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嘶啞的吶喊,讓年輕人知道那一段歷史
龍陵縣城的董家大院是一處雕梁畫棟的二進四合院。1942年5月日軍進城后,很快發現了這個好地方——當軍人的慰安所再合適不過了。日軍馬上改裝房子,接來了第一批23名慰安婦,其中10人是日本職業妓女,其他13人是來自朝鮮和台灣的“女子挺身隊員”。當然這遠遠不夠,當地的姑娘被不斷哄騙、強迫到這裡。
慰安所負責人田島壽嗣為了顯示正規化管理,在董家大院中門的牆壁上挂上了《慰安所規定》,寫著“入場券價格”、“入場時間”等細致的規定。如今,這裡已成“侵華日軍慰安婦罪行展覽館”。館長邱家偉告訴段瑞秋:“1944年11月,日軍從龍陵敗退,把城裡所有慰安婦押到觀音寺腳下的湯家溝槍殺,或是強迫她們吞下升汞片(一種致命毒藥——記者注)。”
在荔浦縣城東北的馬嶺鎮,有兩個炮樓——陳家炮樓就是當年關押過韋紹蘭的地方。炮樓年久失修,園子裡雜草叢生,有幾處牆體已經漏出破洞,似乎隨時都會倒塌。
這樣的慰安所在中國應該還有很多,也應該已經消失了很多。1983年,一個名叫長健一的侵華老兵在回憶錄中寫道:“昭和十三年(1938年——記者注),在參觀南京時,很多人第一次聽說‘慰安所’。他們了解到南京有兩家,便去了其中一家……他們繳費,但不能挑選女人,就像上公共廁所一樣。”
南京的利濟巷二號,就是當年的慰安所之一“冬雲慰安所”。十多年前,早已破舊的房屋面臨拆遷,熱心人士多方奔走,才最終保住了這幾幢危樓。
《女殤》幾乎是關於侵華日軍性暴力受害者紀實作品的終結之作。書中的27位女性,年紀最大的符桂英95歲,最小的劉鳳孩也已85歲。她們都老了,這些記憶終將隨著她們成為歷史。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