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全軍首支女子地震救援隊:因為要專業 所以忍住眼淚

2014年08月12日08:32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全軍首支女子地震救援隊:因為要專業 所以忍住眼淚

  8月9日,震中龍頭山鎮中心小學,十四集團軍工兵團地質災害女子救援隊准備出發執行搜救任務。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攝

  ■ 對話動機

  背著幾十公斤的裝備跑了30公裡進入重災區,5個女兵比很多男兵跑得還快。她們第一次在地震災后救援中實戰,第一次直面生死,看著被半座山掩埋的村庄,第一次無能為力。生死離別,總讓眼淚在女兵的眼圈裡打轉,但她們不能哭,她們是來救人的,每天都把一句話在心裡默念無數遍:要專業一點。讓一位女兵為你講述作為地震救援者的經歷、感受和思考。

  ■ 對話人物

  田洪嬌

  成都軍區十四集團軍工兵團二級士官,26歲,從軍6年。去年9月開始接受地震救援專業訓練。魯甸地震,作為班長的她和四名女戰士第一時間奔赴災區,承擔搶險救災任務,被外界稱為“中國首支女子地震救援隊”。

  ■ 評價

  本次地震,工兵團共出動78人,救援人員69人,其中男兵64人,女兵5人。招收女兵主要是考慮女兵心思更細膩,相較男兵,對救援現場的各類情況能夠更加敏銳地捕捉。在災區,女兵還能利用性別優勢對受災群眾給予安慰。

  設置專業女子救援在全軍尚屬首次,雖然訓練時間不長,但經過這幾天的救援,五名女兵的表現做到了“不辱使命”。

  ——陳代榮,成都軍區十四集團軍工兵團副團長、地質災害緊急救援隊隊長。

  戰隊

  一個“80后”帶四個“90后”

  新京報:你們這個隊伍組成是怎樣的?

  田洪嬌:我們這次一共來了5名女兵,我是班長,今年26歲。其余四人分別是鄧小雨(19歲)、邱澤敏(19歲)、戴雅娟(23歲)、熊潔(23歲)。除我之外,另外四人都是去年才入伍的新兵。一個“80后”帶著四個“90后”。

  新京報:部隊內部也有“首支女子地震救援隊”的說法嗎?

  田洪嬌:沒有,這是媒體后來的稱謂。但我們營是專業做救援的,去年是首次招收女兵,這次救災,據我所知應該是首支女子救援隊伍承擔救災任務。

  新京報:從去年9月到這次地震前,你們日常的訓練是怎樣的,專門針對地震救援?

  田洪嬌:平常訓練主要涵蓋三大門類課程,包括通信、地爆(地雷爆破)、操作手作業,都是針對地震救援的。

  新京報:平常訓練和男兵有什麼不同?成績怎樣?

  田洪嬌:沒什麼不同,跟上學時候是一樣的,有男有女。女兵成績不差,我們有個“挖雷坑”作業,及格時間是3分鐘,我們五個的成績都在一分鐘內,比不少男兵都強。

  救災

  災區狀況比想象中嚴重

  新京報:這次是第一次進入地震災區?

  田洪嬌:是的。我們都是第一次。

  新京報:災區的狀況和你們之前的心理預估一樣嗎?

  田洪嬌:接到任務時我們在大理駐訓,新聞裡說震級是6.5,我們都以為是一次小地震,不會有多嚴重。到了魯甸,我們見縣城的房子大多好好的,但挺進震中龍頭山鎮后,情況比我們想象的要嚴重得多,鎮裡的老街完全成了廢墟,路和房子連起碼的輪廓都看不出。

  新京報:到災區第一天主要做了哪些事?

  田洪嬌:從魯甸縣到龍頭山鎮的路當時是堵死的,我們一路跑了30公裡來到鎮上。剛到鎮上我們就碰到了一位父親,他說他三個女兒和一個小外孫被埋在了廢墟裡,我們卸下裝備就去了。我們上午9點50分到的鎮上,下午3點左右,那位父親的孩子都找到了,很可惜,三個姑娘都不在了。

  新京報:救援已經持續了一周,在你們的工作中,有沒有什麼遺憾?

  田洪嬌: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救出幸存者。這次地震倒塌的多是土坯房,垮塌后幾乎一點縫隙都沒有,很多人可能不是因為外傷,而是直接窒息死亡的。

  新京報:有什麼讓你印象深刻的實例嗎?

  田洪嬌:我們去甘家寨子,那是半座山整體塌陷,把一個村子50多戶都埋了。那裡塌陷面積太大了,看不到房子的模樣,根本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搜救。在現場完全束手無策的感覺,讓我特別沮喪。

  情緒

  總是想哭,但不能哭

  新京報:這是你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地接觸死亡嗎?

  田洪嬌:第一次。也不知道是不是錯覺,那位父親的三個女兒被挖出來時,我感覺她們還有溫度,身體還是軟的,但人就是不在了。三姐妹最大的23歲,最小的才12歲。

  新京報:你們的年齡都不大,怎麼面對這個場景?

  田洪嬌:人們總愛說生離死別,在那個場景裡,我才真正明白這四個字究竟有多殘酷。那位父親俯身看三個女兒的樣子,我想我一輩子也忘不了。我和隊員們都是女孩兒,都是女兒。我的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兩個小隊員沒控制住,眼淚掉下來了。

  新京報:你們需要控制自己不流淚?

  田洪嬌:是。其實這些天,我總是想哭,但是不能哭。我們是軍人,到這裡是來救人的,每天我都把一句話在心裡默念無數遍:要專業一點。

  新京報:平常訓練中會專門有情緒管理方面的課程嗎?

  田洪嬌:我們有專門的心理疏導課。日常訓練看一些部隊以往救災的視頻,有時候看著那些我都會掉眼淚。但到了現場,就要專業,特別是我還是帶隊的,如果我情緒崩潰了,隊員們怎麼辦?

  新京報:隊員之間會相互安慰或鼓勵嗎?

  田洪嬌:不會有特別的言語。但是第一天找那三個女孩之前,我們五個是手牽手去的現場,很自然地就把手牽到一起了。三個女孩兒找到之后,大家都在咬牙忍著眼淚,當時我們看看彼此,也算是一種相互鼓勵。

  專業

  救援要科學 男女不重要

  新京報:有人會說,女兵情感脆弱,體力也不及男兵,而地震救援是爭分奪秒搶救生命,設置女子救援隊似乎沒有必要。

  田洪嬌: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拿這次救援來說,我們五個人在我們團是最早到的震區,那30公裡我們跑得比很多男兵還快。

  我記得當時我提著救援器械在山路上跑,碰到其他部隊的一位戰士,他問“跑那麼快干嗎?”我沖他喊“干嗎?去救人命啊,爭分奪秒!”

  至於情感脆弱,那是缺點嗎?我先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之后才是女軍人。

  新京報:作為專業救援隊伍,你們的專業性如何體現?

  田洪嬌:地震救援最重要的就是找人和救人,具體說來就是定位和施救,相比普通人,我們每天的訓練內容就是這兩項。定位方面,大家所熟悉的生命探測儀,包括搜救犬的引導使用,這些能力都是經歷專業救援訓練的人才具備的。

  新京報:什麼樣的救援才算專業救援?

  田洪嬌:剛才說的設備的使用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現場決斷,打個比方,有人員被壓在廢墟下,大型設備可能危及生命,小型設備可能要給被困者截肢,這個決斷要綜合現場情況衡量。另一點是,不能盲目施救,必須保障救援人員安全。

  新京報:這次地震,災區有國家救援隊和藍天、神鷹這樣的民間救援隊伍,你覺得和他們相比,你們的救援水平如何?

  田洪嬌:必須承認的是,在災難救援方面,男子救援人員佔絕大多數。而且對方在經驗上比我們有優勢。但現代救援早就不是靠力氣了,關鍵還是科學的方法,我覺得隻要方法掌握好,男女根本不是問題。

  總結

  給自己及格,隊員70分

  新京報:有了這次的經驗,你覺得我國的救援體系中,女子救援應該佔據一個怎樣的位置。

  田洪嬌:我希望大家(和男子救援)的關系是並列的,而不是我們作為男子救援的補充或替補存在。這次在災區,男女救援隊員沒什麼區別,承擔一樣的任務,吃喝住的條件都是一樣的,並不因為我們是女兵就特殊照顧了。

  新京報:執行任務時,面對情感或者其他方面的壓力,怎麼排解,會跟家人分擔嗎?

  田洪嬌:忍忍就都過來了,不會跟家人說,直到有媒體報道我們,父母們看了網上的照片,才知道我們來災區了,之前都沒跟他們說。

  新京報:就本次災難的整個救援體系,你覺得面對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田洪嬌:交通。第一天我們跑步進的災區,早進災區一秒,就意味著多搶救好幾條人命。后來我跟參與過其他地震救災的前輩交流,他們說每次救災交通都是大問題。

  新京報:缺乏及時、科學的統籌和調度?

  田洪嬌:對。按理說救援和醫護人員應該第一時間進災區,但我們跑步進來的時候,路上有形形色色的車輛,有的甚至在橫幅上打起了廣告,這個讓人看了不舒服不說,也耽誤了寶貴的救援時間。

  新京報:如果滿分100分的話,給自己以及四名隊員這次的表現打多少分?

  田洪嬌:給自己及格吧,隊員們打70分,她們真的很棒。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