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延續了2012年以來經濟增長波動回落、波幅收窄的趨勢。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下行壓力增大、問題風險突出等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制造業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幅度大、出口企業增長乏力、中小企業競爭加劇、傳統行業和領域生產能力利用不足,企業和地方政府短期債務風險加大。
經濟增長階段轉換的過程也是風險和挑戰比較集中的時期。基於此,悲觀的情緒有所蔓延。一些悲觀者,開始懷疑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長期前景。這是對經濟形勢的錯誤估計。增長階段轉換不僅僅是增長速度的換擋與調整,更重要的是增長動力和發展方式的轉換與接續,是原有競爭優勢逐漸削弱、新競爭優勢逐漸形成的過程,也是原有預期、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尋找並建立新平衡的過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我國經濟兩位數高速增長的結構性力量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大量勞動力資源從農業領域轉移到非農領域,勞動力供給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缺乏彈性的勞動力供給和經濟發展帶來的勞動力需求相互作用,所帶來的工資成本上升需要通過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應對,這是由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轉變過程中必然遇到的挑戰﹔另一方面,金融危機發生前的十年,我們的出口保持了超高速增長,其增速一直是世界貿易增速的兩倍。出口需求極大拉動了中國經濟的繁榮和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這種對外貿易的高速度,有其補償性增長和階段性的特點,而現在這個階段基本走到了盡頭。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步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就是如何完成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轉變。故而這個階段的核心特點,不再是簡單要素的累積和擴展,而是要不斷提升生產效率。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應當看到,中國經濟雖在經歷陣痛轉型,其背后卻孕育著勃勃生機。“讓改變發生”,也許套用這句流行的廣告語來形容我國經濟換擋期的新常態,是再貼切不過了。首先,大的經濟結構正在“脫胎換骨”,第三產業將連續三年快於整體經濟的步伐,佔比不斷加大,這不僅有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有利於收入不平等的長期改善。第二,經過數年的醞釀積累,新興產業尤其是互聯網相關的行業噴涌增長,正以超常規的速度改寫著中國經濟版圖。第三,固定資產投資結構悄然改變,農業、批發零售、科研、環保以及商務服務等領域的投資高速增長,這些投資為中國未來擁有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產業結構,起到了先遣隊的作用。第四,廉價出口的時代宣告結束,更富創造力、競爭力的出口時代來臨。出口加工貿易增速大幅度萎縮,與此同時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的出口,增速卻非比尋常。
這些變化,是在競爭和壓力進一步加劇的情況下,市場作出的合乎邏輯的選擇。新產業、新技術、新市場,一路奔涌而來,而傳統的、不合時宜的產業,“不情願”地退出歷史舞台。中國經濟列車正疾馳在依靠知識和創新、依靠資本和生產效率改進、依靠高端制造業與服務業發展的道路上。未來五年,我們將有4000多萬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這是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勞動力市場從未出現過的有利條件。高端勞動力的超量供給,將引致經濟結構的迅猛變化,遲鈍的人也許會因為對這種力量的失察而追悔莫及。
讓我們期待著煥然一新的變化吧,這是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希望所在,盡管適應它還需要點兒時間。
上圖:大學生招聘會現場。 本報資料照片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