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七旬院士牽手北斗22載 衛星導航深植中國智慧

2016年02月27日08:40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正在學習的譚述森。敖國濤攝

人民網北京2月25日電 (閆嘉琪)2016年2月1日15時29分,我國成功發射第21顆北斗導航衛星,這也是第五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北斗導航衛星向著全球組網的目標再次邁出堅實一步。

仰望蒼穹,一位老者思緒萬千。他已牽手中國北斗事業走過了22載,功勛卓著。他,是北斗一代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北斗二代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工程副總設計師……

他,就是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某衛星導航定位總站高級工程師譚述森。

大智報國 魂駐北斗

1994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高瞻遠矚,做出獨立自主研制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重大戰略決策。

其時,美國建起了GPS,俄羅斯擁有了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

52歲的譚述森離開奮斗29載、功績顯赫的軍事測繪戰線,投身北斗事業。這不是一條坦途,初創的事業與風險相伴,沿途布滿未知、挑戰和困難。

北斗起步困難重重。擺在譚述森等科技人員面前的,是尚未起跑就已落后20多年的現狀,以及還不夠雄厚的經濟實力、技術基礎和人才的匱乏……

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譚述森和十幾名專家開始了這項不亞於“兩彈一星”的國家戰略工程。

“頻率是國家戰略資源,要像捍衛國土一樣捍衛頻率資源。”譚述森如是說。頻率對於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性,如同土地之於大樹,沒有頻率,衛星導航系統無地“扎根”。

北斗建設之初,衛星導航大國已佔據優質導航頻率資源。身為北斗導航頻率設計和國際協調首席專家,譚述森創造性提出的衛星導航信號兼容性評估准則,証明了北斗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頻率可以重疊,贏得了頻率共用的“世界共識”,堅定了建設北斗系統的國家決心。

多年來,他帶領頻率協調團隊與幾十個國家數百次協調會談,使北斗導航頻率佔有量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躍居世界前列。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失聯,事件暴露出目前快速定位搜救能力不足,導航、定位與通訊功能結合的需求愈加凸顯。

2015年8月,美國在國際上提出建立航空器位置監視和搜救標准,要求各國使用“銥星(美國通信衛星)+GPS”的方案。不久,歐洲也宣布要實行“海事衛星+伽利略”的類似標准。

相比之下,中國的北斗,從北斗一代開始就獨具一格,已具備定位和通信功能。

“真正的核心關鍵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走引進仿制的路子也走不遠,更重要的是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裡。”譚述森說。

北斗一代系統建設階段,為將陳芳允院士提出的“雙星定位”變為工程現實,譚述森創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時三大功能於一體的工程建設方案,豐富拓展了世界衛星導航理論實踐,使我國僅用兩顆衛星和地面高程數據庫就實現了國土及周邊地區的定位服務,使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命脈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裡。

北斗研制初期遇到技術“攔路虎”,大膽拋棄模擬電子技術,採用當時尚不成熟的數字技術,與研制廠家一起,攻克工程難題,為北斗一號按時建成贏得寶貴時間。

北斗二號還在方案論証時,譚述森旗幟鮮明地批評一些技術方案簡單照搬照抄現象。相比美國的GPS,北斗所獨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務,超越了常規衛星導航的發展思路,開辟了國際衛星導航新的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院孫家棟院士說:“有源與無源兩種體制的結合,是中國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點,也是中國北斗的優勢所在,體現了中國人的創新智慧和對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卓越貢獻。”

某衛星導航定位總站周研究員感慨:“英明的決策,讓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從方案設計到系統實現,再到北斗二代建設,沒有走過大的彎路。”

我國衛星導航系統走的是“先試驗、后區域、再全球”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如今北斗二代系統已形成了亞太地區服務能力,使我國衛星導航系統不再受制於人。

我國衛星導航產業已進入北斗產業時代,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北斗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水文、交通運輸、森林防火、電網運行等幾十個重要領域,在應急處突、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北斗產業開始走出國門。2014年6月,在泰國的3個北斗衛星地基增強系統示范站啟用﹔同年12月,柬埔寨北斗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建設及其警務定位示范應用落地﹔2015年9月,老撾萬象賽色塔北斗產業示范園落成﹔文萊、巴基斯坦也開始採用北斗導航系統……

“中國的北斗,正在成為世界的北斗。”譚述森等北斗人引以為傲。

74歲高齡,早該兒孫繞膝、頤養天年,譚老卻為了鐘愛的北斗事業,三次延長退休年齡,工作節奏與年輕人無異。

“北斗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這是我畢生的追求。北斗定位了我的人生新高度,導航我的人生方向,成就了我的一生夢想,我甘願為北斗奉獻我的一生。”譚述森如是說。

大師風范 人生北斗

北斗星座的“斗柄”,永遠指向北方,過去是夜行、迷路之人導航的指針,中國衛星導航系統以“北斗”命名,美妙而睿智。

走近譚述森及其北斗研制團隊,記者發現,“北斗人”是一個精誠團結、方向明確、信心十足、抱負遠大的群體,他們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前途緊緊系在一起,難解難分。

北斗建設路上,譚述森貢獻了卓越的才華,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榮立一等功1次﹔2006年獲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2011年獲“十一五”國家科技計劃執行突出貢獻獎,2013年獲北斗二代衛星工程建設突出貢獻個人獎,2014年被評為“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譚述森帶來了諸多榮譽。面對榮譽,他總是說“成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依靠的是全體北斗人的智慧。我只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榮譽和功勞屬於全體北斗人。”

譚述森為人低調,淡泊名利。他從事測繪和導航工作50余年,從未提前調整過專業技術等級,每當領導征求他意見時,他總是讓先考慮別人。

“74歲當選院士,這簡直不可思議!”2015年,譚述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這批新當選院士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當中國科學院楊元喜院士講述譚老“淡定”參評院士的故事時,讓記者們驚詫不已。

院士評選中,每名候選人需要有6名推薦人。“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譚述森一個推薦人也沒找過,甚至連評選必須的個人介紹材料也沒寫。”楊元喜說,這讓對譚述森的科研成就和人品了解頗深的他非常著急,為此他和幾位院士主動承擔起了幫譚述森尋找推薦人和組織評選材料的任務。

“評選院士,不僅要看學問,還看人品,譚述森當選實至名歸。”楊院士如是說。

譚述森當選院士后,單位大樓裡挂起了祝賀橫幅。他看到后,找到工作人員和總站領導,要求把橫幅撤下來。

“不唯上、不唯書、不唯洋,隻唯實。”譚述森對待科學一貫態度嚴謹。

他堅持“三不”原則:自己不懂的成果鑒定會堅決不參加,核心觀點、主要內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寫的論文堅決不署名,沒有達到項目指標要求的評審堅決不通過。

“忙”,是譚述森的常態。他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滿滿當當,改材料、審報告、開研討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家裡,辦公室裡,到處堆滿了書籍和手稿,就連出差途中,他也不偷半刻閑,時不時拿出筆記本記錄思考的靈感。這些年,僅記下的筆記就有300多本。

“在他心中,事業是國家的事兒,始終是第一位的。”和譚述森相濡以沫48載的老伴兒張玉華說,為了北斗一代,老譚讓她提前一年退休﹔為了北斗二代,她身患甲狀腺腫瘤,老譚一天也沒停下工作﹔為了新一代北斗,她很少在日落前看到老譚的身影……

譚述森對待工作和學術高標准、嚴要求,但對生活卻異常低調簡朴。他的一個白色塑料保溫杯用了10多年,杯身花紋早已模糊不清、手柄磨得泛黃,就是舍不得扔﹔按標准,出差可以坐頭等艙,可他常要求坐經濟艙,堅持把經費多用在科研上……

譚述森有著深厚的北斗情懷,“當一輩子北斗人,做一輩子北斗夢”是譚述森的夢想。他說:“雖然今年我已經74歲了,但我的‘星齡’才20多歲,還很年輕,仍可以繼續工作。”

“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這是我國一代代北斗人用智慧和心血所培育的北斗精神。

睿智,愛國,仁厚,淡泊,在北斗人心中,譚述森不只是北斗開拓者和建設者,更是他們的人生北斗,導航人生航跡,定位人生價值。

(責編:閆嘉琪、楊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