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與士兵 廖宗怡作
15年前的那個夏天,我到廣東某海島採訪,在烈日炎炎的海防連隊,老遠就看到一個老軍人與一群年青戰士圍在黑板報前探討黑板報的編排與書寫,那種敬業與認真,令我感佩。經打探得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軍旅畫家廖宗怡。
回廣州不久的夏夜,我與廖老有過兩次忘卻年齡身份的長談。我稱他“廖老”,他打斷我,讓叫“老廖”。我說長幼尊卑不能亂,“廖老”這個稱呼因此叫了10多年。
廖老最令人折服的是他嫻熟精通的“十八般手段”。舉凡油畫、國畫、版畫、水彩、速寫、插圖,還有書法、篆刻,甚至美術設計、宣傳畫,無一不揮洒自如,各有建樹。他是中國美協、書協、版協會員,版畫、油畫、國畫和篆刻都入選過全國展。以我之淺陋,書畫界如廖老這般中西兼擅、書畫精通的藝術家並不多見。而有好身手又能放下身段,主動為部隊為官兵服務的藝術家更是難得。
廖老18歲從軍,今年已77歲高齡。幾十年來,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軍隊美術事業,為軍隊畫了一輩子。他標志性的作品是1972年創作的版畫作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參加全國美展后迅速紅遍全中國,后來被選定在中國駐外使領館印制懸挂。僅憑此畫,其地位聲望便蜚聲美術界。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廖老即憑借扎實的功底與過人的才氣被選調至解放軍文藝社和解放軍報美術組,與陳亦遜、陳玉先等大家一起共事,其實力可想而知。
翻開《廣州軍區美術作品精品集》不難發現,廖宗怡所有的創作均圍繞軍旅題材展開,從歷史題材到重大演習,從香港回歸到’98抗洪,從硝煙炮火的生死瞬間到普通平凡的士兵群像,軍事題材始終是其創作的母題,其涉獵之廣,領域之寬,以及對軍旅美術的刻畫與把握,對主題畫創作藝術元素的開掘與探索,頗值得關注和研究。
若從技法來論,廖宗怡的油畫、版畫造型准確、構圖平正中有奇崛,用筆洗練干淨,用色大膽而准確,有著扎實的功底和鮮明的審美取向。國畫則以中國筆墨為靈魂、以書法為依托,大氣潑辣、渾厚蒼勁,筆下多水墨氤氳、煙霞彌漫、淋漓酣暢之快意,尤其是潑彩牡丹,恣意浪漫,出時人窠臼,廣為藝術界和收藏界稱佩。這既是融合領會中西文化的顯影,自身藝術才華和修養的外化,更有一種英雄主義、浪漫主義的情懷,頗具軍旅之風骨和軍人之精氣神。
生活中的廖老朴素如鄰家老人,每天騎一輛老舊自行車來往於畫室與家之間,生活簡單又快樂。雖已退休在家,隻要部隊有事找到他,他總是滿腔熱忱地投入到創作之中,從不講價錢和待遇。一些緊急創作任務一旦應允,加班加點也要完成。他對部隊美術骨干手把手示范教誨,滿臉笑容讓人如沐春風、暖意融融。這是一種登高望遠的胸懷、一種閱歷豐富的淡定、一種物我兩忘的境界,更是一名老戰士的深情。
“多能”“軍旅”“深情”“高懷”,對廖老這個簡單的素描,如讀一部人生書,他讓我明白,藝術之真諦在於熱愛,藝術之源泉來自生活,藝術之繁花開於真情,藝術之生命植根人民。這也是廖老對我藝術的啟悟、人生的滋潤和靈魂的澆灌。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