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中國大運研制試飛連創紀錄 接軌國際先進技術

 
2016年02月03日08:43 | 來源:中國航空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大運研制試飛連創紀錄 接軌國際先進技術

榮譽的獲得不僅是對我個人的激勵,更是對團隊的褒獎。多年來我們遠離喧囂,扎實工作,在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忘我拼搏、求實創新的“大運精神”激勵下,一步步將鯤鵬托舉藍天,將國家意志變為現實。我為在這樣的團隊裡戰斗感到自豪!我為自己的團隊點贊!——馮軍

當承載著幾代航空人夢想、深受億萬國人關注的大運飛機騰空而起時,首飛現場一片歡騰,一群人將一位中等身材、略顯消瘦的中年人高高托起,歡呼著一次又一次拋向空中……這位被大家高高拋起的中年男子,就是中航工業一飛院副院長馮軍。

在大運研制中,馮軍既是在結構設計、材料研制等領域沖鋒陷陣的領軍人,又是協助院長、總設計師推進各項工作的管理者。他以創新的思維和手段,帶領團隊完成了一項項看似無法完成的工作,創造出令人驚嘆的成績。

創新管理 多種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大飛機被稱為“大國的名片”,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絕不是一個輕易能“拿下”的項目。型號立項之初,國內相關技術基礎可謂一片空白,而研制周期隻有國外同類飛機的一半。作為總設計師單位一飛院主管該項目的副院長,馮軍清醒地認識到,如果採用常規的工作模式,玩命也完不成任務!隻能打破常規,在創新上做文章。

大運技術難度大、承研單位眾多,為了保証研制全線上百家單位的產品均能按節點交付,馮軍大力推動採用數字化設計成熟度並行技術。他按照協調范圍和協調目的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分項目管理團隊,組織型號辦、專業所、對口廠所的管理人員組成相應的管理小組,織成了一張細密的“網”,時時掌控進度、協調各承研單位遇到的問題。

面對多個型號交叉進行、設計力量緊張的問題,馮軍大膽提出借助“外力”,與兄弟單位成立聯合工作組,走聯合攻關的路子。不僅大大加快了發圖速度,還促進了設計人員和工藝人員的技術交流,推動了型號任務順利進行。

在型號試飛階段,馮軍挑選精兵強將,組建高規格的保障團隊,實時監控並跟蹤排故進展。每次發現故障,他總是第一時間召集相關專業副總師及主管分析排故。在他的帶領下,飛機試飛架次、單月試飛架次、單周飛行架次等多方面連創我國新機試飛史上的“第一”。

創新技術手段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大運研制初期,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設計員們在完成三維設計之后,還要轉化成二維圖紙才能發往工廠進行生產,不僅工作量巨大,而且三維、二維兩套數據源不統一的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研制周期。為此,馮軍和他的團隊四處調研,最后大膽決定,嘗試“三維標注”這一全新技術,在三維實體上直接標注尺寸,不再出傳統二維圖,要求制造廠直接按照三維數模進行生產。

當時,這項技術在國內還沒有成熟先例,在國外也剛剛起步,因此存在一定風險。可喜的是,經過團隊的努力,在某部件上的試點工作取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馮軍帶領設計人員進一步完善了方案,一鼓作氣建立起了三維設計標注的全新規范,在國內首次實現了產品的三維設計和三維制造,使得設計人員從此告別了二維圖紙,把大家從繁重的畫圖工作中解放出來。此舉保証了設計數據的唯一性,同時帶動各飛機制造廠在制造手段上獲得躍升。

與此同時,在馮軍的實際推行下,在線關聯設計技術、數字化制造/裝配技術以及設計/制造數字化協同管理平台等先進數字化手段在國內飛機研制領域也首次得到全面應用,實現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全面接軌。上述新技術的應用使得大運研制相比傳統飛機研制模式節省了30%-40%的設計工作量,生產准備周期至少縮短了75%,制造周期縮短了近30%,飛機生產質量也大幅度提升。

這些年來,馮軍和團隊一起,托舉了架架銀鷹翱翔藍天。他本人也因貢獻突出,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央企業優秀共產黨員”、“陝西省勞動模范”、“中航工業優秀共產黨員”、“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等榮譽。(王莉芳)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