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亨廷頓英格爾斯工業公司宣布最新的“弗吉尼亞”級潛艇“明尼蘇達”號(SSN 783)5月6日圓滿完成了首次海試與評估。
最近一段時間,美國一些媒體在討論一個問題:在過去十年中美軍對對手的力量評估是否出現了偏差。《美國國家利益》雜志刊發的一篇文章稱美國對中國軍力的評估出現了四點誤區,《漢和防務評論》也刊發了一篇文章稱美國擔憂中國的非對稱優勢。
在過去一年時間內,美國很多重大裝備技術項目都在做調整。瀕海戰斗艦、弗吉尼亞級核潛艇、DDG1000驅逐艦、遠程打擊轟炸機這四個重大計劃都出現了變化。
瀕海戰斗艦原來計劃建造50艘,現在削減到32艘,而美國海軍正在討論用什麼艦型替代瀕海戰斗艦。美國海軍認為瀕海戰斗艦防空力量不足,因此提出替代的艦型應該裝備艦空導彈、裝備小型的宙斯盾雷達。
美國拿出180億美元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造10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計劃的時間周期很快,來的也很突然。DDG1000驅逐艦本來作為美國的主力戰艦,但是美國海軍計劃有變,造3艘就停建。
今年3月美國空軍網站報道,美國下個五年的財政預算中為遠程打擊轟炸機項目申請了114億美元的經費,要發展建造新的轟炸機:有人駕駛,載彈量在6.4噸到12.8噸、亞音速飛行、作戰半徑不低於3200公裡、具備全項隱身能力。通過這個描述可以看出,這不是一個技術突破型的項目,各種指標並不突出。而且這個項目十分著急,2018年就要服役。
以上四個項目調整可以歸結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對威脅評估不足。新的武器項目建造出來之后,已經不好用了,因此進行縮減。瀕海戰斗艦和DDG1000都屬於這種情況。
第二種是補窟窿的項目,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和遠程打擊轟炸機就屬於這種狀態。這兩個項目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要求急,都要求2020年前形成戰斗力。在美國空軍傳統的觀念中,轟炸機是要執行全球任務,要有足夠的載彈量和突防能力,但是美國新的遠程打擊轟炸機卻類似於一個中型轟炸機,執行全球任務是不夠用的,但是放在美國在亞洲的一線和二線基地,基本夠用。
美國這些裝備項目的調整,並不純粹是由於技術原因,而是當初立項的時候判斷出現了重大問題,對對方技術的發展估計不足,等自己的武器出來之后發現已經根本上形勢了。還有就是美國發現以前的項目削減了之后對手的力量卻在發展,用什麼樣新的武器來應對心裡沒底,臨時用應急項目來堵窟窿。
大型裝備項目的發展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初期的論証。從美國近期的這些重大裝備項目調整來看,顯然是初期論証出現了問題,最核心的就是過去的十年對潛在對手的發展速度估計不足。究竟美國的這些項目調整,對美軍的資源投入影響有多大、堵窟窿式的項目從更長的時間范疇來看會不會打水漂,還需要我們仔細觀察。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