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蒙山高 沂水長 軍民魚水情更深

袁麗萍

2014年10月14日05:13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蒙山高 沂水長 軍民魚水情更深

  編輯同志:

  今天,我們向讀者推薦一封由山東省費縣石河村村民董西來同志寫給廣州軍區楊玉文副政委的信件。這封飽含800多名沂蒙父老鄉親深情的來信,生動訴說了廣西軍區、北海軍分區官兵幫助費縣籍戰士董立生的故事。北海軍分區警通連戰士董立生家庭頻遭不幸,廣西軍區、北海軍分區兩級黨委和官兵第一時間伸出援助之手,積極協調當地人武部和民政部門為其家庭解決實際困難,與當地群眾一起匯聚愛心,傾心幫助董立生全家渡過難關。老區人民除了寫來感謝信,還特地給部隊贈送“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義深”的錦旗。

  中央軍委首長和廣西軍區領導先后在來信上作出重要批示:感謝革命老區人民對部隊的關愛,我們要更加重視做好新時期的官兵關系、群眾工作。捧讀這封質朴的信件,我們充分感受到沂蒙老區人民衷心擁軍的深情厚誼,充分體會到“魚水難分一家人”的深厚含義。

  士兵是基層的主體,是戰斗力的基礎,關愛戰士就是關心部隊戰斗力。對家庭遇到困難的戰士多一份關愛,積極為軍人家庭排憂解難,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軍隊建設的濃厚氛圍,戰士才能無后顧之憂地為國奉獻。時下正值新訓,新戰友遠離家鄉來到部隊,容易想家戀家。相信此事也將成為生動的教材,啟發新訓干部骨干深懷“愛兵”之心,多辦“利兵”之事,將溫暖送到新戰友心頭,激勵新戰士早日適應部隊生活,更好地安心服役,獻身國防。

  廣州軍區政治部 石斌欣、張 旭、劉金鵬

  尊敬的楊副政委:

  您好!

  我是廣西軍區北海軍分區警通連戰士董立生原籍所在地山東省費縣石河村的村民董西來。受全村800多名父老鄉親的委托,給您寫這封信,感謝咱們軍區的官兵對董立生一家的關心幫助。

  我村地處沂蒙老區,經濟條件比較差。董立生的父親在縣城建筑工地打工,兩個月前突遇車禍,頭部受了重傷,動了開顱手術。雖然已過去60多天,但仍臥病在床。幾年來,董立生的家庭連遭不幸:他爺爺患有腦血栓,常年臥床﹔他妹妹也因一次事故造成一隻眼睛失明,接連的災禍幾乎壓垮這個家。雖然左鄰右舍自發地組織捐款,但仍是杯水車薪。作為他的鄰居,我懷著試試看的心理,給廣西軍區的肖運洪司令員寫了一封求助信。沒想到,肖司令員、廣西北海軍分區徐慶端司令員以及董立生的戰友們在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就伸出援助之手。部隊的各級領導多次打電話關心詢問董立生父親的病情,並派董立生所在連隊領導帶著戰友們的愛心捐款,經過三天兩夜辛苦的顛簸來到費縣,一下車就到醫院看望董立生的父親,給了董家人極大的安慰。連隊領導又先后到縣人武部和民政局等單位溝通,協調各級領導、相關部門給予幫助。這一切,幫助董立生一家渡過了難關,讓他們看到了希望,給了他們勇氣和信心。

  去年,董立生立志從軍,盡管家裡缺少勞動力,但從大局著想,全家一致支持他。家庭的事是小事,國家的事是大事,沒有國就沒有家。董立生父親出事以后,家裡一直瞞著他,讓他安心服役。部隊是一個大熔爐,在部隊這一年,董立生取得不小的成績。我們感謝部隊領導對董立生的培養,常常囑咐他要好好工作,以實際行動報答黨和軍隊的恩情,鼓勵他為保家衛國好好作貢獻。

  廣西和山東,雖然相隔千裡,但廣西軍區和沂蒙山區人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沂蒙山區是革命老區,在戰爭年代,八百裡沂蒙涌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用乳汁救活八路軍傷員的“沂蒙紅嫂”﹔不顧生命搶救八路軍戰士的“沂蒙六姐妹”﹔舍棄親生兒女,掩護和撫養革命后代的“沂蒙母親”。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口飯送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沂蒙人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董立生戰友們的捐款是他們平時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他們的家庭也不富裕,這些捐款是救命錢,更是赤熱的愛民之心、戰友之情。軍民魚水情,情比山高、情比海深,他們的愛民情深將深深地扎根在沂蒙人民的心中,將激勵更多的優秀沂蒙兒女踴躍參軍報國。我們全體村民衷心感謝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你們永遠是最可愛的人,永遠是我們的親人!

  山東費縣馬庄鎮石河村村民代表 董西來

  2014年8月26日

  愛我人民愛我軍

  ■袁麗萍

  20多年前,習主席曾深情感懷:“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一語道破軍民魚水情的真諦。視戰友如兄弟,把人民當親人,縱使八桂大地與沂蒙老區遠隔千山萬水,一名普通戰士的冷暖,一個普通家庭的疾苦,仍深深地牽動部隊領導和官兵的心。因為有愛,我們跨越的不僅是地理距離,更是心理距離﹔因為有愛,我們不管遇到多大艱難困苦,都能一起面對,始終手相牽、心相連、情相通。

  人民如父母,反哺情更深。我們為人民群眾哪怕作一點點貢獻,他們都會一點一滴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士兵第一,基層至上,解兵難、排兵憂是帶兵人的職責,部隊為董立生一家送上力所能及的幫助,理所應當。然而,這平凡之舉卻感動了老區人民群眾。這封信朴實無華,字裡行間充滿著老區群眾對部隊發自肺腑的真情。

  軍愛民、民擁軍,是我們這支軍隊的光榮傳統。董立生的經歷啟示我們:鞏固和發展新形勢下的軍民關系,最重要的就是要牢記我軍的性質、宗旨,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從哪裡來、向何處去”,始終不忘“出身”、不忘“父母”,不忘人民軍隊來自人民,始終保持軍魂永駐、本色不變。當前,面對時刻變化的復雜形勢、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艱巨繁重的使命任務,我們更應高度重視軍民團結,珍視官兵友愛,努力把軍民關系搞得更融洽更緊密,把官兵關系搞得更純正更和諧,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營造良好的內外環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軍夢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