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302醫院抽組的我軍首支援塞醫療隊奉命出征異國他鄉抗擊埃博拉疫情。面對全新的地域環境、艱苦的自然條件和嚴重的疫情,醫護人員的安全如何保証?留觀中心的診療工作怎樣展開?疑似患者和確診患者交叉感染能否杜絕……10月10日,記者踏訪了位於塞拉利昂首都弗裡敦市郊的中塞友好醫院埃博拉留觀中心。
11件防護用品,36道穿脫流程
“想要消滅敵人,必須首先保全自己!”醫療隊隊長李進的話,讓記者仿佛聞到一股火藥味兒。
記者在現場看到,中塞友好醫院嚴格按防控傳染病要求設置“三區兩帶兩線”。“三區”即清潔區、潛在污染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兩帶”指在清潔區與半污染區之間、半污染區與污染區之間分別設立緩沖帶﹔“兩線”為清潔線路和污染線路。
李進介紹,醫護人員和留觀病人各走各的通道,值班時醫護人員先到清潔區更換衣物、穿戴整齊防護用品后,經過潛在污染區(半污染區),方可進入病房(污染區)﹔下班時必須嚴格按流程在不同的緩沖區脫去相應的防護用品,沐浴更衣后方能進入清潔區。
記者細數了一下,醫護人員的防護用品共有11件,除了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還有隔離衣、手套、防水雨靴等,穿有13道流程,脫則多達23道流程,每脫一件防護用品都要用消毒液對雙手進行一次消毒,並嚴格規定從上到下穿戴、口罩先戴后摘、穿脫不顛倒等10條原則要求。
“防護用品精細的穿脫流程、原則要求及嚴格的區域管理,是避免交叉感染、保護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關鍵所在。”防控組組長賈紅軍說。在他的指導下,記者足足花了20分鐘時間才將防護用品穿戴好。經過一番嚴嚴實實的“包裹”,不到10分鐘身體就開始微微冒汗,憋得人有點喘不過氣來。
“就算做足了防護功課,也不能掉以輕心。”護士孫娟告訴記者,為確保萬無一失,醫護人員每次進出病房至少兩人同行,以便互相檢查和監督。
問診距離保持兩米,實時對患者進行遠程監測
上午8時20分許,記者跟隨“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來到門診大樓。大樓周圍設置了警戒線,嚴密封鎖進出道路,防止有人擅闖“禁區”。
8時47分,一輛救護車拉著刺耳的警笛聲由遠及近呼嘯而來。“轉運留觀患者的救護車馬上進院!”治療組組長牟勁鬆的對講機裡傳來門衛的報告。他告訴記者,所有患者都是當地埃博拉疫情指揮中心根據各留觀中心的收治情況統一實施調配的,並由專門的救護車集中進行轉運。
車剛停穩,司機便從駕駛室跳下打開后車門,5名患者依次下車,其中一人晃悠著走了幾步,便因體力不支躺倒在門診大廳的台階上。
“趕快接診!”牟勁鬆當機立斷。醫護小組立即按照接診流程展開工作,防控組對轉運患者車輛進行消毒,護理組為患者分發口罩、測量體溫,同時引導患者來到門診大廳接診台前。
“姓名、年齡、有無接觸史……”問診時,患者隔著接診台坐在醫生對面的沙發椅上,中間保持兩米的安全距離。20多項病人信息,醫生邊問邊記,每位患者平均接診時間為10到15分鐘。
詳細記錄下患者信息,採集完病史,護士將他們一一領進病房,遵照醫囑從藥房領取藥物后,又一一送到患者床前,進行對症和支持治療。與此同時,每位患者佩戴上新型無線體溫計,醫護人員即可實時進行遠程監測。
穿著厚重的防護服,30多攝氏度的炎熱天氣,讓醫護人員體力消耗很大。當大家回到緩沖區域時,渾身大汗淋漓,防水雨靴中能倒出汗水。
留觀患者住單間病房,全面加強教育管理
留觀中心內,先期展開的床位有40張,分設疑似和確診兩個病區。安裝的遠程監控設備,不但實現工作人員緩沖區、接診台、藥房以及確診患者病房等重點部位全覆蓋,而且還可將污染區的病歷資料傳輸到清潔區,確保病歷資料的清潔和完整。
被轉運來的留觀病人,由於沒經過實驗室檢測,無法判斷哪些是疑似患者、哪些是確診患者,接診醫生根據病情輕重進行綜合評估后,一律安排住單間隔離病房,以此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預防交叉污染。
據了解,醫療隊每天安排護士為留觀患者統一抽血進行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化驗結果若是陽性即被確診,若間隔三天、兩次化驗結果為陰性則被排除。
“防止交叉感染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記者問。
“很多患者對埃博拉病毒幾乎一無所知,醫護人員一旦離開,他們就會走出病房,有的甚至相互串門。”防控組護士長王新華說,“通過單間隔離僅僅是防控交叉感染的一個方面,想要真正實現留觀患者‘零交叉感染’,必須做深做細患者的教育管理工作。”
為此,醫療隊採取一系列舉措,全面加強患者的教育管理,確保防控無死角。他們把埃博拉疫情的防控知識制作成卡通宣傳畫和溫馨提示,張貼在病房的醒目位置﹔對確診患者、疑似患者、死亡患者實施分類管理﹔為每名患者免費提供餐飲和日常用品,並配發一台收音機。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