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譚述森院士:“航天工程,任何瑕疵都不能放過”

2016年02月29日09:12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2月1日,15時29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我國成功發射第5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也是第21顆北斗導航衛星,標志著北斗系統全球組網邁出堅實一步。

  消息傳來,作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某衛星導航定位總站高級工程師欣慰地笑了。

  “我的‘星齡’才20多歲,我還很年輕”

  1994年,國家做出重大決策:研制發展中國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就是那一年,52歲的譚述森毅然離開了奮斗29載的測繪戰線,投身到北斗事業。

  譚述森和十幾名專家,擠在一間不足20平米的鐵皮屋裡開干。這一干,就是22年。

  頻率軌位資源是不可再生空間戰略資源。北斗建設之初,衛星導航大國已佔據優質頻率資源。譚述森創造性提出的衛星導航信號兼容性評估准則,証明了北斗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頻率可以重疊,贏得了頻率共用的“世界共識”。多年來,他帶領頻率協調團隊與幾十個國家數百次協調會談,使北斗導航頻率佔有量實現了從無到有,並躍居世界前列。

  北斗問天,國之夙願。譚述森帶領團隊攜手各界科研人員建成了北斗一代,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建成的北斗二代系統形成了亞太地區服務能力,不再受制於人。

  我國衛星導航產業已進入北斗產業時代。北斗系統已被廣泛應用於氣象水文、交通運輸、森林防火、電網運行等幾十個重要領域,在應急處突、搶險救災等重大任務中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的北斗,正在成為世界的北斗。大地測量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元喜說,作為北斗系統主要開拓者和建設者的譚述森,無疑是北斗事業的最大貢獻者之一。

  今年1月30日,譚述森74周歲的生日,同事們問他:“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他說:“我的‘星齡’才20多歲。我要在有生之年使北斗性能更好,讓北斗覆蓋空間滿足更多需要,把北斗位置報告功能擴展至全球,使人們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享受北斗特有的便利,解除‘失聯’的痛苦。”

  奮進在2020目標道路上

  北斗一代系統建設階段,譚述森創造性提出了集定位、通信和授時三大功能於一體的工程技術方案,豐富拓展了世界衛星導航理論實踐。

  北斗二代系統總體方案論証時,譚述森提出的集“定位報告”與“連續導航”兩種技術體制於一體的總體架構,同時解決了“我在哪兒”和“你在哪兒”的問題。北斗所獨有的有源定位和短信服務,超越了常規衛星導航的發展思路,開辟了國際衛星導航新的發展方向。

  在北斗向2020年覆蓋全球這一目標奮力前進的路上,譚述森提出了以亞太地區為重點服務區的全球系統星座框架、星間星地一體化融合式自主導航運行模式、近地空間與高空間導航一體化服務等思想,為北斗全球系統研制建設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說:“有源與無源兩種體制的結合,是中國北斗的最大特色和亮點,也是中國北斗的優勢所在,體現了中國人的創新智慧和對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發展的卓越貢獻。”

  不能破的“三不”原則

  記者面前的譚述森,花白頭發,智慧談吐。身邊的人描述和他的交往:用手正一正老花鏡,然后靜靜地聽,認真地記,時不時與你溝通﹔送審的學術論文或設計報告,每頁空白處都會寫滿修改意見,或附上幾頁紙,小到文字修改、觀點引用,大到研究方向、結構調整,都會詳細標注。

  “‘自己不懂的成果鑒定會堅決不參加,核心觀點、主要內容不是自己提出和撰寫的論文堅決不署名,沒有達到項目指標要求的評審堅決不通過’,譚院士這‘三不’原則,這麼多年一直沒破,誰也都不能破。”熟悉譚述森的人如是說。

  2009年底,譚述森帶隊評審北斗應用系統用戶機設備研制方案。某單位方案中一些內容沒有達到項目要求。有人說這個單位是我國衛星導航研究拳頭力量,實力雄厚,沒有問題。“既然是評審,就必須以會議上報材料為評審依據。”譚述森堅持投了反對票。

  2010年,總站組織星地對接試驗總結會。在測試衛星鏈路時延時,發現測試結果與理論結果差5納秒,且多次復測仍找不到原因。考慮到對衛星正常運行影響不大,便未深究。“航天工程,任何瑕疵都不能放過。”譚述森發現后立即中止總結,明確要求解決問題后再開總結會。

  在譚述森的帶領下,該單位涌現出10多位學科專家、20多名技術帶頭人和200多名技術骨干﹔攻克50多項核心關鍵技術、40多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取得近300項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唐先武 李瀟帆 梁景創)

(責編:單清偉(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