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熱點>>海軍成立67周年紀念

"創新強軍馬偉明模范團隊"使中國潛艇擁有"中國心"

2016年04月21日15:18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團隊簡介: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工程大學馬偉明教授領銜的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艦船綜合電力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擁有電氣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電氣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和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國家重點學科。團隊長期致力於艦船電氣工程領域研究,在艦船綜合電力技術、新能源接入技術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應用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裝備研發,取得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其中,三代集成度不斷提高的新型發供電系統,奠定了我國在艦船發供電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研發的艦船綜合電力系統技術,解決了我國艦船動力“心臟病”難題﹔研發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變流技術、新能源儲能技術、接入能量管理技術及大功率高壓變頻器,解決了制約我國新能源並網接入技術瓶頸難題,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新能源領域電力電子設備的壟斷。該團隊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5項、二等獎9項,連續兩次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先后榮獲軍隊科技創新群體獎、全軍人才建設先進單位等。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2015年9月,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范團隊”榮譽稱號。2016年1月,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

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范團隊”榮譽稱號、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獎……4月上旬,記者慕名走進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仿佛進入了艦船電氣領域的展覽大廳。近千平方米的實驗室裡,密布著三代艦船發供電系統、艦船綜合電力系統、風力發電變流器……這些科技成果的研制者——馬偉明科研創新團隊正在加緊調試新型裝備,爭分奪秒把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斗力。

“習主席強調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們團隊是巨大的激勵。我們要加快打通創新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提高創新對戰斗力增長的貢獻率。”團隊領軍人物馬偉明躊躇滿志地說。

創新是引領國家建設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引領軍隊建設發展的第一動力。對於創新,馬偉明創新團隊的理解尤為深刻。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導師張蓋凡教授指導下,馬偉明等人組成課題組,用僅有的3.5萬元經費起步,把洗臉間改造成實驗室,啟動了多套繞組多相整流發電機的研制。經過1000多個日夜攻關,幾十萬組實驗數據、難以數計的實驗記錄和報告堆滿了半間屋子……他們終於解決“固有振蕩”的世界難題,研制出十二相發電機整流系統。此項成果榮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沒有陶醉在成功的光環裡,馬偉明創新團隊打破思維定勢,乘勝追擊。經過10年攻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能用1台電機同時發出交直流兩種電的發電機系統,使中國潛艇真正擁有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心”。歷時6年,他們又成功研制出集成化程度更高的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三代集成化程度不斷提高的艦船發供電系統,全面裝備了我國現役和在造的新型艦船,大幅提升了戰技性能,實現了從集成創新到自主原始創新的重大跨越,牢牢確立了我國在艦船發供電系統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

在海工大師生們看來,馬偉明像是一匹駕轅拉套、志在千裡的駿馬,認准的事情,看准的方向,一定會百折不撓。

正是憑借這股勁頭,馬偉明帶領團隊取得一項又一項原創性成果,在與西方國家科研創新的賽場上“彎道超車”,實現了從“跟跑者”“並跑者”到“領跑者”的角色蛻變。

艦船綜合電力系統將傳統艦船相互獨立的動力和電力系統合二為一,為高能武器上艦提供平台,是艦船動力的一次技術革命。馬偉明團隊向這一領域迅速進軍,使我國全電化艦船技術水平一舉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10多年前,馬偉明瞄准了一項國際尖端技術,“一個世界級科技大國歷時20多年都沒有取得成功的科研項目,還要強攻硬上,是不是瘋了?”“你已經功成名就,千萬別毀在這個項目上。”各種擔心和質疑紛至沓來。

“要做就做最前沿的!”馬偉明認定,中國需要這項技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一定要堅持下去,就算失敗了,至少鍛煉出了一支隊伍。馬偉明創新團隊利用技術積累,發揮后發優勢,奮力向前推進。

8年之后,包括40位兩院院士在內的100多位專家來參加科技成果鑒定會。面對馬偉明創新團隊的科技成果,白發蒼蒼的老專家激動不已,泣不成聲……

“我們‘5+2’‘白加黑’,從來沒有休息日,沒有寒暑假,一年抵別人3年,這樣算下來,我們也花費了將近20年時間。”面對各種驚嘆,馬偉明顯得非常鎮定。

天道酬勤。近幾年,馬偉明創新團隊在該技術領域取得全面突破,創新成果再次進入“井噴期”,全面推進我國傳統武器裝備向電氣化的變革。

憑借在艦船電氣領域的成熟技術,馬偉明創新團隊大膽探索軍民融合之路,國產2兆瓦級永磁直驅風力發電變流器樣機順利出廠。這一成果亮相后,我國進口風電變流器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他們趁勢而上,在國內首次研制成功海島風能、太陽能等多能源智能微網已用於島礁建設工程,一舉解決了島礁供電難題,提升了駐守部隊自給力和戰斗力,改善了駐礁人員生活條件。

這些年,為了早日將創新成果轉化為實裝,馬偉明創新團隊把研究工作延伸到工廠車間,堅持走產、學、研一體的道路,每個研究人員都是多崗位“一肩挑”,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國高端工業制造能力的短板弱項,使科研和實裝成果逐步比肩世界一流。

放眼萬裡海疆,馬偉明創新團隊留下一連串閃光足跡。他們的關鍵技術研究成果超過90%以上最終應用或轉化為裝備,從未由於遇到技術難題或者短期無法應用而放棄最初所選擇的研究方向。

2001年,年僅41歲的馬偉明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光陰荏苒,“一馬爭先”的他帶動團隊“萬馬奔騰”,團隊中在職干部過半擁有高級技術職稱,近90%擁有博士學位,平均年齡僅35歲。這裡,沒有論資排輩,有為就有位,能唱就有台。

2002年,團隊承擔新型高速異步電機研制任務,隻有24歲的研究生王東被確定為主設計師。當軍內外100多位一流專家集中進行可行性論証時候,許多人誤認為報告台上的王東是PPT操作員。

信任是最大的動力。經過10年奮斗,王東主導的新型高速異步電機研制取得成功,36歲被評為教授,2015年又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得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的稱號。

干得好得到重用,干不好自然淘汰。馬偉明的一個學生難以適應緊張快速的工作節奏。馬偉明親自拍板,“團隊裡任何人都不享受保護,我的學生也不例外!”

20年來,正是靠這公正公平開放的和諧競爭環境,團隊新人輩出,又不斷吸引著熱血才俊匯聚集其中——

“85后”年輕“海歸”程思為博士在國外有著高薪舒適的工作,但他最終決定加入這個團隊,“這是一個能干事業的地方!”﹔

加入團隊前已是武漢大學副教授、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的付立軍,感到在這裡能為國防做大事業、成就大夢想,毅然攜筆從戎……(熊 峰)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