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基層,他們卻“創造”了11種國軍標、38種部軍標。
編制僅百余人,他們卻有121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其中不乏“全國第一”“全軍第一”。
一個團級單位,他們卻引來31名院士和知名專家前來“聯姻”。
他們,就是榮獲第三屆“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的濟南軍區某軍械裝備技術保障大隊。創新者的“表情”最迷人。走近他們,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被這群勇於創新的官兵所打動、所吸引。
■執 著
得知某型彈藥檢測裝置全軍推廣,高工張余清說:為這一天,我花了整10年
那一年,張余清39歲,任彈藥修理隊工程師。
當親眼目睹某型彈藥實彈檢測不慎險些釀成悲劇,他下決心要“弄個東西出來”。
無數次試驗失敗,無數次從頭再來,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他成功了——某型彈藥檢測系列裝置最終定型並在全軍推廣。
此時,驀然回首,10年過去了,白發已悄然爬上了他的雙鬢。
慶功會上,一位老彈藥專家激動地握住張余清的雙手:“你干了我這輩子想干沒干成的事!”
張余清神情平靜地答道:“為這一天,我花了整10年,但絕對值!”
創新,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執著,也需要敢於“赴湯蹈火”的勇氣。
3年前,已是全軍彈藥技術管理專家組專家的張余清,來到一處廢舊彈藥爆炸的事故現場。
殘垣斷壁,彈片散落其間……置身觸目驚心的爆炸事故現場,張余清決定研究“廢舊彈藥變肥料”這一全新課題。
好友勸他:“廢舊彈藥變肥料,這課題難度可不小。都快50歲的人了,過點舒服日子吧。”
張余清絲毫沒有動搖,在他眼中,“這是值得付出的事,再難也要做”。
一次,降能處理試驗,炸藥突然爆炸,張余清被氣浪掀翻在地﹔一次,反應液突然暴沸,濺出的強酸溶液把他厚厚的工作服燒得滿是洞……
一個接一個難以逾越的坎,一次又一次在生死線上“舞蹈”,可沒有什麼能阻擋他執著探索的腳步。
今年4月,張余清成功了——報廢炸藥變成了有機肥料。成果鑒定會上,總部專家組首席專家連說3個“了不起”:“這是利國利軍的大事好事,這是世界性難題,這是多少人花了多少錢都解決不了的老大難……”
因為執著,使得10年不長﹔因為執著,可以直面生死。
該大隊政委張啟明說,在這裡,“十年磨一劍”“屢闖鬼門關”的事還有許多,因為大隊官兵們都有顆專注的心。他們從不為工作之外的事分心,可對分內事一絲一毫都從不馬虎。
一次,為兄弟部隊配送“野戰雷達配套器材箱組”,高工薛蘭柱看到正要搬上車的器材箱抽屜動了一下,當即停止裝載。逐箱逐屜檢測,發現有6個固定抽屜的導軌厚度薄了0.2毫米,他一一更換后才發走。
■敏 銳
組建軍事物聯網實驗室,高工劉志遠說:軍人心懷使命,創新的雷達時刻要開機
2009年的那個傍晚,電視上播放著歐盟發表歐洲物聯網行動計劃,描繪著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前景。
無意間看到這條新聞,導彈修理隊高工劉志遠心情“像撿了寶貝一樣”。
那一夜,他心潮難平。思慮再三,已和導彈打了30年交道的他決定“半路出家”,研究軍事物聯網技術。
消息傳開,一些不理解的人認為他“吃錯了藥”。面對懷疑的目光,劉志遠堅定地出發了。他堅信:“創新就要有敏銳的眼光,先行一步才能贏得先機。”
5年過去了。如今,劉志遠用實際行動証明了自己的選擇——他牽頭研發的“基於軍事物聯網的某型導彈裝備智能維修系統”,開創了軍事物聯網技術在我軍裝備保障領域運用先河。該系統能實時感知裝備各項參數,實現裝備健康“未卜先知”,順利通過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評審。
不僅如此,劉志遠還牽頭組建了軍事物聯網實驗室和博士后工作站,為全軍部隊開展軍事物聯網技術研究運用提供了平台。
“軍人心懷使命,創新的雷達時刻要開機。”這,不單是劉志遠的心裡話,更是該大隊技術專家的共識。在他們看來,一名優秀的裝備維修保障專家,不僅是“雙腳扎在車間”的實干家,還是“雙眼盯著未來戰場”的瞭望者。
2010年,某新型衛星剛上天,高工殷仁方就開始了依托該衛星提高定位定向精度和速度的技術研究。
上級領導有些擔心,在項目書上連打3個問號:“這麼快就上手,行嗎???”
3年后,殷仁方攻關的某型兼容定位導航系統“出爐”,在全國首家運用某項關鍵技術解決裝備定位定向難題,並使得精度誤差大幅縮小。
在2013年全國衛星導航系統年會上,該成果被眾多專家贊為“先行一步的碩果”。
明者見事於未萌。該大隊大隊長王新為記者舉了一連串例子——
博士尹小虎牽頭在全軍率先建立起“裝備維修保障雲平台”,手中有朵數據“雲”,技術新手也能很快成為維修大拿﹔
高工薛蘭柱研制“某雷達整機性能逆向檢測設備”,使野外雷達維修不用反復拆卸,維修效率成倍提升,在全軍推廣使用﹔
高工展浩華利用三維動畫技術,開發出交互式電子技術手冊,通過圖文、視頻、動畫等形式,實現裝備維護“人機對話”……
正因為有了一雙“緊盯未來戰場”的創新目光,該大隊近年來先后有121項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29項成果獲國防發明專利,95%的創新成果被推廣應用。
■純 淨
冒著危險建成軍區規模最大的彈藥模型庫,高工李隆瑞說:人退下來前,咱活兒得干完
和炮彈、引信、雷管這些危險品打交道,彈藥修理隊高工李隆瑞一干就是40年。
去年,進入退休“倒計時”的李隆瑞卻越來越忙活——他冒著危險起早摸黑,把數百種彈藥、140多種引信,一個個分解開,拆除爆炸裝置,再剖開放入填充物做成模型。歷時半年,他建成軍區規模最大的彈藥模型庫。
老伴勸他:“都快退休了,就不能讓自己輕鬆點?”
李隆瑞呵呵一笑:“時間不多了,人退下來前,咱活兒得干完。”
作為全軍著名彈藥專家,他加班加點把30多年來鑒定的上百個案例,一一制成圖文並茂的挂板,並搜集整理近年部隊列裝的新彈藥,編纂成《新彈藥技術應用手冊》留給同事做資料。
前不久,這些活都干完了,李隆瑞的退休命令也到了。
而另一名高工李尚爭卻沒這麼幸運地“功成身退”——
2012年,當退休命令來時,他手頭上正編寫的《軍械裝備修理規定》還沒弄完。
為把這部准備下發全軍的法規性文件編好,李尚爭退休了依舊下部隊、跑院校,對規定逐字推敲。
一晃兩年過去了,李尚爭已十易其稿,如今正在改第11稿。
“干工作,不圖名不求利,隻為戰斗力!”該大隊政委張啟明說:“官兵們內心的這份純淨,是他們常年堅持創新不畏苦累的動力之源。”
無私者無畏,無畏者敢為。
去年,火炮修理隊工程師朱德力檢測部隊送來中修的某型自行火炮時發現:發動機各項指標離中修標准還差著遠呢,可按照維修規范,又確實該中修了。
這是怎麼回事?原來該型火炮發動機更耐久,可維修規范仍沿襲慣例。為驗証該規范“落伍”,朱德力下部隊不辭辛苦地把全軍區數百門該型火炮“摸”了個遍。
今年年初,總部召開火炮維修規范研討會。朱德力建議小修、中修、大修時間延長一倍,有同行評價:時間延長一倍,維修裝備少一半,經費自然少一半,你這樣是出力不討好!
可朱德力卻堅持這麼做,最終總部重新制訂規范,延長了維修時間。
今年,某部遠赴高原進行適應性訓練。無人區、雪山……這些常人眼中的苦寒之地,在該大隊執行伴隨保障的助工呂世樂眼中,卻是最好的實驗室。
吃一肚的是塵,吃不飽的是氧。高原駐訓3個月,他採集新裝備數據上萬組,建成的數據庫成為部隊高原駐訓裝備健康“保護傘”。
說起這事,呂世樂一臉幸福:“機會難得,這一次總算是把新裝備的脾氣摸透了。”
望著該大隊官兵忙碌的身影,記者耳畔回響起這樣一句詩——
歲月潮頭,創新者永遠年輕!
左上圖:該大隊黨委“一班人”進行科研攻關寇新龍攝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