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醫務社工群體>>媒體聚焦

在醫患之間架起“心靈之橋”

走近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醫務社工群體

吳瑩、汪玉成
2016年04月26日10:03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星期二一大早,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社工部的志願者徐巧林就來到了門診大廳。穿上黃色的志願者馬甲,這位老人就仿佛變了一個人,洋溢著熱情與愛心。幾年來,她每周都會定期來這裡,為患者提供醫務志願服務。

成立5年來,長征醫院社工部帶領這個聞名上海灘乃至全國的軍人醫務社工群體,架起醫患溝通的橋梁,使病人滿意度明顯提升,打造了醫務社工的“長征模式”!

3月17日,國家民政部社會工作司司長呂曉莉在調研該院醫務社工模式后,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說:“長征醫院的社會工作無論是在常態服務,還是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分級響應服務上都令人印象深刻,走在全國前列。”

甘當醫患和社會之間的潤滑劑

長征醫院微創外科中心主任仇明清楚記得,社工部剛剛成立后的一段時間裡,社工部主任柴雙、醫務社工計芳等人輪番出擊,介紹社工介入科室的必要性。慢慢地,他被她們的熱情所感染。但醫務社工在實際工作中到底效果如何?是否符合科室實際情況?和滿足患者需求呢?他還需要進一步了解。

不久后,這些疑慮被一一打消。

一次,科室來了一位女患者。每次,仇明向她了解病情,她卻總是避而不談,甚至情緒激動、哭泣,而她的丈夫也是手足無措。這讓他這個做了幾十年醫生的科主任甚是尷尬。得知情況后,醫務社工開始介入。他們積極與她進行接觸,聊他們的家庭生活,聊他們的孩子等等。經過多次耐心細致的溝通和交談,她表達了對手術的擔心和害怕。社工把信息及時反饋給仇明,並和他一起向她解釋手術的安全性。同時,他們還邀請做過腹腔鏡手術的病友,和她一起聊天、談心。慢慢地,她從擔心、緊張、害怕,到最后積極配合治療。

即將出院時,她找到仇明,說要加入術后患者支持網絡,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鼓勵其他患者積極面對病魔。

患者的變化,讓仇明等醫務人員和患者們看到了醫務社工的重要性,醫務社工也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到醫院的各項工作中。

在醫患矛盾日益增多的今天,醫務社工可以充當其間的潤滑劑和溝通橋梁,化解矛盾、增進理解。2011年3月16日,長征醫院挂牌成立了社工部,門診部主任柴雙被任命為首任負責人。此舉使該院成為我國首家引入社會工作服務部的軍隊醫院。

長征醫院院長鄭興東告訴記者:“隻有將社工視為醫院正式工作人員,以醫院的一個工作部門而存在,才能真正隨著醫院的建設與發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基於這樣一種思考,我院社工部經上級批准正式納入編制。同時,我們也成為全國醫院唯一一家讓醫務社工走社工師專業職稱的單位。”

社工一方面可以幫助患者整合和調動社會資源和醫院資源,為患者提供治療的資助和出院康復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醫院連接外部資源,為醫院醫療條件和服務的完善提供幫助。

2014年初,8歲的小煒被確診為惡性骨腫瘤,病情持續惡化,於同年6月轉至該院。擔心孩子不能配合治療,醫務社工及時進行了介入。在與小煒的交流中,他們得知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回到校園,他想念同學、老師。為了滿足孩子的願望,他們在組織志願者前往關心探望的同時,與小煒學校老師取得聯系。小煒家庭條件不好,同學與家長得知情況后,自發組織了愛心募捐活動。在醫務社工的努力下,老師組織全班同學錄制了關愛和鼓勵的視頻送給小煒,並由老師帶著幾位同學來到病房探望小煒。那一刻,小煒特別開心,特別滿足。

雖然最后小煒還是離開了這個世界,但醫務社工的努力幫他完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而善款余額還在他的家鄉昆山設立了骨腫瘤患兒關愛基金,去幫助更多的患兒。

目前,他們已經將零散的、分散的醫療救助資源進行合理融合,並將這些信息資源整理編輯成了《醫療救助資源手冊》,通過這一渠道獲取救助資源的患者已經有200名之多。

兩千志願者化作“愛心天使”

家住黃浦區戰士趙成的母親身患直腸癌,在長征醫院治療。志願者了解到趙成在西藏阿裡守防,巡邏執勤任務繁重,就協調該院組織多學科專家聯合會診,實施最佳治療方案,全程精心護理。手術順利完成后,志願者與趙成取得聯系。趙成動情地說:“長征志願者的貼心服務,溫暖守防戰士的心。”

近年來,該院組織、管理了一支由2000余名專家教授、心理咨詢師、大學生、離退休老干部、外籍人士等各界人士組成志願者團隊,這些志願者成了醫務社工的好幫手。志願者們開展預防、疏導和化解醫療糾紛,服務部隊官兵,營造“健康社區”,為特困病患提供醫療救助,緩解醫務人員壓力等系列活動,提供志願服務2.3萬小時,服務對象達20萬余人次。

同時,他們根據突發公共事件的分類,以門診科44名工作人員,全院150名團員骨干青年,大學200名學員為基礎,相應的成立了一級、二級、三級等分級響應志願者團隊,以確保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可以有序、高效、優質地投入到援助活動中去。

外灘踩踏事件發生后,距離現場較近的長征醫院承擔了最重的搶救任務。醫務社工第一時間介入,整合社會愛心資源,啟動分級響應志願者團隊。救治過程中,該院沒有出現一例傷病員家屬因情緒不滿,或不了解救治進展而與政府工作人員、警務人員、醫務人員發生沖突和爭執的情況。這其中,醫務社工和志願者功不可沒!

某社區獨居老人李國華,每逢端午、重陽、學雷鋒活動之際,探望者成群結隊,甚至某個節日期間“被洗頭”6次、“被散步”5次,而平時卻鮮有人看望老人。“健康社區”構建中,這樣的尷尬屢見報端。

2011年,該院開展了“人民軍醫下社區”活動,派出“長征之銳”醫師志願團隊的骨干矯健鵬和另一名年輕醫生去某社區聯系義診。可由於缺乏社會工作經驗,溝通極不順暢。這件事被剛剛組建的社工部知道后,柴雙親自帶著兩名社工去社區溝通,最終義診得以順利進行。

幾年來,醫務社工計芳和代文瑤定期與社區建立溝通聯系,並與外灘街道共同探索“健康社區”建設與營造的創新模式,組成了全國第一支“健康大使在社區”暨長征•外灘社區醫務志願者團隊,將原有臨時性、隨意性的健康服務變為常態化、規范化,實實在在將健康理念帶入了社區。

“由於有了社工部,我們日常的很多工作都能順利進行。可以說,他們搭橋,我們過河,醫務社工為我們解決了很多后顧之憂。”矯健鵬說。

不僅患者及其家屬,醫務人員也是社工部的服務對象。

護士小劉剛剛參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急救科ICU病房當護士。ICU工作壓力非常大,疲憊、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況普遍存在,極為辛苦,這位護理本科出身的年輕護士一度焦慮、迷茫。小劉主動找到護士長盧春娟傾述,盧護士長安慰了小劉后,給她講起自己多年急救科護理工作的親身經歷,但這一常規“療法”並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發現這一現象后,社工部開始介入,幫助疏解壓力,提供情緒支持,並運用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設計了主題為“守護天使”的護士減壓小組活動。

一次小組活動,社工和護士進行角色互換游戲,分別扮演焦躁的患者和護士。游戲結束后,小劉深有感觸地說:“平時多從自己角度考慮問題,如今角色對調后,自己豁然開朗,知道了所學專業知識的用武之地。”

不光患者有時會對醫護人員存有怨言,就連家人也常常不能理解。中醫科的修醫生平時工作十分忙碌,最近又要申請社科基金項目,更是忙的不可開交。5歲的女兒對媽媽產生抵觸情緒,不願理媽媽,修醫生隻能暗暗落淚。

了解到個中緣由后,社工部借“小志願者活動”,將修醫生的女兒接到了醫院,讓她擔任志願者,親身觀察醫生的日常工作,理解媽媽的辛苦與勞累。活動結束后,女兒懂事地說:“原來是媽媽太忙了,不是不愛我。我愛媽媽!”一句話,修醫生激動落淚,負面情緒一掃而光。

打造鮮明的為軍服務社工模式

碧海藍天下,海軍航空兵某師飛行員劉俊、閻少林駕駛戰機直沖雲霄。

而一年多前,他們倆因為夜航訓練墜機海上,送入長征醫院救治。身體上的創傷治愈了,兩位飛行員卻出現睡眠障礙、焦慮情緒、自責、對未來飛行恐懼等心理問題。

社工部及時介入,協調心理專家進行評估,綜合應用“解釋、安慰,陪伴、鼓勵、支持、積極暗示,激發傷員的自我效能,重拾其職業信心”的方法,為傷員進行心理疏導。經過一年多的跟蹤治療,雄鷹終於重返藍天。

5年來,圍繞“姓軍為兵”,社工部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鮮明特色的為軍服務模式。

“特色體現在四個‘專’字上。”該院政委陳軍介紹,第一個“專”是成立全國首支由軍人專屬人才組成的志願者隊伍﹔第二個“專”指為軍隊人員設立的專門場所、專門通道和專門的醫護團隊﹔第三個“專”是打造了專門服務於基層官兵的“紅十字輕騎兵醫療小分隊”﹔第四個“專”是關注軍人家屬,並為他們開展專項、專線服務。

2011年,社工部牽頭組建了一支由院士、知名專家教授領銜的專業化、職業化醫務志願者團隊。院士廖萬清、檢驗科主任仲任前等專家教授都是這支專職志願者隊伍的成員,他們不僅出現在醫療一線,還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那些醫學生何為醫者父母心,如何成為優秀的軍醫,為部隊服務。

為了實現軍人看病挂號就診“零預約”、取藥住院“零等待”,該院在門診大樓專門開辟500平方米的軍人就診專區,專家、教授坐診,志願者全程陪同。對於住院官兵,該院推行志願者“一對一”溫馨服務。參與服務的志願者都是現役軍人或者有過軍隊工作經歷,能和戰士們說說“心裡話”。患者出院后,醫院延伸志願服務,建立“長征關愛熱線”,實施“一對一”跟蹤隨訪,指導治療康復,直到官兵恢復正常訓練生活。

通過醫務社工,有效彌補了單純依靠藥物治療而忽略預防、心理、社會等專業化、人性化服務需求的缺陷,全方位、全過程為基層官兵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目前,社工部通過挨家挨戶逐一上門摸底調研的方式,確立了轄區內100余名軍人家屬作為服務專項、專線服務的對象,為駐區軍人家屬開設特別醫療援助,排憂解難,盡最大可能解決工作和戰斗在國防一線廣大官兵的后顧之憂。

創新還在繼續——該院建立了“長征志願服務關愛熱線”,志願者對住院患者實施一對一跟蹤隨訪服務,成為實現患者出院跟蹤隨訪全覆蓋的全國首家醫院﹔建立“關愛使者”團隊,將醫師、醫技、護理人員都納入到醫務社工團隊中來,實現醫務社工的本崗化、本位化發展﹔開拓“術前患者關愛”服務,緩解患者術前焦慮,實現社工服務與臨床醫療服務“無縫對接”……

“長征模式”沒有終點。在探索的道路上,長征人必將打造更響亮的“品牌”,讓醫務社工走進千家萬戶!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