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就向印度出口US-2水陸兩用救援水上飛機事宜與印度進行了磋商。
今年6月,日澳兩國就締結共同研發“防衛裝備”協議問題達成一致。根據協議意向,澳大利亞海軍預計將向日本購買12艘蒼龍級常規動力潛艇,相關技術協議規模將達到數百億美元。
不久前結束的珠海航展共吸引來自41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0家廠商參展,歐洲空中客車公司、美國波音公司、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俄羅斯聯合飛機制造公司等世界著名航空企業悉數亮相。穿過這些人頭涌涌的展位,在4號兵器館中心一個冷清的角落——H4B5展位,日本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展區就在此處。
這是“三菱綜合材料”首次參加珠海航展,展品主要是切削工具,比如高性能鑽頭、航空航天產業用刀具、難切削材料加工用立銑刀等。雖然它帶來的不是航空航天武器裝備,不能直接用於作戰,但作為有濃厚軍工色彩的日本大企業之一,又恰逢日本解禁武器出口后的敏感時期,其參展背后的意圖不免讓人生疑。
軍工企業組團赴國際裝備展
今年4月日本新“武器出口三原則”出台后,日本經濟產業省與防衛省就號召國內各大軍工企業積極參加各類國際軍備展會。
今年4月1日,日本內閣決議通過“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即新“武器出口三原則”),允許日本在相當寬泛的條件下出口武器裝備和技術。對此,美國媒體直截了當地指出,安倍晉三政府拋棄了堅持近半個世紀的武器出口禁令,這讓日本離戰后的和平主義又遠了一步。
實際上安倍內閣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修憲”的配套措施。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認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台伊始,就明確表示‘修憲’是自己的‘歷史使命’,力圖‘擺脫戰后體制’的意願十分明確。”如今來看,隨著新“三原則”的出台,身負“歷史重擔”的安倍成功地在成為“軍事大國”的道路上邁出實質性一步,未來對於“修改憲法”、擺脫“專守防衛”、行使“集體自衛權”等都將起到帶動作用。
美國軍備控制與裁軍總署發現,自1972年后,日本的武器出口額有數千萬美元,到1983年,日本的武器出口總額已達3.2億美元。而據日本防衛省公布的2010年世界軍工企業銷售額排名顯示,日本三菱重工以350億美元的公司總銷售額位列第26位。
如果說在舊三原則的“限制”下,日本出口武器不得不“偷偷摸摸”,那麼在新三原則頒布之后,日本軍工企業走出國門,“擁抱”世界軍火市場,在法理上已經“順理成章”。這就難怪自今年4月新“三原則”出台后,日本軍工企業紛紛“組團”試水各類國際軍事裝備展會。
今年6月,兩年一度的歐洲國際防務展在巴黎開幕,吸引來自58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多家企業參展,這其中就有三菱重工、富士通、川崎重工、日立、東芝等13家日本軍工企業的身影。這是日本軍工企業首次參加歐洲國際防務展。
250平方米的展台上,三菱重工展示了新型裝甲車模型,其他日本公司展示了地雷探測器、訓練用槍、無線器材、氣象觀測雷達、夜視鏡、救生器材等。展位雖小,含義實大。法國媒體以“日本成為新的武器出口國”為題,評論稱“日本靜悄悄地進入武器市場”。
據參展的日本公司介紹,在“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制定之后,日本經濟產業省與防衛省號召大型企業參加展覽會,各大企業應邀決定參展。開幕當天,日本防衛副大臣武田良太甚至親臨現場,足見安倍政府的重視程度。
時針往后撥一個月。今年7月全球最大的航空展“范堡羅國際航展”開幕,日本川崎重工等企業亦首次參展,帶去了國產P-1巡邏機模型。作為日本國產最新式巡邏機,P-1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客戶的興趣,英國超級電子公司負責人表示,有興趣就該巡邏機與日本企業展開合作。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