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卡弗裡——33億美元聽個響
印度大概是宗教分支最多的國家,所以也就是“神”最多的國家,這話有點冒犯,不過印度的航空工業真的可以算是“神發展”。說印度航空工業之前,先看看印度的航天事業。2014年9月24日印度“火星衛星任務”(MOM)飛行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它的成功入軌使印度成為第四個擁有火星軌道探測器的國家。一夜之間,印度似乎把中國放在月亮上的小白兔(玉兔號月球車)甩出去n個十萬八千裡,頓時亮瞎了中國人的雙眼。其實明眼人都知道,印度不過是把各個國家的散件攢一起搞了個航天飛行器,正如印度買英國的二手航母配俄羅斯的艦載機(未來也有可能是法國的),外加銷魂的拖拉機冒充牽引車一樣,神一般的組合。一句話,今日的印度軍隊與1949年中國的解放軍一樣,都是引進了當時世界上的主流裝備。
原以為印度的航空發動機產業根本不值得一說,但總有人拿印度和中國對比說事,那就說說印度引以為榮的“卡佛裡”發動機。
所謂“卡佛裡”渦扇發動機是印度燃氣渦輪研究所(GTRE)於1989年開始研制的渦輪風扇發動機,也稱GTX-35VS。印度的雄心壯志是用卡佛裡裝備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光輝”(Tejas)輕型戰斗機(LCA),實現飛機和發動機的全國產化。至於外形酷似幻影2000的LCA號稱是要抗衡巴基斯坦的F-16和JF-17的。當然,對印度來說LCA對付殲-10應該也不在話下。不過殲-10在2006年前就已經成軍,至於LCA,其進度一拖再拖、指標一降再降,當殲-10發展到三代半的時候,LCA離二代半越來越近。以印度的工業基礎而言,印度人對卡佛裡的期待,可以說一點不亞於中國當年的大躍進。
卡佛裡1989年4月在法國斯奈克瑪發動機公司技術援助下開始全面研制,要說配本來就具有法系血統的LCA,也還算門當戶對( “太行”發動機是1987年立項,可算是同時起步吧),1995年3月核心機首次運轉,同年9月整機運轉成功。1998年第三季度,因為印度核試驗,美國對印度進行強制經濟制裁,美國和歐盟都終止了與印度在航空工業的合作,所以卡佛裡的最新型別(K5型)隻得轉投俄羅斯,從此開啟了卡佛裡的神發展道路。俄羅斯有錢不賺白不賺,為印度提供了高空實驗台、圖-16轟炸機和伊爾-76飛行實驗台,這個大禮包,對當時尚未完全擺脫蘇聯解體后經濟困境的俄羅斯來說,也算是雪中送炭了。直到2003年初,卡佛裡已經完成了總共1200小時試車(含地面試驗和高空試驗)。
2010年,卡佛裡在LCA-Mark2戰斗機競標中輸給了GE的F414發動機,這成為卡佛裡下馬的導火索。2011年2月,印度官方宣布已經試制出9台卡佛裡和4台核心機,原型機和核心機累計進行裡1975小時地面和高空條件試驗(此時中國的太行已經裝備部隊了)。2014年11月18日,卡佛裡正式下馬。至此,印度在卡佛裡項目上耗費了25年時間和2106億盧比(按照現在匯率約33.7億美元)。印度人學美國人花錢的大氣也任性了一把,結果隻在借來的伊爾-76飛行台上聽了個響(累計73小時),邯鄲學步的卡佛裡終於夢斷俄羅斯。卡佛裡項目這筆高昂的學費讓印度明白:航空發動機不是你想玩就能玩!卡佛裡也讓中國人明白國際歌裡唱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優秀的發動機,全靠我們自己!
其實卡佛裡的失敗是必然的,前面說過,美俄成功的秘笈是工業基礎加科研設施。印度的工業基礎不要說抗衡美俄,就是跟中國比也不在一個量級上。至於科研設施,別的不說,就發動機必須的高空實驗台,印度就是一項空白,而中國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建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