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是一所大學校,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們這支軍隊區別於其他大多數國家軍隊的顯著標志。“進來是塊鐵,出去是塊鋼”。教育,不僅成就了軍隊的強大,也成就了在軍營中的每一個人,使一個個青年最終成長為各行各業的精英,成為共和國的砥柱脊梁,軍營也因而成為無數才俊向往的熔爐。
正因教育之重,除了黨委抓教育管思想義不容辭,各級各部門也都在抓教育、搞教育、評教育,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筆者經常聽到教育工作者抱怨,現在社會環境復雜、官兵思想活躍,教育不好搞。但是,上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思潮泛濫、軍閥混戰,環境何嘗不比今天更復雜﹔正值建軍之初,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紅軍官兵,何曾有多高的文化素質﹔基層搞教育時間不夠、資料有限、手段落后,在烽火連天的革命戰爭年代,何曾有那麼多條件“一本正經”地搞教育?而當年紅軍官兵的信念何其堅定,作風何其過硬。那麼,以往的教育成功在哪裡?當下的一些教育問題又在哪裡?
最近聆聽廣空某指揮所老戰士報告團的輔導報告,使筆者對這些問題有了進一步認識。兩個小時的輔導報告,講的是部隊教育天天講、月月講的內容。講者慷慨激昂、堅定自豪,聽者正襟危坐、無不動容。這樣的教育之所以鼓舞人、震撼人、激勵人,就是因為教育者自己矢志不渝追求信仰,出生入死不改初衷,為國為民赴湯蹈火,敢於亮劍不怕犧牲。他們用生命詮釋信仰、追求勝利、展現作風,贏得受眾的尊敬和信任,教育更具有生命力感召力。即便他們一言不發,穿著舊軍裝腰杆筆直地站在那裡,這舉手投足釋放的氣場能量,就已經告訴官兵,該如何做一名優秀的軍人。可以說,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許就是這種“不言之教”。
全軍優秀基層主官、南空某部機務大隊教導員楊棟曾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搞教育也是“銷售”一種理念,隻有你比受教育者更堅定,才會影響他們。正因為他真懂真信黨的創新理論,所以講課時“眼睛都是亮的,由不得戰士不信”。正因為他真誠正直、關愛官兵,戰士們說:“我們信服他這個人,就會相信他的話。”因此,很多時候教育的根本不在於教育者說了什麼,而在於教育者是什麼樣的人,有著怎樣的精神海拔,怎樣的生命狀態,怎樣的境界格局。
什麼是教育者最大的資源?就是教育者自己。我黨成長之初,很多人投身革命並不是聽了多少理論的說教,或者完全理解了共產主義,而首先是相信引導他干革命的這個人,為他的所作所為而感動,進而相信他所追求的事業,遵循他所指引的方向。反思今天的一些教育,教育者講出的道理自己都不信,怎麼能指望別人去信﹔提出的要求自己都不做,怎麼會有效果?
因此,當今教育的最大困境在於教育者本身。西方有句諺語:你不可能給予別人你沒有的東西。作為教育者、管理者,如果你希望官兵積極進取、刻苦鑽研、遵章守紀,那麼自己首先要努力成為這樣的人,才有可能讓官兵也成為這樣的人。也就是說,育人即育己,育人先育己。如果教育者隻想著教育別人,那麼就可能是緣木求魚、事倍功半﹔如果都能想著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最終會發現教育可以做到春風化雨、水到渠成。當一個教育者不懂得教育者最大的教育資源是自己,是自己的思想、品質、情操、作風的體現,他也許會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技巧、資料等等外在的東西上。筆者不是說這些東西不應該去精心准備,而是想強調,相對一切教育的技巧,“人”才是教育的核心,這個人,首先是教育者本人。
願軍營大學校的每一名培育引導官兵成長的“老師”,都能從“我”做起,做最好的自己,育最棒的官兵。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