“職位越來越低,標准越來越高”﹔

  他扎根基層,扎根深山,攻克200多項技術難題,人們說他“名聲越來越響,名利越來越淡”。

  這位技術專家,就是第二炮兵導彈專家、某導彈旅高級工程師譚清泉。

  眼裡永遠有“敵情”

  譚清泉所在導彈旅的前身,是一支曾轉戰大江南北,在國防施工一線立下赫赫戰功的工程部隊。那年,身為另一個導彈旅優秀技術營長的譚清泉,被上級“點將”,調到該旅任裝備部長。

  當時,全旅官兵見過導彈的屈指可數,熟悉專業的更是鳳毛麟角,專業訓練如何起步?譚清泉心急如焚。沒裝備,他帶領官兵劃圈為井,把草繩當電纜、圓木作導彈﹔沒教材,他借來資料,一點一滴教給大家﹔缺人才,他組織“百人百天集訓班”,親自擔任教員。正是憑著這種讓人等裝備的理念,新裝備一到來,這個新組建的旅很快就形成戰斗力。4年后,該旅奉命出征高原,初次“亮劍”,便首戰告捷。

  “沒有嚴謹細致的操作作風,導彈發射就會隨時面臨失敗的危險。”平時溫文爾雅的譚清泉,在導彈陣地上卻表現出毫不留情的一面。

  一次,譚清泉審閱設計圖紙時發現,某系統缺少壓力監測措施。他當即向廠方專家建議增設一個壓力表和截止閥,但被一口回絕:“這個方案上級已經定型,各方代表都已簽過字,而且符合技術標准,不能隨意更改。”

  “我們陣地是要打仗的,絕對不能有漏洞。”譚清泉拍案而起。由於譚清泉堅持己見,最終,上級機關採納了他的方案,並在同型號部隊推廣使用。

  與導彈朝夕相伴38年,譚清泉被官兵譽為“裝備神醫”。在他眼裡,訓練場上的“細微漏洞”就是“敵情”。他說:“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明天的戰爭做准備,不能有任何僥幸心理。”

  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高原戈壁,“大國長劍”待出鞘,這是我軍“撒手?”武器在改變狀態下首次發射。作為技術把關組組長,譚清泉正靜靜等待發射“零秒”的到來。

  然而,天公不作美,一場大風突然而至。頓時,戈壁灘上天昏地暗,飛沙走石。

  任務是否繼續?“發射‘窗口’,匯集多種復雜因素,機不可失。”譚清泉轉身回到指揮間,思考片刻,堅決地說:“風速雖接近臨界指標,但隻要嚴謹操作,就有絕對把握。我對中國導彈的性能有信心!”

  譚清泉立即調整發射方案,鎮靜地走上指揮號位。吊車展臂,長劍昂首。威武的導彈,絲毫不差地矗立在發射台上。一聲“點火”,長劍直指蒼穹,精確命中目標。此役,不僅創造了惡劣氣象條件下發射的紀錄,也收獲了上百項裝備性能方面的重要數據。

  在發射場上,譚清泉敢冒風險,源於他平時訓練中敢闖新路。

  “長劍”飛天,難在發射前的裝備測試,如果能把這個時間縮短,打贏就能增添一份勝算。譚清泉經過論証,大膽提出某型導彈縮時快速發射問題。這是一個前人從未涉足的領域。他帶領測試分隊官兵,反復修改操作規程、規范程序,探索實施並行作業、交叉作業、內容合並、減員操作等模式,使導彈測試時間大大縮短。他還立足導彈發射戰術層面,提出在發射陣地完成技術陣地測試內容,相當於在臨射狀態下為導彈“體檢”,省去了彈體發射前轉運環節。最終,他總結出一套最佳縮時發射方案,比原設計流程縮短了近一半時間。

  導彈發展一步,譚清泉就跟進一步。他帶領技術骨干設計的模擬訓練器材,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編寫涵蓋某型導彈所有專業28本教材,以第二炮兵司令部名義下發部隊,填補了該型導彈訓練教材的空白。與他共事多年的旅長姜驊說:“老譚精通全旅所有專業,是發射場上的‘定海神針’。”

  “一天不見導彈就睡不踏實”

  “肺癌!”2011年6月,一紙診斷書,如五雷轟頂般擊中譚清泉。那些日子,他思考著什麼是生命的意義,該怎樣面對生死考驗。一番思索后,譚清泉的內心很快平靜下來,他安慰親人和戰友:“我一定能打敗癌細胞。”

  手術后的譚清泉僅僅休養了4個月,就要求到任務一線。那天,他直奔陣地,在一個電纜連接處蹲下身子,把鬆動的緊固件重新加固,鬆了一口氣說:“我最不放心的就是這個地方。”

  2012年,上級賦予該旅實戰化試點任務。他再次請戰,負責一項危險課目的把關任務。那段時間,他天天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和戰友們吃住在一起。大家擔心他的身體,紛紛勸他多休息一會兒。

  看到譚清泉帶著病體沒日沒夜忙碌,老伴石一艾心疼地勸他:“待在山溝裡吃苦受累了幾十年,現在年齡大了,又得了病,不能再這麼不顧死活了。”但譚清泉動情地說:“繼續工作,就是最好的治療﹔隻有干起工作來,才覺得自己不是病人。”

  堅守深山38年,譚清泉多次放棄調到北京工作的機會。每當戰友們表示惋惜和不解時,他總是說:“一天不見導彈就睡不踏實,一日不進洞庫就吃飯不香。”

  再有兩年,譚清泉就要退休了,他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有機會再打一發導彈”。(本報記者 陳勁鬆 本報特約記者 金 鑫 本報通訊員 楊永剛)

  【短評】知識軍人的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在第二炮兵某導彈旅高級工程師譚清泉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譚清泉不是個別現象,他代表千千萬萬個知識軍人,他的先進事跡表明,我軍第二炮兵部隊是一支有知識有文化有理想的部隊,這支部隊的威懾力來源於武器本身,更來源於執掌它們的知識軍人。

  據統計,譚清泉所在導彈旅擁有87名博士碩士,干部90%以上為本科學歷。這樣的導彈旅無疑可以稱得上是知識軍人集團了。正是有這樣一個由導彈專家、技術尖子、操作骨干組成的專業門類齊全、梯次配備合理、后續人才不斷的知識軍人集團,我們才敢說我軍第二炮兵部隊是一支信息化程度很高、能打勝仗的部隊。

  從譚清泉身上,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扎根基層部隊大有可為。當下,又一個畢業季、征兵季就要到來,希望有志從軍的知識青年,能夠從學習譚清泉先進事跡中,增強自身的正能量。

分享到:
(責編:高澤華、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