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俄媒詳解中國紅旗2防空導彈:曾改裝攻陸出口伊朗

2014年04月29日16:55    來源:環球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俄媒稱中國或因採購S400導彈推動紅旗2全面退役

據俄羅斯軍事觀察網4月28日報道,上世紀50年代美國和台灣國民黨空軍飛機多次侵犯中國空中邊界,人民解放軍米格-15和米格-17殲擊機多次升空攔截,在台海上空展開了真正的空戰,僅在1958年就擊落17架、擊毀25架敵機,己方損失15架米格-15和米格-17。

在遭受較大損失后,台灣國民黨改變戰術,使用從美國得到的RB-57D和U-2高空偵察機,在當時中國空軍殲擊機無法到達的高度進行偵察飛行。武裝台灣對抗大陸的美國並非專門利人,毫不利已:台灣飛行員偵察飛行的主要目的是刺探美國需要的中國大陸核武器研制情報。

在1959年前三個月RB-57D在中國大陸上空進行了10次長達數小時的偵察飛行,當年6月還曾兩次飛越北京,企圖破壞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慶祝活動。當時中國領導人對這種偵察飛機非常敏感。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親自請求赫魯曉夫向中國供應蘇聯第一設計局(“金剛石”科學生產聯合體)研制的最新型防空導彈系統SA-75“德維納”。盡管當時中蘇關系已經開始冷淡,但是毛澤東親自提出的要求還是得到了滿足。1959年春天,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蘇聯向中國運送了5個火力營和1個技術營的SA-75防空導彈系統,包括莫斯科“火炬”設計局研制的62枚11D地空導彈。蘇聯同時派出專家組為這些防空武器系統提供技術服務,除了培訓值班人員之外,還組織北京、西安、上海、廣州、武漢、沈陽等大城市的對空防御。

在蘇聯軍事顧問維克多-斯柳薩裡上校指揮下,1959年10月7日在北京附近20600米的高度,首次擊落台灣一架RB-57D雙發遠程偵察機。台軍飛行員和台灣之間的通話是在話說到一半時突然中斷的,可見飛行員根本沒有發現危險。對墜落飛機殘骸的研究表明,RB-57D高空偵察機在空中就已解體,殘骸四處飛散,遍及方圓數公裡,飛行員受到致命重傷。

為了隱瞞中國擁有當時最新型防空導彈技術的機密,中蘇領導人商定不向媒體公開宣布擊落飛機的消息。在台灣媒體報道RB-57D偵察機訓練飛行期間發生事故,墜毀在中國東海之后,新華社作為回應隻在10月9日發布一條簡短的消息同,指出10月7日上午蔣介石軍隊一架美制偵察機侵犯中國北部地區領空實施挑舋,結果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擊落。至於被什麼武器擊落,如何擊落,則出於保密考慮,隻字不提。

美國在分析高空偵察飛機在中國上空損失的情況時,沒有把它記在蘇聯地空導彈的賬上。美台高空偵察機繼續飛行,結果遭到更加慘痛的損失。在中國上空又有5架台灣飛行員駕駛的U-2高空偵察機被擊落,部分飛行員幸運生還,成為俘虜。直到蘇聯地空導彈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地區擊落一架以前打不著的U-2偵察機,並在國際社會造成較大反響之后,美國人才意識到,高空不再是美軍偵察機無懈可擊的保証。

當時蘇聯導彈武器的較高戰斗性能促使中國領導人購買SA-75防空導彈系統的生產許可証,並且很快達成所有必要協議,准備以“紅旗-1”為名安排生產。但是50年代末開始加劇的中蘇分歧導致蘇聯在1960年宣布撤走所有援華軍事顧問,致使中蘇軍事技術合作長期停滯。在這種況下,中國開始在60年代初宣布的 “自力更生”方針指導下,自行進一步完善地空導彈武器。但是這種政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在制造現代化導彈武器方面收效甚微,哪怕是在中國開始始積極從國外,首先是美國吸引相關華裔專家回國效力之后,當時中國共有100多名華裔著名科學家回到祖國。與此同時,中國還積極收購軍事技術領域的先進技術,邀請德國、瑞士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專家來華工作。

在1965年開始發展“紅旗-1”防空導彈系統的同時,中國開始研制更加先進的“紅旗-2”。新型防空導彈系統的突出特點是射程增加,在電子對抗條件下的工作性能更高。首款“紅旗-2”於1967年7月裝備部隊。當時爆發的東南亞(越南)戰爭大大促進了“紅旗-2”這個“中國防空導彈系統”的研制。盡管中蘇政治分歧較為尖銳,大量蘇聯軍事援助仍然通過中國境內的鐵路運往越南。但是,蘇聯專家多次發現航空和導彈裝備在過境中國運輸時有丟失現象。中國以此方式得到了解蘇聯先進研發成果的機會。

中國在蘇聯SA-75基礎上總共完成了3個防空導彈系統研制和生產項目,用於打擊高空目標。除了上述“紅旗-1”和“紅旗-2”之外,還有“紅旗-3”,其導彈射程和飛行速度大幅增加,專門用於對抗美國SR-71超音速高空偵察機。但是之后隻有“紅旗-2”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70-80年代多次改進,以保持其技術性能,使其符合對抗空襲兵器的發展水平。

“紅旗-2”防空導彈營配備6套發射裝置、18枚備用地空導彈、1套P-12探測雷達的中國仿制品、1套SJ-202(SNR-75的仿制品)制導雷達、 1輛運輸發射車和其他技術裝備。首次升級改進的“紅旗-2”防空導彈系統從1973年開始使用,以對越南戰爭的分析為基礎。根據實戰經驗研制的“紅旗 -2A”防空導彈系統進行了一系列高品質地創新,於1978年裝備部隊。總體而言,中國“紅旗-2”作為SA-75防空導彈系統的類似產品,一直在重復蘇聯產品的發展道路,只是延誤了10-15年。

從1979年開始研制的機動版“紅旗-2B”成為“紅旗-2”的進一步發展型號。“紅旗-2B”系統使用履帶底盤發射裝置,配備改型導彈,使用能根據導彈與目標的相對位置引爆的新型無線電引信,於1986年裝備部隊。中國還為“紅旗-2B”制造了新戰斗部,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仿制了蘇聯的彈頭,增加了命中率,並且研制了新型增力活塞發動機。但是“紅旗-2B”沒能成為真正的機動式防空導彈系統,由於受到履帶底盤的限制,無法遠距離運輸、加裝燃料和氧化劑,隻能說是提高了發射裝置的機動性及其牽引設備的獨立性。

在列裝“紅旗-2B”的同時,中國開始裝備“紅旗-2J”防空導彈系統,其突出特點是使用固定發射裝置發射導彈。70-80年代中國還曾研制“紅旗-2”的反導彈版本,只是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總共生產了600多套“紅旗-2”發射裝置和5000多枚地空導彈,裝備了大約100個各型“紅旗-2”地空導彈營,在長時間內成為中國防空體系的基礎。另外還向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伊朗和朝鮮出口了大約30個營的“紅旗-2”導彈系統。

“紅旗-2”不僅參加了1979年和1984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還曾在兩伊戰爭中被伊朗軍隊積極使用。80年代中期中國在“紅旗-2”導彈基礎上研制出了最大射程可達150公裡的M-7(CSS-8)戰役戰術導彈,為其研制了重達250千克的常規裝藥單彈頭戰斗部、集束(子母)和化學戰斗部。這些導彈於 1992年向伊朗出口了大約90枚。伊朗同樣積極改進從中國得到的“紅旗-2J”防空導彈系統,並為其生產導彈。90年代末,伊朗推出了名為“賽義德 -1”和“賽義德-1A”的導彈,后者使用紅外尋的制導系統。

目前,中國正在積極替換已經老舊的“紅旗-2”防空導彈系統,換裝更加先進的“紅旗-9”、“紅旗-12”、“紅旗-16”和S-300PMU、S- 300PMU-1、S-300PMU-2。人民解放軍地空導彈部隊現在裝備大約110-120個地空導彈營,總計大約700套發射裝置,其中“紅旗-2” 約佔10%以上,主要部署在次要方向。在不久前中俄雙方基本達成S-400供應意向之后,可以肯定地說,“紅旗-2”將會在未來幾年開始退役。盡管如此, “紅旗-2”的使用時間也比其前身SA-75多出20多年,俄羅斯最后一批SA-75防空導彈系統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已不再擔負戰斗值班任務。 (編譯:林海)

分享到:
(責編:康哲(實習生)、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