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試驗為彈射救生技術把關
伴隨彈射座椅技術的發展,在我國,由中航工業試飛中心承擔的彈射救生技術的研究和驗証工作也得到快速發展。20世紀60年代至今,試飛中心在彈射試飛技術方面先后經歷了地面彈射、火箭滑車和空中彈射的發展過程。飛行試驗的高度、速度及狀態也經歷了從低到高、從慢到快,從平飛到簡單機動,再到復雜機動的發展。
第一,地面彈射試飛技術。1964年,試飛中心正式展開飛機高空設備和防護救生飛行試驗研究。當年,經試飛中心航空救生系統組全面調試驗收后,我國首個大型立式彈射台正式交付使用,為航空救生系統的試驗研究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因為進行一次彈射試驗所需經費較大,為得到可靠的救生系統有關數據。1965年,試飛中心創造性提出使用彈射試驗遙測記錄系統,這是我國第一代彈射試驗遙測系統。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這一技術還一直被沿用。
第二,火箭滑車試飛技術。1969年,試飛中心組織某型火箭彈射座椅的性能彈射試驗,包括零高度、零速度地面彈射試驗,低、中速火箭滑車彈射試驗及空中彈射試驗等。僅用3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低、中速火箭滑車彈射試驗,又生產了高速火箭滑車,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經費,為我國隨后研制火箭滑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1972年組織的第二階段空中彈射試驗,主要解決了我國彈射救生系統零高度、小速度下的飛行員安全救生問題。
第三,空中彈射試飛技術。1968年,試飛中心組織人力物力致力於研究空中彈射試驗機,全面推進航空彈射救生系統研制,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該機圓滿完成了數十項彈射救生系統的定型和預研課題任務。1981年,在地面滑跑狀態下進行彈射試驗的成功擴大了彈射試驗機的使用范圍。1973年,首次結合火箭彈射座椅定型,進行的空中真人彈射試驗成功,為我國彈射救生系統的研制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彈射救生技術躋身世界強國之列
航空救生技術是飛機上最為復雜的協同體系之一,世界航空大國對發展航空救生技術高度重視。美國1983年將飛行器的乘員安全救生技術確定為對未來軍用飛機產生重大影響的17項關鍵技術之一。我國也將防護救生系統列為重點軍用航空機載設備發展項目之一。
1998年,某型機作機動飛行時失去控制,飛機距地面僅300米,速度600千米?時,並以40度的俯沖角加40度側滑角快速下沉。在此緊急情況下,飛行員果斷拉動彈射手柄,座椅彈射成功,飛行員未受任何損傷。1999年,某型機作編隊飛行訓練時,飛機未能正常起飛,以大速度沖出跑道末端,撞在攔阻網的固定杆上,飛機出現右滾,飛行員果斷啟動彈射程序,雙座彈射均獲成功,驗証了一機雙椅雙彈技術的成熟。
2000年,採用多項新技術的某型機彈射座椅首彈成功。2001年,在火箭彈射座椅定型試驗中,試飛中心首次在彈射試驗機上進行了多項不利飛行狀態下的座椅空中彈射試驗,這是我國第一次進行機動狀態和高速狀態下的座椅彈射試飛。該試驗的成功,使我國的飛行彈射試驗技術上了一個新台階,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該技術創新榮獲國防科技技術二等獎。
某型火箭彈射座椅採用了國內首次研制的多項新技術和部件,特別是採用電子式程控器,提高低空低速不利姿態的救生性能﹔其改型火箭彈射座椅的雙座救生性能已具有國外現役裝備中的先進的第三代彈射座椅水平,我國彈射試驗技術也趨於成熟。正是這種卓越的性能和它所創造的瞬間奇跡,奠定了我國航空救生技術的強國地位。目前,以彈射座椅為核心,我國已形成包括彈射座椅、傘系統、個體防護裝備、供氧系統和救生物品等系列航空救生裝備在內的科研、生產、試驗一體化的科研生產體系,基本滿足了飛行員海上、寒區、沙漠、叢林、高原安全救生的需求。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