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任司令員的為將與為人
有的穩定首都,有的鎮守邊疆,有的擊退來敵
□ 於興衛 呂曉勇 朱宇凡
雖幾經調整,目前的七大軍區都已走過近60年歷程。歷任司令員們大多功勛卓著,留下許多感人故事。
沈陽軍區:鄧華“最牛最野”,陳錫聯被譽為“小鋼炮”
沈陽軍區守衛著祖國東北,一直是國防建設的重點。鄧華、陳錫聯、李德生、劉精鬆、王克、李新良、梁光烈、錢國梁、常萬全、張又俠、王教成等先后擔任軍區司令員。
首任司令員鄧華1910年出生於湖南郴州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博覽群書。1928年,18歲的他參加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開始了軍旅生涯。雖然是讀書人出身,但鄧華打起仗來很“野”。解放戰爭時期,他統率的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被公認為軍中“最牛最野”的一支部隊。
鄧華的“野”,源於他領兵打仗的實力。他善於分析,敢於進言。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為預防不測,周恩來決定以第四野戰軍13兵團為主組建戰略預備隊,毛澤東批准由鄧華出任司令員。當月,鄧華便起草報告,陳述對朝鮮戰局看法:“鑒於朝鮮人民軍戰線南伸,美軍憑借其海、空軍優勢,於朝鮮東、西海岸中腰部鋌而走險的可能性大為增加。顯然,如果以朝鮮人民軍弱小的海、空軍和后方留守的陸軍,阻止美國從兩側的陸、海、空三位一體登陸的作戰企圖是很困難的。況且,朝鮮三面環海,東、西海岸線較長,給人民軍集中、重點防守帶來不便。”毛澤東接見他時贊揚道:“你在給軍委報告中(提出的)關於美軍可能在朝鮮東西海岸中腰部實施陸海空三位一體的登陸作戰,這個分析很有見地。”
8月31日,鄧華進一步大膽預測了我軍的參戰時機,“待敵進到三八線以北最為有利……敵人拉長拉寬(我)更好打”。報告發出15天后,美軍果然在仁川地區登陸。時至今日,研究朝鮮戰爭史的專家們仍然對鄧華的戰略眼光欽佩不已。
1951年8月,志願軍總部一度決定於9月間發動第六次戰役,目標是打到三八線以南,收復三八線以北的敵控區。但鄧華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發動這一戰役對我軍不利,不如待敵向我進攻時再予以殲滅。他隨即向毛澤東、彭德懷發電,提出放棄發動第六次戰役的建議,馬上被採納。果然,9月間,敵人發動了“秋季攻勢”,志願軍把握戰機,一舉殲敵7.9萬人,獲得了重大勝利。各國軍事評論家對這一戰役計劃的改變評價頗高。
朝鮮戰爭的中方總指揮、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彭德懷也對鄧華贊賞有加:“鄧華作戰勇敢、細心,出過不少好主意,是個好幫手。”1952年6月,鄧華被任命為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此后,他指揮的1952年秋季反擊作戰、上甘嶺戰役和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都取得重大勝利。1955年3月,鄧華被任命為沈陽軍區司令員。
1959年,陳錫聯從鄧華手中接過沈陽軍區司令員一職,從此在這個崗位上干了14年,是沈陽軍區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任司令員。陳錫聯1915年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1929年在家鄉參加游擊隊。他身經百戰,善打硬仗、惡仗、苦仗,被譽為“小鋼炮”。
1937年10月16日,時任八路軍769團團長的陳錫聯,率部進抵山西代縣劉家庄地區。部隊偵察發現了陽明堡鎮南面的一個日軍機場,有24架飛機白天起飛去忻口、太原轟炸,晚上全部返回。日軍對進出機場的路口警戒嚴密,但對機場周邊疏於戒備。陳錫聯經過認真研究,決定以夜襲方式突入機場,炸毀日機。
10月19日夜,陳錫聯指揮各營向預定地區進發。很快,各分隊順利進入機場,按計劃各就各位。他們把幾個手榴彈綁在一起,一捆捆地塞進飛機駕駛艙裡。瞬間,爆炸聲四起,火光沖天。從進入機場到戰斗結束,僅用1個小時,24架日機被全部摧毀。日軍援兵趕到時,被濃煙和烈火籠罩的機場上,隻剩下一堆飛機殘骸。
陽明堡戰斗大捷很快傳遍了太行山區,當地至今還流傳著“萬裡長城萬裡長,雁門關下古戰場,陽明堡裡一把火,日寇飛機一掃光”的歌謠。
1969年3月2日,蘇軍侵犯珍寶島地區,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受命組織領導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這場戰斗不僅關乎軍事,也關乎政治、外交,尤其需要靈活的作戰思路。陳錫聯明確表示:“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要服從國家政治外交斗爭的需要,打不打,什麼時間打,打到什麼程度,都要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的號令。”他同時擬定了“示假隱真、后發制人”的作戰方案,並特別強調:“我們一定要將戰斗控制在烏蘇裡江主航道中國一側,把敵人消滅在中國境內。”
3月15日,珍寶島的戰斗打響后,陳錫聯指揮部隊與入侵的蘇聯軍隊展開堅決又不失靈活的軍事、政治斗爭,既打退了蘇軍的入侵,又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捍衛了國家的領土主權。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為陳錫聯的軍事生涯、也為沈陽軍區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