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名片
廣州軍區某炮兵旅一營三連是一個紅軍連隊,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洗禮。
在抗日戰爭時期,該連隨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奔赴前線,打開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被紅25軍授予“北上抗日先鋒連”榮譽稱號。連隊先后參加了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保衛河防作戰,開辟豫西抗日根據地的神垢戰斗、百栗平戰斗等。
新的歷史時期,連隊在全軍炮兵部隊中,先后5次最先換裝新裝備並快速形成戰斗力,其建設發展歷程濃縮了我軍炮兵部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近年來,該連連續被軍區、集團軍評為“標兵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2次、集體三等功5次。2011年,被廣州軍區授予“精武強能標兵連”榮譽稱號。
廣州軍區某炮兵旅一營三連:
鳥槍換炮:“戰爭之神”今更神
■本報記者 濮照 特約通訊員 溫富強
廣州軍區某炮兵旅一營三連的發展歷程,濃縮了我軍炮兵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裡,記者走進這個連隊感受我軍“戰爭之神”的滄桑巨變。
從步槍手榴彈,到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的新型炮兵——
火力體系愈發強大完善
大漠,長風浩蕩,卷起沙塵陣陣,演兵戈壁灘上的廣州軍區某炮兵旅一營三連新型火箭炮陣地,難覓蹤跡。百裡之外,“藍軍”裝甲群鐵流滾滾,目標信息迅速傳至三連的指揮車上。計算機終端迅速解算諸元,瞄准、射擊、轉移一氣呵成。火箭彈刺破天際,將“藍軍”裝甲群湮沒在密集的“鋼雹”之中。
“如今我們的新裝備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任何敵人在這樣的‘戰爭之神’面前都要顫抖。”演練結束后,該連連長徐芳偉向記者介紹,在老連長李學先的回憶錄裡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在抗戰時期的保衛河防作戰中,八路軍的裝備主要是步槍、手榴彈,面對日軍的飛機大炮等優勢裝備,官兵們一度隻能伏在戰壕裡被動應對炮擊與轟炸,許多戰友甚至還沒見到對手的面便犧牲了。
落后就要挨打,這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教訓。1950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正式成立,炮兵正式成為我軍的一個兵種。也就是在這一年,三連收起繳獲的“萬國牌”槍炮,把4門蘇制“喀秋莎”火箭炮拉回了家。全連官兵立下軍令狀:90天內完成全員實彈射擊。正是這批年輕的炮兵,在不久后的朝鮮戰場上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
今天,我軍炮兵武器裝備體系已經完成了由過去的單一型號、單一種類向多品種、多用途、多層次的轉變,先后列裝了新型戰役戰術導彈、遠程火箭炮、自行加榴炮等一大批數字化信息化武器系統,形成了彈炮結合、輪履結合、輕重結合的炮兵部隊結構,構建起新的火力打擊體系。
在去年該連參加的“火力—2014”演習中,來自全軍5個戰區的6支炮兵旅和院校專家近2萬人參加,我軍炮兵部隊涵蓋遠中近程多種距離的數十種主戰裝備亮相,展現出強大的火力打擊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