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嶺埋彈
到1953年底,集中在敦化縣大橋站的遺留化武已有相當規模。這些化學武器不像一般炸彈、炮彈那樣拆除或引爆便可處理,需要專門的技術設備和專業人員謹慎操作,當時的敦化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暫時性的處理辦法是集中挖坑深埋。劉立愛介紹,當時的選址標准有幾個考慮:三四十年內不被利用從事基本建設﹔不是河流水源、產礦區﹔離人煙較遠,3公裡內無居民打井飲水﹔比水平地面低﹔能通行車輛便於運入炮彈。
陳延生介紹,經過實地勘查,經廢委會批准,敦化縣哈爾巴嶺被定為毒氣彈埋藏處。哈爾巴嶺南部山區一處高地的西側山坡因距離村庄很遠,山下被沼澤地四面包圍,成了最終的埋彈地址。
劉立愛介紹,當年曾計劃將毒氣彈運入內蒙古的沙漠,因無法通車而作罷。距離大橋站大約40公裡的哈爾巴嶺雖然很近,但運送起來並不方便。“那時候山不好進,封凍了才能過草甸子(即沼澤地),用爬犁運一趟三四個小時。”
在哈爾巴嶺的深山裡,民兵們挖出一個10米深的大坑。根據廢損程度不同,毒彈做了不同的包裝:甲種為好彈,外部良好,口螺結合緊密,無漏毒現象﹔乙種彈體吃土較久,部分破壞,有出毒現象﹔丙種為危險品,彈體較壞,有毒氣外溢。裝滿毒彈后封頂的坑頂覆土3米左右,坑旁立上石碑,碑上刻著“日遺毒彈埋藏處”。
“開始都是成箱抬下去的,后來也有毒彈的炮彈皮。”劉立愛稱,第一次埋藏的地點,被命名為一號坑。“后來還挖了坑,但沒有一號坑大,數量也沒那麼多。”
在敦化的地圖上,大石頭鎮哈爾巴嶺村附近的四排樹、炮彈溝,即為當年埋彈之處。廢委會曾在埋彈的溝口栽下4棵楊樹,以作標記。
據趙聆實撰文記載,一號坑於1953年挖成,東西走向,坑長25米、寬12.5米、深10米,內裝1954年春運進的從縣內大橋、秋梨溝、馬鹿溝等地收繳的毒彈及從撫順運來的兩火車皮廢、毒彈。裝坑時以箱裝毒彈鋪底,上面散放規格不一的毒彈。裝滿后於1954年4月封頂,蓋土3米。封頂后又於四角各立一塊石碑,以示位置。
二號坑在一號坑東側下方40米處,1955年挖成,南北走向,坑長20米、寬10米、深8米。1958年坑內毒彈裝滿封頂,覆土3米掩埋。
三號坑有一、二號坑的一半大小,1965年挖成,內埋1959年至1965年間在敦化各鄉鎮搜集的毒彈。
劉立愛稱,當年為避免遺漏毒彈傷人,提出過“寧可錯埋10發炮彈,不漏掉1發毒彈”的原則,所以坑中還混有少量標識不清的殺傷彈。
談判多年
哈爾巴嶺並非敦化唯一的毒彈埋藏地。在敦化市西北14公裡的秋梨溝明川村,也有一個日遺毒彈埋藏坑,該坑長5米,寬4米,深4米,內埋從敦化市北部搜集的廢毒彈3萬余發。
趙聆實撰文稱,雖經多年搜集、處理,但因日軍遺棄的毒彈數量大、面積廣,至今仍不能將毒彈全部清理出來。“可以肯定地說,埋藏在哈爾巴嶺廢彈溝的毒彈只是日軍遺棄在敦化的毒彈的一小部分。”
對於日遺化武,集中深埋並非萬全之策,隻有徹底銷毀,才能解除其對人和環境構成的嚴重威脅。
資料顯示,早在1959年、1960年,中方就分別在黑龍江尚志市和富錦縣,分別銷毀20余萬發和10萬發日遺化武。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中方就向日本發出照會,通報中國境內的日遺化武問題,要求日本政府承擔責任,妥善處理。但日方消極應對,甚至公然否認侵華期間遺棄過化學彈劑。此后多年交涉,日方態度並沒有太大變化。
1997年4月29日,中國、日本等159個國家簽署的《關於禁止發展、生產、儲存和使用化學武器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即《禁止化學武器公約》)正式生效。1999年,中日雙方簽署《關於銷毀中國境內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備忘錄》。
根據《公約》及《備忘錄》約定,日本應在2007年4月前銷毀遺棄在華的全部化學武器。日方雖派人赴中國調查、挖掘回收化學武器,但遲遲未啟動銷毀工作。
2006年7月,在接到日本申請后,國際禁化組織同意日本將其銷毀時限延長5年至2012年。外交部化武辦時任主任劉毅仁稱,截至當時,“所有已經發現並處理的化學武器沒有一枚被銷毀。”
這一年,黑龍江《生活報》披露稱,中日兩國將在哈爾巴嶺籌建大型化武銷毀設施。直到昨天正式開始銷毀作業,籌建歷時8年。
《參考消息》曾轉載2011年9月18日日本《東京新聞》的報道,當時,一棟管理樓已經竣工,距此不遠處便是挖掘和回收炮彈的區域。
“這裡共有兩個埋藏著炮彈的大坑,一號坑面積約300平方米,二號坑約190平方米。3次試挖調查的結果顯示,炮彈的埋藏深度約為7米。大坑周圍是一些正在建設的設施,乍看之下和普通工地並無二致。前方還有一片施工現場,是安放銷毀炮彈處理設施的用地。處理設施通過爆破和加熱等工藝實現炮彈無害化。”報道稱,核心處理設備在日本制造完畢后運來。
在哈爾巴嶺銷毀設施建前成,日方已用移動設備進行銷毀作業。
公開報道顯示,中方協助日方在中國各地進行了200余次確認調查和挖掘回收及鑒別包裝作業,共安全回收保管日遺化武5萬余枚(件)。2010年9月和2012年12月,中方協助日方分別在江蘇省南京市和河北省石家庄市啟動了日遺化武移動式銷毀作業,銷毀上述兩地及其周邊地區回收保管的零散日遺化武37000余枚(件)。
啟動銷毀
哈爾巴嶺埋彈處目前為軍事區域。11月29日,記者驅車前往,在距埋彈處十余裡山下的第一道崗哨前止步,不時有吉普車在山路上巡邏。此前,記者聯系中國軍方、外交部及日方,未能獲准進入。
日本方面同時拒絕了京華時報記者的採訪要求,沒有透露此項目籌建至今的任何信息。
曾給哈爾巴嶺銷毀區送建筑物資的當地人士介紹,山上建有多棟建筑。進山需要軍方臨時發証,一共三道崗,過了第一道崗哨后,還有十多公裡蜿蜒的山路。
11月30日,在哈爾巴嶺,中日兩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共同宣布哈爾巴嶺日遺化武試銷毀作業正式開始。
據新華網報道,中方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哈爾巴嶺是中國境內迄今發現的最大日遺化武埋藏點,中日雙方調查推算該地埋藏日遺化武約33萬枚。
為早日開始銷毀該地日遺化武,中日雙方就技術方案、風險評估、安全管理、環境監測、后勤保障、應急預案等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論証和磋商,並最終達成一致。同時,經多年建設,銷毀設施廠房今年9月建成,銷毀設備安裝10月完成。經運轉調試和模擬彈試銷毀作業,已具備日遺化武實彈銷毀作業條件。中日雙方商定12月1日正式開始試銷毀日遺化武實彈。
中方負責人表示,處理日遺化武既是解決中日間重大歷史遺留問題,也是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一項重要工作。根據《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和中日兩國政府有關備忘錄規定,日方負責銷毀日遺化武,並為此提供一切所需資金、技術、專家、設施及其他資源。中方提供協助。
據日本NHK電視台上周報道,基地的銷毀主要設施是高溫爐,目標2022年結束這裡的炮彈銷毀作業。(李顯峰)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