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戰友坐火車外出,途中趕上陰天,一覺醒來便不知火車行駛方向,於是我們倆犯起了“職業病”,研究怎麼把方向判別出來。咋判?沒有太陽、指南針,在車上也無法看樹樁年輪,兩側房子依山而建,門窗朝向也未必是南。時值深秋,西風正緊,於是我們想到了看風向,樹梢指向大致為東。若無風呢?恰巧,鐵路兩側房頂的太陽能熱水器閃入眼帘,其朝向肯定是南﹔還有啥方法?房頂的衛星信號接收器不是也朝南嗎?最后,我倆竟找出了五六種判方向的新方法,教材上都沒有。
看似打發時間的“職業病”,細想起來未嘗不是件好事。現代戰爭變數之大,需要我們了解的信息也成倍增加,有些知識教材上可能沒有,可懂得了,戰時沒准能派上大用場。《韓非子·說林上》中記載,管仲、隰朋跟隨齊桓公去討伐孤竹國,返回時大軍迷了路,管仲根據老馬識途的常識,建議讓老馬帶路,最終幫隊伍找到了歸路。走到山裡沒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蟻峰有一寸高的話,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會有水。”眾人按他說的挖地,果然找到了水,解決了三軍飲水的難題。
其實,有些東西想了解並不難,關鍵是要有一顆謀戰練兵的心,平時多積累,勤思考。因為,練兵本來就是對未來戰場所需能力素質的一種積累,平時積累越多,戰時適應能力就越強,勝算就越大。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積累的是戰時耐得了嚴寒與酷暑的好身板﹔生疏地形下搞演練,累積的是在這種條件下打勝仗的綜合素質。
這些,人們一般都知道,可若想練就高人一等的本事,成為更優秀的軍人,便不能局限於此,須將練兵當成一種生活習慣,形成時時謀打仗的思維。
一名好的狙擊手,即便外出,也會時常根據周圍環境判斷一下距重要目標的距離,想一想哪裡是最好的狙擊位置、當前風速是多少﹔一個厲害的帶兵人,哪怕是組織文體活動,也會想著如何巧妙地設計規則,讓體能差的戰士多運動,以增強體能﹔一個出色的指揮員,無論干什麼,總會想著在這裡打仗該怎麼打,伏擊怎麼伏,反伏擊怎麼反。這,就是軍人的職業習慣。
如此,“腦子裡永遠有任務”、“眼睛裡永遠有敵人”,無時無處不是練兵場,方可練就一等的高手,帶出一等的隊伍。
魯迅曾經說過:人的差別在於業余時間。我想,這句話對軍人同樣適用,是軍人,就應常想打仗之事,常謀制勝之法。時時處處思練兵,應當成為每一位軍人的職業習慣。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