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是古之謀臣的代表。漢高祖劉邦曾說過: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處,吾不如子房。張良之計,乃興漢滅楚之良策,能打勝仗之高招。對我軍指揮員來說,提高帶兵打仗、指揮打仗的本領,心中不可缺少“張良計”。
以謀制勝、以計取勝是中國兵法的優良傳統。孫子曰:“兵者,詭道也。”“詭”在其集萬千變化於一身。自古以來,誰謀略高,駕馭變化的本事大,勝利天平也就會傾向誰。正因為如此,“戰爭爭謀”“打仗打將”成為世界軍事界公認的真理。
“一計之出,可以傾覆百萬師﹔一謀之就,孤軍亦可以制勝”。革命戰爭年代,我軍之所以能以弱勝強、以劣勝優,指揮員善於用計用謀起到關鍵作用。無論是四渡赤水、敵后游擊戰,還是延安保衛戰、三大戰役,處處展示出我軍指揮員的高超謀略和用計水平。
時下的信息化戰爭,正呈現出全新的特點:偵察衛星無時不在,夜視設備大量運用,隱身技術普遍使用。這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謀略的面貌,指揮員心中的“張良計”也應隨之而變、與時俱進。如果要想以計取勝,不僅謀略上要高人一籌,技術運用也應及時跟上。否則,被敵人以技術手段識破,那就得不償失了。
伊拉克戰爭中出現過這樣一幕:伊軍地面裝甲部隊曾企圖利用沙塵暴天氣做掩護對美軍發動大規模反擊。不料,美軍利用信息技術很快透過沙塵迷霧,准確定位伊軍作戰平台,隨后通過“拔除中心,掃蕩外圍”的戰術將其徹底摧毀。
列寧說:“沒有不用軍事計謀的戰爭。”戰時的計謀通常是“眉頭一皺,計從心來”,其根基卻不是一種純思維的東西。隻有多研究現代技術對謀略韜略的升華,將謀略思想與體系作戰准備相結合,將戰時急中生智與平時未雨綢繆相結合,不斷加強戰前的預見性、針對性訓練研練,儲備多種謀略模式,掌握物化的“錦囊”,到了戰場上才能胸有成竹、妙計連連、決勝千裡。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之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未來的戰爭,誰也不會打“堂堂之陣”,交戰雙方不只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武器裝備的較量,更是指揮員指揮藝術與用計水平的較量。每名指揮員,隻有在探索戰爭的“特性變化”上狠下工夫,給“張良計”輔以科學技術的翅膀,才能拿到謀略制勝的“金鑰匙”。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