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低損耗腔鏡的制備是激光陀螺研制的關鍵難題關鍵工藝環節,如何“煉就”檢驗膜片的“火眼金睛”是必須攻克的難題。
這個難題,美國從開始研制到最終解決鍍膜問題,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我國激光陀螺工程化的研制過程中,先后有十余家研究單位因無法解決鍍膜問題而選擇了放棄。面對巨大困難,團隊帶頭人高伯龍心裡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激光陀螺。他動情地鼓勵團隊成員:“目前國內就剩咱們一家單位為主研制激光陀螺了,如果不搞下去,它就會徹底夭折,我國在此領域與國外的差距會越拉越遠。為了我們的武器裝備用上高精度的導航器件,我們無論如何也要堅持下去”。
為了突破這道技術難關,高伯龍毅然放棄了多年的理論物理研究,專攻基礎工藝。當時妨礙膜片光學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精確、可靠且簡單的測量儀器。他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高精度的薄膜光學性能測量設備。當時國內外流行的膜片光學性能測量方法是“光強測量法”,精度相對較差,且操作相當復雜。高伯龍經過仔細研究,想出了一個新的測量方法,可在當時的器件水平下突破膜片光學性能測量的精度極限。1975年夏天,經過高伯龍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一台膜片的反射率、透射率測量儀試制成功,簡稱DF透反儀。經過數千小時的測試實踐,該儀器測量精度達到很高水平,而且使用起來比較簡便。該成果在1981年獲得湖南省重大科研成果一等獎,1986年獲得國家發明四等獎。
DF透反儀的發明,是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通過理論創新和團隊奮戰實現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的最好詮釋。DF透反儀的發明,為激光陀螺研究團隊鍍膜組研究和制備極低損耗腔鏡和增透片提供了一雙“火眼金睛”,為激光陀螺的工程化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