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優秀的聯合作戰參謀共分幾步?

習主席強調,要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和參謀人才、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培養作為重中之重,推動加快建設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隊伍。聯合作戰參謀是新型軍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素質高低直接決定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效能發揮、攸關未來作戰行動成敗。必須主動適應作戰指揮體制的改革調整和戰區主戰、專司主營的職能要求,全新培塑聯合作戰參謀能力素質,努力打造一支能夠擔當強軍重任、勝任未來作戰的聯合作戰參謀人才隊伍。
時代在呼喚——重塑聯合作戰參謀素質的新認知
列寧說:“不理解時代,就不能理解當前的戰爭。”隨著新技術快速發展和戰爭形態深刻演變,一體化聯合作戰逐漸成為軍事力量運用的基本樣式,作戰指揮活動已拓展到陸、海、空、天、電、網、心理、認知等全域多維空間,對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主體力量——聯合作戰參謀提出了嶄新要求。
順應軍事變革的必然趨勢。隻有主動順應軍事變革大勢,加快推進軍事人才建設轉型,才能保持和增創智力優勢,搶佔軍事戰略的制高點。在一百多年前日俄對馬海戰中,盡管俄新型戰艦數量、質量都優於日軍,但由於缺乏具有現代海戰素養的軍官,先進武器裝備的優勢難以有效發揮,終遭慘敗。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進入加速發展期,戰爭制勝機理、博弈重心、空間維度、作戰樣式都在不斷變化,網絡化、智能化、精確化程度越來越高,無形、無聲、無人趨勢愈發明顯,聯合作戰參謀素質構成必須與時俱進,緊跟軍事變革發展步伐,走在發展最前沿。
戰區體制運行的現實需要。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是構建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歷史必然。改革部署落地生根,既要“轉身”,更要“換腦”。如果僅僅解決“框架”、“結構”問題,缺少大批高素質聯合參謀人才支撐,就無法充分激發新體制活力、最大限度產生改革效益。戰區擔負著平時組織部隊戰備和軍事行動、戰時指揮部隊聯合作戰的重任,可以說每項任務、每個崗位都面臨全新挑戰,亟須一支具有寬廣戰略視野、厚實聯合素養和強烈擔當精神的優秀參謀隊伍,為建成絕對忠誠、善謀打仗、指揮高效、敢打必勝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提供強力支撐,有效擔負“戰區主戰”的職能使命。
實施創新驅動的智力依托。創新對戰斗力的生成和驅動作用不言而喻。參謀隊伍向來是軍事創新的主力軍,其站位的高度、視界的廣度、思維的深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軍事創新的力度。必須大力培養聯合作戰參謀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源動力”,助推國防和軍隊改革實現新跨越。
解決能力短板的實踐抓手。有效解決“兩個能力不夠”問題,關鍵是聚焦聯合作戰對軍事人才的迫切需要,抓緊補足短板、補強弱項,以培養大批善謀打仗、能打勝仗的聯合作戰參謀人才為突破口,輻射帶動作戰指揮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提升,為貫徹落實改革強軍戰略、有效履行新體制下的職責使命奠定人才基礎。
打贏需真功——重塑聯合作戰參謀素質的新特質
恩格斯指出:“軍官不懂本行業務在機關造成的害處比在任何部門都大”。聯合作戰與傳統作戰相比,聯的范圍更廣、融的程度更高、謀的難度更大,組織指揮任務更加艱巨,要求聯合作戰參謀除具備一般參謀的基本素質外,還應有更高的標准和更新的特質。
政治堅定的“護旗兵”。聯合作戰參謀崗位重要、作用突出,要求政治上必須特別清醒堅定。不斷強化鐵心跟黨的政治自覺,無論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中還是殘酷激烈的戰場上,都能始終做到信念堅定、紅心向黨,始終做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決聽黨話、跟黨走。聯合作戰參謀尤其要強化號令意識,嚴格遵守各項紀律規定,在執行上級決策指示上決不打折扣、決不搞變通,始終做到聞令而動、令行禁止,確保政令軍令高效暢通。聯合作戰參謀處在備戰應戰的一線,必須始終保持“執干戈以衛社稷”的使命感責任感,始終保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意志作風,堅決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作戰設計的“明白人”。聯合作戰參謀作為作戰籌劃的主體參與者,要能夠在熟知戰爭的基礎上,駕馭戰爭、設計戰爭。要具備深厚的聯合素養,深刻把握現代戰爭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熟悉聯合作戰理論和軍兵種作戰運用,熟知各部隊作戰能力和主要武器裝備性能,成為“戰例通”“敵情通”和“地形通”,能夠針對不同對手、不同任務、不同作戰樣式制訂方案預案。聯合作戰參謀要有很強的信息素養,能夠精通各類信息系統操作使用,嫻熟掌握信息搜集、分析、處理和運用技能,善於運用模擬仿真系統推演作戰方案、預演戰役戰法、開展作戰實驗,從而創造性地進行聯合作戰籌劃。未來聯合作戰要素極多、領域極廣、變化極快,尤需聯合作戰參謀具備嚴謹周密的思維素養、環環相扣的理性邏輯,料敵在先、精准預測,明察秋毫、見微知著,力爭做到關鍵時段上不差分秒,重要地域上不錯毫厘,核心細節上不漏點滴,最大限度實現未戰而廟算勝、先勝而后求戰。
能謀善斷的“小諸葛”。陳毅元帥曾說過:“一個優秀的參謀比一個連的兵力還重要。”聯合作戰參謀是決策制訂的輔助者和參與者,特定情況下也可能直接擔任督戰員,必須既能出大主意又能查細節,既能參與謀劃又能臨機處置。聯合作戰參謀要善於從政治、經濟、外交的角度來思考軍事問題,用全局的、辯証的、發展的思維透視戰爭“迷霧”,注重培養洞悉戰爭規律、預判戰局發展的能力,准確預判對手目的企圖、可能行動、方式手段、攻防重心等,拿出合理的決策建議。打仗貴在以奇取勝、以險制勝。隻有想別人未曾想,謀別人未曾謀,才能步步佔盡先機。第三次中東戰爭時,以色列偵察參謀建議在埃及軍方進行交接班時對其空襲,結果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聯合作戰參謀要能夠領悟謀略運用之妙,善於創造和捕捉戰機,因勢設謀、因時用謀、因敵生謀,真正做到以正合以奇勝。現代戰爭已經進入“秒殺”時代,“兵貴神速”被賦予了時代新意,聯合作戰參謀面臨的精神壓力空前增大,不僅要善謀,而且要練性,具備“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沉著,能夠在緊急復雜的情況下謀劃若定、措置裕如。
戰場行動的“調控器”。未來聯合作戰,能不能真正聯起來,發揮整體作戰威力,關鍵靠指揮調控。要善於全局調控,熟練運用指揮信息系統,有序調控諸軍兵種作戰力量協調行動,調控各作戰方向相互策應,調控陸海空天電網各作戰領域、作戰空間多域聯動,調控作戰全過程各環節緊密銜接,從而把控作戰全局、掌握戰場主動權。要善於精確調控,把指揮調控建立在精准計算、定量分析、周密論証的基礎上,對於信息獲取、火力打擊、兵力機動、作戰保障等關鍵行動調控,必須做到精益求精、分毫不差,保証部隊協調一致行動。要善於動態調控,能夠預變在先、預置在前,立足最復雜最困難情況設計多種方案計劃,准確掌握敵我行動,及時糾正時間、空間和目標上的偏差,在動態指揮、動態調控中實現部隊的動態聯合。
探索無止境——重塑聯合作戰參謀素質的新路徑
聯合作戰參謀的培養路徑,很大程度決定了其格局視野、素質構成和成長走向。重塑聯合作戰參謀素質,既不能照搬外軍現成做法,也不能沿襲我軍傳統模式,隻有以超前思維、超強膽識、超常舉措創新探索,才能真正打造適應我軍作戰指揮體制、符合未來作戰需要的聯合作戰參謀人才。
拓展放眼世界的大視野。戰略服從政略,軍事服務政治。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家戰略利益不斷拓展,面臨的安全挑戰日趨復雜嚴峻,對軍隊建設也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聯合作戰參謀素質重塑,應當著眼國家總體安全戰略需求,既要能滿足維護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需要,又要能滿足軍事力量走出去、維護國家海外利益需求,以全球化的寬廣視野進行全新打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培養聯合作戰參謀,應積極借鑒強國軍隊有益經驗,加大與外軍交流學習和更廣域培養力度。比如,可充分利用外軍先進軍事教育資源,增加外派留學的參謀人員比例,與外軍廣泛開展作戰、反恐、處突、救災等聯演聯訓,不斷提高聯合作戰參謀培養的起點層次。
布局前瞻設計的大規劃。今天培養的人才,是為了應對明天的戰爭。聯合作戰參謀素質培養,不能靠應急式、突擊式培養,必須著眼打贏未來的戰爭,超前布局、超前規劃、超前預置。要圍繞追求聯合指揮機構整體功能最優化,統籌聯合作戰參謀目標設計,區分層次類型,實施動態調控,使“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真正實現“1+1>2”的系統效能。要著眼全程培養規劃設計,走開全過程精准化培養聯合作戰參謀的路子,從“兵之初”就量身定做“路線圖”,實施訂單式、差異化、針對性塑造,不斷提高培養和使用的質量效益。
構設融合培養的大體系。聯合作戰參謀培養是一項系統的戰略工程,單靠哪一個戰區、哪一個軍種、哪一所院校都難以完成,應當舉全軍甚至全社會之力,凝聚多方力量和智慧,共同培養打造。建立軍隊育才資源自由同享的“共同體”,完善聯合作戰參謀交流任職的制度機制。初級階段側重於在作戰部隊與機關之間交流,中級階段側重於在戰區內部跨軍兵種之間、部隊與院校和科研單位之間交流,高級階段側重於在全軍聯合指揮機構范圍內交流,全面夯實軍兵種專業基礎和聯合值班、聯合指揮能力基礎。建立院校與部隊合力共育的“循環體”,健全部隊與院校聯教聯訓機制,明確各自在聯合作戰參謀培養中的職責分工,努力構建部隊提出需求、院校組織培訓、聯合指揮機構實踐檢驗的循環培養模式。建立軍隊與地方聯合培養的“融合體”,實施軍地院校銜接培養,彌補軍隊教育資源不足。
搭建全面歷練的大平台。“寶劍鋒從磨礪出”。每一名優秀參謀,無不經歷過千錘百煉的歷練和考驗。創設預演戰爭的實踐平台,結合組織重大演訓活動和中外聯演聯訓,讓聯合作戰參謀進入實際角色崗位、系統席位,按照實際作戰進程進行指揮處置,在難局、險局、危局中鍛造打仗必備素質。創設能上能下的交流平台,對於能力素質全面、具有發展潛力的參謀人員,及時安排到上級機關或部隊歷練,進一步拓展思維視野、鍛煉實踐能力﹔選調基層優秀主官到戰區機關任職,源源不斷為參謀人才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助推能力素質結構整體優化。創設聯合文化的浸潤平台,聯合作戰體制和聯合作戰文化猶如軀體與靈魂,渾然天成、相輔相成,應充分發揮聯合作戰文化在參謀人才培養中的獨特作用,逐漸內化“聯”的價值理念、固化“聯”的行為習慣、培養“聯”的思維方式,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聯合作戰素養。(李鳳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