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承與拓展中打造 紅色視聽傳奇

張 東

2015年02月01日04:06  來源:中國軍網
 
原標題:在傳承與拓展中打造 紅色視聽傳奇

  徐克改編《林海雪原》、創作3D電影《智取威虎山》的消息一經傳出,業界和觀眾便一直存在著兩種擔心:一是擔心面目全非。畢竟這是一個娛樂為王的時代,戲說之風、解構經典的例子比比皆是,徐克作為一名擅長拍武俠片的香港導演,能否把握《林海雪原》的精髓,傳承觀眾心目中的紅色經典?另一種是擔心乏善可陳。上世紀60年代版的黑白電影《林海雪原》堪稱經典。而經典是很難被超越的,智勇雙全的楊子榮、英氣逼人的少劍波、清純靚麗的白茹,這些銀幕形象早已深深植根於觀眾的心中,新版能否有所突破?

  這兩種擔心,實際也是觀眾的期待。

  2014年歲末,3D版《智取威虎山》公映。徐克給了我們一個驚喜。新片《智取威虎山》承襲了原小說和電影的精華,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作品的表現空間,成就了一部富有時代感的紅色傳奇大片。

  傳承精神內核

  拓展時代主題

  改編紅色經典,人們最擔心的是改編者對原作精神的理解,對主題、影片基調的把握。應該說這也是改編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紅色經典是一個特定時期的產物,它之所以能長久相傳,是因為承載著一代人的信仰和理想。這種深藏於人們心中的東西是容不得輕視和褻瀆的。而一些紅色經典改編之所以不成功,也是因為傷害了它的精神內核。令人欣慰的是,徐克版沒有走偏,《智取威虎山》不僅很好地承繼了原小說和電影的精髓:即解放軍的忠誠、勇敢、愛民、犧牲精神和勇於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而且對主題做出了進一步的拓展。

  影片強調了剿匪的大背景和大環境:東北解放后,土匪逃入深山老林,仗著自然環境形成的天然屏障負隅頑抗,大背景下局部的敵強我弱,使得土匪猖獗,民不聊生,老百姓對解放軍不信任等等。這種氛圍令人感到壓抑,也突出了剿匪的緊迫性、艱巨性。影片加入了栓子這條線,更突出了百姓的疾苦,栓子流露出的極度恐懼讓我們能感受到小說中土匪血洗杉嵐站的影子。高波為救栓子犧牲,栓子從對小分隊的排斥到視如親人,到主動給小分隊帶路去鷹嘴崖,最后在威虎山與母親團聚。這一戲劇性的鏈條,體現了群眾與人民軍隊的關系,延續了原作的主題。

  與之相關的是影片更強化了土匪的殘忍。座山雕的陰險多疑、嗜血成性,八大金剛的暴戾,通過幾場土匪內部矛盾爭斗的戲展現出來,如懲治敗將、處理叛徒、槍殺手下等,不禁令人毛骨悚然。在這裡,梁家輝的表演令人叫絕——就算觀眾已經知道了演員是誰,一時間還是很難把向來風度翩翩的梁公子與凶殘丑陋的座山雕聯系在一起。對敵人的強化,更接近歷史真實,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楊子榮處境的艱險,稍不留神就可能全盤皆輸。作者於戲劇結構中追求生活真實和質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延續傳奇色彩

  重塑時代英雄

  無論是小說原著還是電影《林海雪原》,它們被觀眾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都是其濃厚的傳奇色彩和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波的小說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但在寫法上,作者借助了中國武俠小說的技法,為人物打上了鮮明的標簽。英雄各自身懷絕技,克敵方式和手段獨特,有幾分神韻,令觀眾著迷。

  徐克的電影更多地把重點放在了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對楊子榮前史的交代,他來自其他部隊,是剛剛為配合剿匪調來的,這就打破了他與少劍波原有的默契,更突出了他性格中的桀驁不馴,而楊子榮此前曾在另一個土匪團伙中臥底一年的經歷,使得他假扮土匪出神入化,能騙過老謀深算的座山雕的情節也變得更加合理可信。與王潤身扮演的楊子榮時時把自己看成小分隊的一員,始終保持著對戰友的親和力不同,張涵予版的楊子榮更自我,甚至有些許的孤獨感。這是當代觀眾十分認可的英雄特質,一人獨闖虎穴,給了英雄一個恣意馳騁的天地。而少劍波的形象從小說中的青年才俊變成了文武兼備的青年軍官,這樣的定位更能打動當今的青年觀眾。

  構建時尚影像

  打造中國式戰爭大片

  影像形象的構建,是重拍片的重中之重,也是一眼能見成色的。60年版的影片,因技術條件所限,很多精彩的文字無法轉化成生動的形象,觀眾隻能憑借自己的想象去補充。這是那一代紅色經典的共同缺憾,卻也是如今重拍片創新的一個巨大契機。

  對於年輕一代電影觀眾,特別是沒有看過老版《林海雪原》的觀眾,他們不會從兩部影片的對比來看徐克的影片,他們接受的是一個全新的影視形象——3D電影《智取威虎山》。而對於喜愛《林海雪原》的老觀眾,開始必然會新老對比,或許會有些不適應,但是新鮮的語境很快會吸引觀眾,跟上徐克的節奏,接下來便是漸入佳境了。

  影片整體風格的凝重、蒼涼,帶有一點版畫風格,從場景設計到戰場氛圍營造、音樂音響處理等都達到一個新的境界,給人以戰爭大片的震撼。《智取威虎山》的故事,給影片的影像形象構建提供了非常豐厚的創作素材,白雪、山林、木屋、匪穴、天塹,有打仗,有斗智,有滑雪,有馬隊,有東北風俗、語言(黑話)的展示。這些元素在徐克版的影片中都得到了再造與重塑。

  影片有兩場重要的戰爭戲。一場是土匪襲擊夾皮溝的戲,原小說和老版電影都沒有。徐克用它替換了小火車遇襲和土匪血洗杉嵐站的部分情節。這是用現代手法拍攝的一場雪地戰爭戲,充分運用場地、武器、戰法等營造戰場氛圍。馬隊、狙擊手、土炮、機槍手、手槍等一一亮相,房屋、院落、街頭、樹林的戰斗場面設置有道,這極大滿足了軍迷觀眾的審美需要。

  與上一場戲注重戰法和細節不同,另一場小分隊攻打威虎山的高潮戲則重點表現氣勢、氛圍和奇觀。節奏上與好萊塢戰爭片相似,突出戰前准備的緊張,突出山地、懸崖、地下密道等幾個不同場景中的戰斗,還有飛躍鷹嘴崖、坦克攻山門、飛機上生死搏斗幾個超常場面的設計。尤其是楊子榮與座山雕在飛機上搏斗這最后一個景觀,是用年輕人的想象呈現的,充滿奇幻,但也十分大氣,觀之讓人有酣暢淋漓之感。

  我始終認為,現實題材電影中,最適合3D技術的是戰爭片。《智取威虎山》的3D制作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准,石塊、子彈迎面飛來,影院觀眾甚至有集體躲閃的動作。打虎上山這場戲,京劇隻安排了極美的唱腔,老版電影隻能作為過場處理,而3D技術卻在徐克的片中將人虎搏斗的場面真實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說到與原小說和老電影最大的不同,是徐克改變了兩個女子的命運。妖嬈的土匪婆“蝴蝶迷”成了良家女子馬青蓮,出身貧苦,被迫上山,時時遭到座山雕的欺負,關鍵時刻掩護了楊子榮。柔情的小白鴿變成了堅強的女漢子,一心為工作,對年輕的203首長幾乎沒有情感波動。老版電影因為時代的關系沒有表現愛情,對此,白茹的扮演者師偉表示非常遺憾。導演劉沛然則如此解釋原因:一個是當時軍隊文藝創作上反對“人性論”,包括談戀愛。“同時,在這一段裡面,意義不是很大。”因為“如果這個戲寫的是小說全部內容,愛情當然是必不可少。但是‘智取威虎山’有了這場愛情戲,就會干擾甚至破壞最精彩的東西。它等於支了一個岔路,沒頭沒尾。” 觀眾原本期待徐克的影片能還原原著中一段美麗動人的愛情。沒想到,徐克的“減愛”比劉沛然更徹底,更干淨。或許,我們能從近幾年歐美戰爭影片女性角色的淡化、弱化中找到一點蛛絲馬跡,追求純冷色是當下戰爭片的流行色。徐克是在追隨潮流。

  文中圖片分別為3D電影《智取威虎山》海報及首映式上導演徐克與主演張涵予的合影。

(來源:中國軍網)

圖片聚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