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四光”艦正式加入人民海軍序列。這是繼1997年我國海軍第一艘綜合試驗艦誕生后,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最新型綜合試驗艦,它的入列,標志著海軍科學試驗能力的全面提升。
試驗艦是為測試研制開發的海軍新型裝備而專門建造的一類艦艇,是海軍新型武器的搭載和試驗平台。是否擁有試驗艦,是衡量一個國家海軍是否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標志之一。中國海軍的多款新型艦載武器正是在試驗艦上得到檢驗后,才走向萬裡海疆。
軍事專家認為,海軍新武器裝備向“高、精、快、遠”方向發展,信息化、智能化、體系化程度越來越高,由此催生了一系列試驗任務和一批海防利器的誕生。先進裝備的定型,體現了國防工業水平的增強和海軍整體作戰能力的提升。隨著海試任務的常態化,綜合試驗艦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毫無疑問,和平時期,在試驗場上多一些探索,武器裝備性能就多一些改進,未來戰場就會多一份勝算。
缺乏試驗艦 驅逐艦頂上
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051型艦出現后,以往僅靠陸上試驗場進行武器試驗的傳統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各系統裝艦的使用要求,海軍於是想到了利用現有的艦船作為搭載平台
按照中國海軍艦艇命名的規定,水面艦艇都是以地名、山名、河流名和湖泊名來命名。以人名命名的其實很少,“畢昇”艦(舷號891)、“華羅庚”艦(舷號892)、還有剛剛服役的“李四光”艦,便是為數不多的以著名科學家命名的艦艇。這些艦艇承擔著海軍新式武器裝備的試驗和定型任務,目前已服役的很多海軍先進的武器裝備都是在畢昇號上完成試驗定型的。
在人民海軍的戰斗序列中,試驗艦不擔負作戰任務,卻常年征戰在硝煙彌漫的“海戰場”,經受著艦炮轟鳴、導彈烈焰和神秘電磁環境的考驗﹔其自身並不裝備武器,卻見証著我軍新型艦載武器的發展,海軍艦艇的新型火炮、導彈、雷達等要在這裡經過測試檢驗后才能上艦。
“其實,中國海軍成立之初,對海上試驗艦的需求並不是特別急迫。”國防大學教授李大光說,由於裝備水平及作戰使命的限制,作戰能力較強的大型作戰艦艇幾乎沒有,絕大部分是一些排水量在1000噸以內的輕型艦艇,艦載武器及艦載電子設備也較為簡單。海軍大部分新型武器、設備的研制都是以仿制為主,因此,利用陸上試驗場進行相關試驗便可以滿足各系統的裝艦要求。
“畢昇”號綜合試驗艦總設計師徐訓古長期從事海軍艦船的設計研究工作,也目睹了我國試驗艦的發展。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上世紀60年代中期,海軍裝備科研部門在兩艘掃雷艦的基礎上,改裝建成中國第一代試驗艦,主要用於導航等單項試驗。“隨著我國自研艦艇和艦載電子武器裝備的發展,2艘小型的單項試驗艦就遠遠不夠了。為此,迫切要求提供能夠滿足海上試驗的平台。”徐訓古說。
上世紀70年代,一些新型高性能、技術復雜的艦載武器及雷達、電子設備的研制工作開始進行,特別是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051型艦出現后,以往僅靠陸上試驗場進行武器試驗的傳統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各系統裝艦的使用要求。海軍於是想到了利用現有的艦船作為搭載平台,中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051型艦首艦“濟南”艦,就在1971年底服役后開展了大量試驗。
“實際上(‘濟南’艦)當時就是作為中國051型驅逐艦的試驗艦來使用,以驗証該型艦的航速、穩定性、適航性等基本性能。”李大光說。據了解,在這些試驗任務中,最重要的項目是中國海軍第一套艦載指揮系統的裝艦試驗及直升機上艦試驗。在隨后的數年內,直升機在“濟南”艦上進行了數百架次的起降試驗,使中國海軍逐步掌握了直升機在作戰艦艇上起降的相關技術,並對艦載直升機在海上的使用、維護、保養等方面有了直觀的認識。“濟南”艦積累的寶貴經驗大部分應用到了后來建造的國產第二代導彈驅逐艦上。
之后服役的導彈驅逐艦“開封”艦也擔負了一系列新型武器、雷達設備的試驗任務,該艦最重要的試驗項目要算上世紀80年代末改裝法制“海響尾蛇”艦空導彈系統的試驗。
首艘試驗艦 助力神盾艦
有“中華神盾艦”美譽的我國新一代導彈驅逐艦裝備的相控陣雷達、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防空導彈、反艦導彈等,就是在中國海軍第一艘海上專用綜合試驗艦“畢昇”艦上試驗定型后,才交付海軍
在當時,利用其他類型船舶或在役艦艇進行改裝用作試驗艦,是一些國家解決艦載裝備海上試驗的途徑之一。如美國“諾頓海峽”艦,就是用水上飛機供應船改裝的,成為美國海軍主要武器系統“宙斯盾”系統、垂直發射系統等研制的試驗艦﹔英國的“長弓”號試驗艦是用12000噸級救撈駁船改裝的,當時作為垂直發射“海狼”防空導彈系統的試驗平台,后來又進行了制導武器的試驗。
據徐訓古介紹,為了解決當時之需,中國海軍也採取過利用現有艦艇對一些新研設備進行海上試驗的辦法,但由於試驗艦和作戰艦艇的使用要求相差甚遠,需要對原有艦艇進行“傷筋動骨”改造,試驗后還要恢復原貌,改裝周期長,費用投入較高,甚至有相當部分新研裝備不得不在新研艦艇進行海上試驗,佔用了大量時間,使得新研艦艇遲遲不能形成戰斗力。
我國大型的綜合試驗艦就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1997年10月,中國海軍第一艘海上專用綜合試驗艦(當時舷號為“試驗970”)加入現役,2002年10月被命名為“畢昇”艦,舷號改為891。畢昇艦定位於在一艘試驗平台上實現不同武器系統、雷達設備等的實彈發射、海上調試、系統融合等,以滿足艦船搭載各項新型武器的功能需求。該艦常年征戰在高強度、高風險的科研試驗戰場,完成了不少主戰艦艇多型武器裝備試驗保障任務,創下了海軍史上多項紀錄。
有“中華神盾艦”美譽的我國新一代導彈驅逐艦裝備的相控陣雷達、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防空導彈、反艦導彈等,就是在“畢昇”艦上試驗定型后,才交付海軍。
而剛剛服役的“李四光”艦是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的最新型綜合試驗艦,於2012年開工建造,2013年11月下水。該艦全長129.3米,寬17米,滿載排水量6080噸,具有信息化程度高、技術性能優越等特點。該艦繼承了“李四光”艦艦名,舊“李四光”艦是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中遠海綜合測量船,填補了中國海洋測繪領域的100多項空白,2012年11月退役后轉隸漁政部門。
仿實戰背景 驗証新裝備
試驗艦的最主要的任務,通俗地理解,就是讓新武器早日拿到“准生証”。“為試驗贏得時間,就是為武器戰斗力生成贏得時間”
不同的武器裝備系統裝艦后,往往會出現適裝性、電磁兼容性等方面的問題。常年在水面艦艇上的海軍官兵就十分清楚,武器系統和雷達電子設備需要在海上環境中長期工作,必須考慮溫濕度的變化,海上水汽、鹽霧對設備的腐蝕以及艦艇自身的振動、噪聲對系統設備的影響等。“這些問題在陸上試驗中很難被發現,如果不通過實際的海上試驗,解決起來相當困難。”李大光說。
比如,艦載雷達是艦艇對敵實施攻擊的“眼睛”,但在復雜海況下,雷達會因海雜波影響而產生“盲區”。而這樣的難題如果久拖不決,可能會導致新裝備“胎死腹中”。所以,試驗艦的最主要的任務,通俗地理解,就是讓新武器早日拿到“准生証”。“為試驗贏得時間,就是為武器戰斗力生成贏得時間。”李大光說。
每項試驗對艦艇操作要求都各不相同,有的是直線航行,有的是曲線航行,有的要在電磁環境復雜的海區航行。通常,一個航次隻進行一項試驗,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試驗艦也可以積極探索多項試驗並行的保障方式,這就需要試驗艦官兵大膽創新方法。比如,“畢昇”艦官兵就科學整合資源,將多個試驗計劃有機地“串聯”起來,開發出試驗航路的最大利用價值,有效解決了試驗任務沖突的矛盾。
試驗任務時間有長有短,長的時候可達數個月之久。比如,有的雷達系統試驗需要跨海區連續航行,要求艦艇航行不能中斷,否則數據採集不完整,試驗就要失敗。試驗艦官兵和科研人員需要相互配合,收集海域電磁環境特點及分布資料,經過幾番論証拿出試驗方案,再對相關軟件進行合理調試和改進。在近似實戰的背景下,裝艦的武器裝備系統各項戰術技術指標得到了全面驗証,科研人員也獲取了寶貴的技術參數。
大洋深處驚濤駭浪,而更大的危險遠不止於此。遇到試驗高峰期,發射的導彈和炮彈數以千計,很多武器都是尚未定型的試驗品,風險之大可想而知。以新型導彈雙發齊射試驗為例,就是一項風險度極高的試驗。發射進入不可逆程序,如果導彈供電系統突現出現故障,導彈失去人工控制,一旦炸膛,后果不堪設想。遇到這種情況,試驗艦需要立刻啟動應急預案,比如撤離專家,安排損管隊迅速就位,做好應對准備和防護工作。為減少可能的傷亡,每一次試驗通常會假想各種失敗的可能,相應地制定應對預案。
外軍掃描
美國“諾頓海峽”試驗艦
該艦原為滑行艇供應船,后改裝為導彈試驗艦,供海軍試驗艦炮、導彈等各種武器。“宙斯盾”基本武器系統在進行了陸上試驗后,發展完成僅能於單通道、單象限運行操作的宙斯盾系統測試模型,后在“諾頓海峽”號試驗艦上進行長達3年的海上試驗。
美國“伊利湖”試驗艦
在美國進行的一系列海基導彈防御試驗中,幾乎都少不了“伊利湖”艦的身影。“伊利湖”艦長173米,寬16.8米,排水量9600噸,1988年開始建造,1991年下水,1993年正式服役,1998年被改裝為導彈防御試驗平台。2000年7月,美國海軍作戰部宣布該艦為導彈防御試驗艦,此后,該艦就開始進行“真刀真槍”的測試,已進行了多次“標准”3導彈的攔截試驗。
日本“飛鳥”試驗艦
1995年,“飛鳥”試驗艦正式服役。該艦滿載排水量高達6200噸,整體構型類似驅逐艦,是日本海上自衛隊隸下的大型船電試驗艦,主要用來測試新一代主戰艦艇開發的零零式射擊指揮裝置三型(FCS-3相控陣雷達系統)、垂直發射短程防空導彈、ATECS先進戰斗系統以及新型OQQ-21低頻聲納系統,這些裝備在日后都用於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與秋月級驅逐艦等新一代主戰艦艇上。
印度“拉吉普特”級驅逐艦
“拉吉普特”級驅逐艦長約147米、排水量近4000噸。進入新世紀后,“拉吉普特”級驅逐艦頻頻接受改裝,成了新裝備試驗平台。如2001年就被改裝為“布拉莫斯”反艦導彈的海上試驗平台,進行該型導彈的艦載發射試驗,使其具備攔截先進戰斗機和反艦導彈的能力,並能對海上超視距目標發動遠程打擊。
法國“奧列龍島”試驗艦
裝備有“阿拉貝爾”(Arabel)多功能雷達,成功地試射過“紫菀”導彈。
(記者 洪奕宜 實習記者 祁雷 策劃統籌 戎明昌 徐林 羅彥軍)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