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7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團隊:用使命守護生命

清晨,寒風刺骨。
北京豐台,307醫院,前來就診的患者絡繹不絕。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名身材魁梧的軍醫步履匆匆,快步走向門診大樓,走近候診的病人。
“讓萬千患者重新點燃生命的希望!”每天,這個信念都會在他心中升騰。春去秋來,寒來暑往,31年來,他和團隊把許多白血病患者拉出人生絕境,使他們的家庭重拾幸福……
2015年1月,他代表團隊登上人民大會堂主席台,領取造血干細胞領域首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8月,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通令,為他記一等功。
他,就是全軍造血干細胞研究所所長、307醫院造血干細胞移植科主任陳虎。
有一種信念堅如磐石——
“不拋棄、不放棄,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快、穩、准!
陳虎的骨髓移植手術,被同行譽為經典。在他精巧游走的手術刀下,一個又一個白血病患者跨過重生之門!
白血病,俗稱血癌,屬於惡性腫瘤,曾是全球公認的不治之症。資料顯示,我國每年新增患者4到6萬,其中50%是兒童。
1984年7月,22歲的陳虎從第三軍醫大學畢業,分配到307醫院工作。那一年,電視劇《血疑》在中國播出。劇中主人公的不幸命運,深深牽動了他的心。
當時,白血病是絕症,治愈率幾乎為零。作為醫生,這樣的現實令陳虎倍感煎熬。
登高四望,滿目空白﹔從零起步,篳路藍縷。他暗下決心,向醫學高峰發起一次次沖鋒——
從中國第一例半相合造血干細胞移植,到中國第一例惡性組織細胞病移植﹔從中國第一例骨髓移植治療紅斑狼瘡,到中國第一例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翻開陳虎的履歷,像這樣的“領先”“紀錄”“奇跡”不勝枚舉。
“不拋棄、不放棄,隻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31年來,陳虎始終堅守這樣的信念,精心救治每一名白血病患者。在陳虎帶領下,團隊攻克一項項醫學難題,推動著我國干細胞移植技術取得一次次重大突破。
那年,307醫院收治了一名15歲的白血病患者,急需造血干細胞移植。陳虎想方設法,最終在台灣慈濟骨髓庫找到適合的骨髓。然而,當時兩岸尚沒有骨髓捐獻的先例。
為了挽救年輕患者的生命,陳虎多方奔走,最終促成了海峽兩岸首例造血干細胞捐獻,成功實施國內首例無關供者骨髓移植。截至目前,兩岸間造血干細胞捐贈已近千例。
那年,100位接受過骨髓移植的白血病康復患者重返307醫院。他們中,年齡最大的68歲,最小的8歲。
“你們能夠健康生活,就是對我們醫務人員的最大鼓勵!”面對重獲新生的患者,陳虎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2015年夏,經過對9歲女童王櫻學術后觀察,307醫院對外宣布,由陳虎團隊開展的世界首例胎盤造血干細胞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獲得成功。這種新的治療方式,給更多血液病患者帶來痊愈的希望。
有一種情感至真至純——
“處方權裡有良心,好醫生應該眼裡看的是病,心裡想的是人”
找陳虎看病的患者,大多是重症病人。
那一次,陳虎落淚了。
一位白血病患者家境貧困,准備放棄治療。病人絕望的眼神,家屬悲痛的表情,深深刺痛了陳虎的心扉:“作為一名軍醫,我真不想讓這樣的場景再現。”在他的努力下,醫院為這名患者免費進行了治療。
“病人能把生命托付給你,這是多麼大的信任啊!我們當醫生的,可不能辜負了這份信任!”在陳虎看來,關愛是對病人的一劑“好藥方”。
一雙慈目,一臉和善……每天巡查病房,陳虎標志性的“表情名片”,讓造血干細胞移植科的每一位患者如沐春風。
“一個人得了白血病是多麼不幸。跟病人多說句話,跟他握握手,都能給他戰勝疾病的信心。”陳虎說。
“高超的醫術能治病,和煦的笑容能暖心。”307醫院領導說,笑容的背后,是一種職業的操守﹔操守的背后,是一顆真摯的愛心。
那年,一位駐守海島的邊防戰士帶著為數不多的錢,來北京請陳虎給他妹妹治療白血病。雖然連骨髓配型的錢都不夠,但陳虎還是想方設法,最終讓患者完成了治療。
那年,武警戰士董慶東在307醫院成功治愈白血病。當時,董慶東不知道,除了按政策下撥的醫藥費,其他費用都是在陳虎積極協調下由醫院墊付的。
“處方權裡有良心。病人連著家庭,家庭連著社會,好醫生應該眼裡看的是病,心裡想的是人。”基於這樣的救治理念,在307醫院,陳虎所在科室的藥費比始終是較低的。
陳虎給科室全體醫生嚴格規定——開“陽光處方”,動“陽光手術”,可用可不用的藥物堅決不用。其他醫院一般需要不菲的手術費用,在陳虎團隊的“精打細算”中,有的患者花費10萬元以內,就能完成治療。
從一份200多位白血病患者的住院費用清單上,記者看到這樣一組數據:
龍海偉,2007年4月進行異體移植手術,花費6.35萬元﹔
高秀琴,2008年4月進行異體移植手術,花費6.89萬元﹔
姚建民,2008年10月進行異體移植手術,花費4.23萬元﹔
張江日,2011年9月進行異體移植手術,花費8.49萬元﹔
吳郭旺,2012年6月進行異體移植手術,花費9.67萬元……
“懸壺濟世,醫者仁心!”這8個字,既是陳虎對患者的鄭重承諾,更是他一生恪守的座右銘。
有一種擔當歷久彌堅——
“讓每一名白血病患者擺脫死神的糾纏,點燃重生的希望”
陳虎的書架上,珍藏著一本書——《生死記憶》。
這本書的作者,名叫丁寶城,一位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盡管已過去14年,在丁寶城的記憶中,那次與死神的博弈,依舊刻骨銘心。
身體痊愈后,丁寶城手捧自己的作品找到陳虎,動情地說:“患病那年我55歲。正當我陷入絕望之際,是您為我實施了骨髓移植,挽救了我的生命。我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就是想告訴病友,白血病並不可怕,科學、勇氣、信心是戰勝病魔的3劑良方。”
聽聞治愈患者的肺腑之言,陳虎倍感欣慰。“讓每一名白血病患者擺脫死神的糾纏,點燃重生的希望。”這個目標,是他和團隊矢志追逐的夢想。
“視科學為信仰,待病患秉初心。”提起陳虎的“耐心、愛心、細心”,護士長侯彩研深有感觸——
即使移植方案已經無誤,手術前一天,陳虎還會與負責手術各個環節的醫生再次確認。第二天手術結束,他還要第一時間召集大家進行病理分析。
“暗藏病情的信息逃不過他的眼睛。他總能在復雜的病歷中抓到要害,給出有效的治療辦法!”侯彩研說。
那年,正在大學讀書的花季少女玲玲,被確診為白血病。來到307醫院后,在陳虎精心診治下,玲玲順利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如今,玲玲不僅成為電視台主持人,還組建了幸福的家庭。
那年,一位病愈30年患者的父母輾轉找到陳虎,動情地說:“我們這次來北京不是為了旅游,就是想看看孩子的救命恩人……”
“事業這片天,不是一個人的天,而是一個團隊的積累、傳承和協作。”陳虎說,“榮譽屬於團隊。正是團隊裡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嘔心瀝血,奮力攻關。如今,陳虎科研團隊已從早期的移植組,發展為全軍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心,並成為代表國內領先水平的造血干細胞研究所。
迄今為止,陳虎科研團隊已為成千上萬白血病患者實施各類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其中65%的患者得到了根治。
農民、工人、教師……很多陳虎救治的患者,成了他的朋友。科室內原本用來查找不足的“意見牆”,如今變成了患者表達心聲的“感謝牆”……
然而,陳虎說:“我們的夢想並沒有實現!要看到,仍然有35%的病人可能因為各種並發症失去生命。目前,我們的團隊正在進行克服並發症的各項研究,而且曙光已經初現!”
“破譯生死密碼,創造生命奇跡,我們任重道遠,責任在肩……”說這話的時候,陳虎語調不高,卻字字鏗鏘。
大醫精誠,一諾如山!這句話,道出的是一名醫者對醫魂的深刻理解——用使命守護生命!
上圖:2015年1月,陳虎團隊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合影留念。(張曉祺 沈基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