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觀瞄指揮,到偵察手段多樣、指揮機動靈活——
信息技術催生新質戰斗力
三連在抗日戰爭中繳獲過一門日本迫擊炮,根據參加過抗戰的老兵回憶,這門炮在許多戰斗的關鍵時刻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炮手採取的是手工作業、人工觀瞄,這種方式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的炮兵已邁進現代化的門檻。從1984年開始,全軍炮兵部隊開展了炮兵快速反應訓練改革,多個軍區先后研制成功了第一代炮兵簡易射擊指揮系統,逐步實現了由手工作業到利用計算機決定射擊諸元的轉變,而這只是炮兵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步。
跨入90年代,新軍事變革的潮流扑面而來,數字化早已使“戰爭之神”的作戰模式發生了巨變。針對未來作戰整體對抗的特點,我軍炮兵運用數據計算、數字傳輸、數字圖形圖像處理等新技術,先后研制成功了各具特點的指揮自動化系統,不同建制、不同炮種、不同系統的炮兵聯成一個整體,提高了合成軍隊首長指揮控制炮兵火力的能力,並創新出與之配套的“快反”戰法。近年來,全軍上下又開展了信息系統綜合集成建設。借著發展東風,三連裝備的某新型火箭炮融入整個作戰體系,威力倍增。
記者走進三連演兵場,隻見各種數據通過戰場信息網絡快速流轉。一條命令傳到指揮車上:“1號高地后側發現‘敵’炮兵群,對其進行火力打擊。”指揮員輕敲鍵盤,地面雷達、空中無人機以及衛星立刻鎖定這片高地。計算機即時生成作戰文書並發送給火力單位,什麼時候打、打哪個位置、打多少炮彈等要素一目了然。
“炮兵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使戰場上的每一個節點緊密相聯。”三連所在旅旅長於長江介紹說,數字化系統讓炮兵部隊偵察手段多樣、指揮機動靈活、通信組網便捷、信息實時共享,實現了偵察目標、信息處理與輔助決策到末端火炮射擊全程一體的數字化、自動化,使部隊整體作戰能力進一步提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