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曲麻萊縣葉格鄉東科草原上採訪時,一個60多歲的藏族老奶奶拉著記者的手說:“這些年來,才秀加盡到了一個村支書的責任,帶領我們摘掉了貧窮帽,過上了幸福甜蜜的好日子……”
在老奶奶的指引下,我們走進了才秀加的家,看到堂屋牆上挂著“全國勞動模范”、“優秀民兵排長”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三塊金光燦燦的獎牌時,情不自禁地對他豎起了大拇指,才秀加興奮地說:“獎牌就是最好的動力,催促我要繼續干好村裡的工作,以更優異的佳績報答黨的恩情……”
在走村串帳的採訪中,我們得知才秀加是村裡孤寡老人心中的孝敬兒子,是帶領牧民群眾脫貧致富的科技能手,更是孩子眼中助學興教的愛心使者。
在東科草原上記者看到,群眾的臉上挂著燦爛的笑容,廚房裡青稞酒、牛羊肉、奶油茶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味,帳蓬小學裡也傳來了朗朗讀書聲,這裡處處呈現出一片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和諧文明的景象。在才秀加的帶領下,東科村已經步入了建設小康社會的快車道,2005年底被青海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小康文化村”。
謀發展,脫貧致富奔小康
1991年5月,年僅22歲的民兵排長才秀加,被牧民群眾推選為東科村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帶些稚氣但富有闖勁的他,下定決心要讓村民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當時的東科村居住著藏漢兩個民族、265戶共計1214人,農牧業基礎非常薄弱,牧民群眾生活困難,經濟發展十分滯后。對此,才秀加沒有退縮,而是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盼群眾之所盼,以對黨和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勇敢地挑起了這幅壓在他肩上的重擔,帶領全村牧民群眾開始了艱辛的創業之路。為使東科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才秀加沉下心來與村“兩委”班子一起想辦法、找對策、探索發家致富的新途徑。
在集體研究決定后,才秀加組織和帶領全村黨員干部串門入帳,挨家逐戶地向牧民群眾宣講黨在農村牧區實行的各項方針政策,動員群眾參加草場圍欄、牲畜暖棚、定居點、人工種草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進行畜種改良,大力發展牛羊育肥,不斷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大力發展個體工商業,走牧工商一體化發展道路,從外地引進絨山種羊10隻、歐拉種羊20隻,加大了羊群的改良力度。
經過10年的持續發展,東科村草原基礎設施和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草場全部實現了圍欄,農牧民有了自己的定居點,家家戶戶建起了暖棚和飼(草)料生產基地,傳統的畜牧業生產方式逐步向科技化轉變,截止2006年底,全村固定生產總值達到1048萬元,年度人均純收入2857元,全村擁有摩托車、手扶拖拉機、小汽車共515輛,家家戶戶都購買了冰箱、彩電、電飯鍋等家用電器,吃不完的米面裝進了羊皮袋,農牧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東科村民也因此摘掉了戴在頭上的貧窮帽,才秀加也贏得了群眾的擁護和信賴。
抓黨建,提高班子戰斗力
才秀加擔任東科村支部書記以來,始終把加強黨支部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他依據在民兵連學習到的黨建知識,制定完善了《村黨支部議事規則》、《村黨支部組織生活制度》、《村黨支部目標崗位責任制》等規章制度,做到了各項工作有章可循。
在他的帶領下,村黨支部“一班人”堅持“三會一課”制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廣大黨員干部的頭腦,提高了大家的理論素養和帶領群眾謀發展、搞建設的本領,增強了大家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政治自覺性。
為便於開展黨建活動,投資修建了村委會辦公樓、黨員活動室,配備了相關設備,促進了黨員干部的學習教育和理論培訓,進一步提高了黨支部“一班人”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黨員總數從1995年的17名增加到現在的42名。
為了不讓村裡少數老弱病殘、部分因病返貧的農牧民在致富路上“掉隊”,在才秀加的倡導下實行了黨員結對幫扶制度,每1名黨員幫助一個困難戶,以幫錢、幫物、幫牲畜、幫蓋房子等形式,先后使該村17戶特困家庭擺脫貧窮,以此帶動全村共同富裕。在堅持制度和原則方面,才秀加卻從不含糊,如在調整村裡經濟結構時,他主動帶頭並積極做好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思想教育工作﹔在計劃生育工作中,他第一個自願放棄生育第二胎﹔在民族宗教問題中,他組織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導大家正確處理民族與宗教的關系,使民族宗教活動在村黨支部的監管下合法開展。
由於村黨支部堅強有力,各項工作得到了牧民群眾的忠心擁護和大力支持,如今東科村一躍成為葉格鄉乃至全省農村牧區建設的樣板村。才秀加常說:“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就是要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處處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感召其他黨員干部和牧民群眾,每到逢年過節,才秀加總是拿出自己的錢,去看望慰問本村孤寡老人和特困戶,甘做他們膝下的“阿牛”(藏語意為兒子)。
重教育,用愛心托起希望
農民愛土地,牧民愛草原,才秀加更愛草原上的孩子。因家貧失學的才秀加僅有初中文化程度,每次參加鄉民兵連組織的政治理論學習,總是對一些新名詞、新觀點、新論斷難以理解和掌握,加之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經歷,使他飽受缺乏知識之苦。
由此,他認為隻有抓好教育,用知識包裝孩子,才能托起草原上的希望,把草原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於是他積極籌措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教育引導農牧民尊師重教,送子女上學,徹底擺脫草原上“結婚生孩子--長大放牛羊??賣錢娶媳婦??再結婚生孩子”的生活怪圈。
近幾年,才秀加在固定救助32名失學兒童的基礎上,對有經濟條件而不願送子女上學的家庭,他不厭其煩地進行說服教育,對個別性格固執的村民,他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教育農牧民懂得送孩子上學是當父母的義務,上學求知是孩子的權利。為把孩子的上學權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才秀加還把援助之手伸向了鄰村的失學兒童,他拿出自己退牧還草、變賣牲畜的錢,為葉格鄉喬夫旦村捐資1.7萬元,解決了該村2名教師的拖欠工資和63名貧困學生的校服費。
近年來,才秀加個人捐資助學累計金額達4.3萬余元,以自身愛心行動支持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目前,東科村適齡兒童在校生達287名,除痴呆或因病不能上學的以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2004年該村小學順利通過了國家教育部“兩基”驗收。
搞整治,構建文明和諧村
才秀加剛上任時的東科村,村容村貌臟亂差,宗教紛爭激烈,社會風氣極差,是省級挂牌的綜合治理重點村。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和民兵排長的他,決定以治理村容面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牧民生產生活環境為突破口,先后投資235.5萬元,帶領村民兵排修筑了叉叉溝20公裡灌溉渠道,整修鄉村公路43公裡,清除垃圾60噸,治理草場7745畝,種植牧草5000畝,建成高質量畜棚75座,架設了25公裡高壓電線,完成了牧戶電網改造工程,結束了無電村的歷史,還鋪設了29.6公裡的人畜飲水管道,解決了東科村人畜引水難題。
為加強村委民主制度建設,擴大農牧民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管理權,才秀加做到了“村務、財務、事務”三公開,對每一筆收入和支出情況,定期在村務公開宣傳欄進行公布,得到了群眾的關心、支持和贊揚。
在狠抓村容環境治理和基礎設施建設時,才秀加時刻不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的“20字”要求,充分發揮村調解委員會、治保會、草山管委會等領導小組的功能作用,組織民兵骨干深入農牧戶家中宣講《憲法》、《刑法》、《婚姻法》、《民族自治區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規,開展“三個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爭做遵紀守法村民。近幾年,才秀加帶領民兵骨干參與處理草山糾紛17起、調解離婚案件9起、抓獲犯罪份子11人。
為豐富農牧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才秀加積極組織本村與鄰村開展“賽馬會”、“物資交流會”,舉辦“法制講座”、傳播“文明新風”和宣講“村規民約”等活動,不僅加強了同鄰村的友好關系,也促進了本村精神文明建設,村風村貌有了根本性改變,昔日酗酒、賭博、打架等惡習已悄聲匿跡,而今鄰裡和諧相處,形成了一個敬老愛幼、尊師重教、樂於助人的良好風氣,全村涌現出“雙文明戶”26家、“五好家庭”78戶、“遵紀守法先進家庭”109戶。(謝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