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24小時滾動新聞

善於講好“最美故事”

向 勇

2014年10月14日05:14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善於講好“最美故事”

古田會議永放光芒(篆刻)

  周建遠作

  編者按 今年是古田會議召開85周年。弘揚古田會議精神、增強政治工作時代性和感召力,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切實將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使生命線在創新發展中煥發新活力。

  教育要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著眼“現實問題和活思想”,著眼新的時代環境和教育對象特點,創造性地解決好當前教育理念、內容和方式方法與時代存在部分錯位的現象,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機和活力。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基層是產生“現實問題和活思想”的源頭,如果說增強政治工作時代性和感召力是時代大潮,那麼,來自基層的創新實踐,無疑是多彩的“浪花”,每一朵都包含著可貴的探索。今天,通過3朵這樣的“浪花”,我們深刻感受到,發揮官兵主體作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所在。

  浪花1

  眾所周知,培育精兵離不開苦練。第39集團軍某團卻還有另一個“絕招”——真心夸贊、真誠鼓勵。他們圍繞新時期官兵的個性特點,讓干部骨干輪流走上講台,以“夸夸我的兵”為主題,講述自己所帶戰士的“最美故事”。用鼓勵式教育激發戰士訓練熱情,不失為增強教育時代性和感召力的實踐良方

  好兵怎樣夸是門學問

  ■馬一博 本報特約記者 向 勇

  這些天,第39集團軍某團五連列兵王清鍇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從整天沉默寡言,變得愛說愛笑,而且訓練更加刻苦,在10月初的一次負重六公裡比賽中,取得了入伍以來的最好成績。王清鍇說:“是團裡開展的‘夸夸我的兵’活動幫我找到了自信,激發了潛能。”

  王清鍇身體素質一般,協調性不好,訓練成績一直處於中游。看到周圍戰友一個個比自己有長進,便有了自暴自棄的想法。就在此時,團裡開展“夸夸我的兵”活動,每周由一個營級單位組織專場宣講,干部骨干輪流上講台,在全團官兵面前講述自己所帶戰士的“最美故事”。

  在二營專場宣講會中,五連指導員劉旭明出人意料地選擇了王清鍇作為夸獎對象。“如果以‘不拋棄不放棄’作為一個好兵的標准,我連王清鍇可以說當之無愧。7月15日,建制連武裝五公裡比賽中,身背25公斤重的背囊,讓體能本來就偏弱的他掉隊了。‘王清鍇,堅持住!’班長在一旁給他鼓勁,但接下來他的舉動讓所有人都震驚了,隻見他死死地咬住自己的左小臂,加大步伐,快速跟上。班長趕緊把他的手拉開,發現他的左小臂上已經留下了一個很深的血印。他的這一舉動感染了大家,全連群情激昂,最后跑出了23分17秒的好成績。”劉旭明說到動情處,許多官兵為之動容,整個會場落針可聞。而坐在台下的王清鍇,緊咬雙唇,早已淚流滿面。

  那場宣講會后,在王清鍇床頭的紙微博上,記者看到了這樣的話:“隻要敢拼搏,就會有收獲,我們的努力,大伙都看在眼裡。”他手腳協調性不好,宣講會后憑著“笨鳥先飛”的精神,硬是把攀登課目的成績提高到了25秒內。

  “說到鄭志君,全連沒有一個人不豎大拇指。”在直屬隊的專場宣講會中,炮兵連指導員趙東旭打開了話匣子,“面對今年的迫擊炮實射任務,作為一名12年的老兵,他依然每天頂著烈日反復訓練。實射當天,在他的指揮下,我連發發炮彈正中靶心!軍齡在增長,熱情未曾減,強軍路上,他始終沖鋒在前!”聽著鄭志君立足本職的故事,台下官兵對於愛軍精武又有了更深刻的一番認識。

  6場宣講,32位好兵。緊張的駐訓生活中,“夸夸我的兵”典型宣講會,就像一股清泉,在贊揚和鼓勵中消除了官兵的滿身疲憊。“好兵是夸出來的。”團長於源水告訴記者,帶兵人對官兵的缺點錯誤,要敢於批評教育,但要講究方法。批評與表揚都是一門學問。

  夸獎並不僅僅在口頭。穿行於該團各個駐訓點,記者發現,每個連隊門前,都樹立著自己連隊訓練典型的宣傳牌。他們還把身邊典型的事跡編成小品、話劇搬上舞台,極大激發了官兵“鼓勵變動力、努力爭夸獎”的訓練熱情。

  題圖:該團四連“夸夸我的兵”活動現場。馬一博攝

  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張立元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勵孩子去行動。”現在的官兵,多為90后獨生子女,自尊心很強,總是希望自己的努力獲得他人的認可。這時,帶兵人一句贊揚鼓勵的話,可以讓他們一整天都陶醉在明媚的春天裡,激發起無窮的向上動力﹔相反,如果帶兵人總是盯著缺點與不足,動輒批評訓斥,他們剛剛萌動的積極上進的小火苗就可能被澆滅,甚至滑向消極的一面。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在寬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給戰士以認可與肯定,使他們以更加自信、自強、進取的態度去參加工作和訓練,是符合現階段青年官兵心理特點,也更容易被他們接受的一種教育方法。當然,多鼓勵並不是對戰士的缺點姑息遷就,而是讓他們正確對待不足,努力做得更好。

  愛是理性的太陽,照耀著世界。“夸夸我的兵”典型事跡宣講會,不僅在鼓勵中激發了戰士的訓練熱情,更通過帶兵人對戰士的肯定與了解,營造出官兵和諧、尊干愛兵的良好氛圍。

  浪花2

  時時受教育,處處皆課堂。后勤工程學院把正在野外進行綜合訓練的新學員們拉到古戰場,運用駐地資源培育學員戰斗精神,是一次啟發式教育的生動實踐

  釣魚城中感悟英雄氣

  ——后勤工程學院運用駐地資源培育學員戰斗精神見聞

  ■周若沖 本報特約通訊員 劉長江

  追憶金戈鐵馬,感悟英雄氣概。金秋時節,正在野外進行綜合訓練的后勤工程學院新學員們,迎來了一項特別的課目——參觀重慶合川區釣魚城古戰場遺址。

  “釣魚城之戰時間之長,戰爭之酷烈,為中國古代戰爭史所罕見。”隨著講解員的解說,700多年前震驚世界的釣魚城保衛戰,浮現在學員們的眼前。南宋末年,蒙古大汗蒙哥率兵南征,在釣魚城遭到守城將士頑強抵抗。1259年7月,蒙哥大汗在指揮攻城戰斗中,被守軍發射的石炮所傷,不久后含恨去世。此后,釣魚城被歐洲人稱為“上帝折鞭處”。釣魚城保衛戰延緩了蒙古鐵騎擴張的步伐,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滄海桑田,斗轉星移。釣魚城保衛戰的硝煙雖已遠去,但一段段殘存的城垣、一座座破損的炮台,都在無聲地訴說著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慘烈戰斗。“蒙古鐵騎能夠橫掃歐亞大陸,為何在小小的釣魚城下遭遇慘敗?”學員們一邊拾階而上,一邊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熱烈討論。“釣魚城戰斗中,雖然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為守軍獲勝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更重要的致勝因素,是守城將士擁有敢於跟強敵殊死搏斗的頑強戰斗精神。”新學員龔翰的話得到大家贊同。大家邊走邊看邊討論,一股股熱血在胸中升騰。

  “釣魚城何處?遙望一高原。壯烈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參觀結束時,副院長李志強給新學員們吟誦陳毅元帥寫的五言絕句后說,“一支軍隊要打勝仗,不能沒有雄風銳氣和鐵骨血性。戰斗精神是軍人的終極武器,砥礪得越鋒利,就越能所向披靡。我們這次組織大家參觀釣魚城古戰場遺址,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感受戰斗精神的重要性,積極培養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戰斗精神,擔負起使命職責。”話音剛落,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浪花3

  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植樹培根,要在動心動情上下功夫。南京軍區某工兵團結合90后戰士個性特點,引導官兵在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鑄牢軍魂,從而催開了教育的魅力之花

  情感“滴灌”浸潤心靈“土壤”

  ——南京軍區某工兵團著眼情感認同增強教育效果紀事

  ■帥 浩 付紅光 本報特約通訊員 朱桁岡

  10月上旬,在一堂主題教育課上,大家眼中“問不倒”的南京軍區某工兵團大學生士兵王曉宇,卻在一份黨史軍史知識調查問卷面前“敗下陣來”:對軍事題材的電視劇如數家珍,卻不知道我軍歷史上著名的淮海戰役經過﹔聽聞過“古田會議”,但對其歷史地位、作用意義一知半解。統計下來,30個問題竟沒做對一半。

  分析調查問卷,團黨委發現,發生在王曉宇身上的現象,其實在90后官兵特別是大學生士兵中有一定代表性,表現為:看似知識面廣,實則浮光掠影﹔一方面敢質疑、善表達、求真理,另一方面對黨史軍史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認識基礎都偏於薄弱,容易被網絡思潮牽著走。這給團黨委“一班人”帶來啟示: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講授黨史軍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創新載體和方式方法,在情感“滴灌”上下功夫,讓官兵在思想上高度認同,在情感上高度融合,從而“細雨無聲”地鑄牢軍魂,打牢思想基礎。

  團政委林暉打了個比方:“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植樹培根,需要教育者用情感催化,浸潤受教育者的心靈‘土壤’,方能使教育入腦入心。”

  在剛果(金)擔任聯合國軍事觀察員的干部楊計發,連續兩年不遠萬裡從非洲給團黨委寫來思想匯報。團黨委把他的思想匯報作為開展黨課教育的鮮活教材,同時將他的事跡制作成微電影《維和路上寫忠誠》在政工網上播放,組織官兵在專題網頁論壇上學習討論,使大家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自覺堅定忠誠於黨的信念。

  心靈被感動了,行動才會改變。新戰士王偉對本單位團史一直提不起興趣,覺得沒啥可歌可泣的。得知王偉崇拜戰斗英雄黃繼光后,指導員特意把他帶到團史館。英模名錄前,一個標注為“趙副連長”的人名引起了王偉注意。

  “咋連全名都沒有?”看出王偉的疑惑,指導員說:“趙副連長和黃繼光都是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1952年,我團奉命參加上甘嶺戰役,為搶修火炮隱蔽工事,趙副連長不幸中彈犧牲。由於當時戰況激烈、條件簡陋,無法准確查到烈士的全名,所以團史中隻能標注為‘趙副連長’。”

  在團史館留言簿上,王偉寫下這樣的話:正是許多像“趙副連長”這樣的無名英雄前仆后繼,才讓戰史充滿光輝,我一定要用實際行動向英雄們學習,續寫團隊新篇章!打那之后,王偉不僅開始利用業余時間讀史學史,訓練也變得更加刻苦。前不久,他還因出色完成演習任務,受到上級表彰。

  情感的充分澆灌,潛移默化中培育出官兵們不懼險難勇於犧牲的過硬作風。一次,廈門某工地發現戰爭年代遺留的毒氣彈,該團官兵奉命排險。上士戚華禮在清除毒氣彈表面土層時,一枚毒氣彈突然冒出白煙。生死考驗面前,戚華禮和戰友們沒有絲毫猶豫,緊急排險,不到3分鐘就成功化險為夷。這兩年,該團先后被集團軍評為“全面建設先進旅團”,被總部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來源:解放軍報)

分享到: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