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新型直升機試飛高度4000米 部隊冒險飛至6300米

2016年05月03日10:48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1

在陸航旅沒有組建之前,人類從沒有在世界屋脊留下過直升機航跡。對於人類來說,那裡是“生命禁區”,對於旋翼式直升機來說,則為“飛行禁區”。但世界上這片最危險、最難飛的天空,卻是新疆軍區某陸航旅官兵必須面對、必須征服的“戰場”。

成存國作為我軍最早成立的陸航旅旅長,他的座右銘是:飛行有禁區,但戰斗力不能有盲區。

某型直升機列裝部隊前,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進行試飛論証,得出的結論是:該機型試飛高度4000米。試飛的第二年,該型直升機列裝。新疆很多地域的平均海拔都超過了試飛高度,為使該機型在4000米以上高原寒區形成作戰能力,時任團長的成存國決心帶領飛行人員首次駕駛該型直升機飛赴我軍駐防點最高的喀喇昆侖山脈腹地。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無導航,無通信,無地面保障,氣象資料、航線地圖完全空白。喀喇昆侖山脈全是高山巨壑,氣候變化無常,一日可歷四季。加之每個人還得承受高山反應的折磨,使它無疑成了該旅組建以來極其危險的飛行。按副旅長雷登平的說法,如果一條山谷、一片雲團鑽不出去,就有可能機毀人亡。

這些,成存國都明白。所以,在臨行之際,他和同行的飛行員都給家人留下了一張有些遺言味道的紙條。

翻過阿卡子達坂,無邊的荒涼像大海中的惡浪,滾滾而來。山風不時從群山之上掠過,發出困獸般的厲聲嗥叫。

3000米、4000米……已達到了試飛高度。但成存國隻有一個念頭,那就是向上飛,一直飛到不能再飛的高度。

飛行大隊長粟祥的神經隨著飛行高度的攀升繃得越來越緊。他喊道:“團長,現在怎麼樣?”成存國冷靜地說:“飛機各類儀表指示正常,我的身體稍有點胸悶,可能是氣壓變化太大所致。”

5500米、6000米……飛機呼嘯著繼續攀升。

茫茫雲海中,直升機不停地顫抖,像一片羽毛隨著氣流顛簸起來。機組成員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團長,我們可以降低高度了。”成存國觀察了一下機上儀表,堅定地說:“繼續向上!”

終於,飛機爬升到了6300米!這是直升機的極限,也是身體的極限。成存國的臉上露出了微笑。他說:“我們成功了。”這次試飛,成存國帶著機組成員創造了新型直升機在6300米高度安全起降等我軍陸航史上的4項紀錄。

在挑戰生命極限和飛行極限過程中,成存國帶領該旅相繼開辟12條高原、高山巡邏新航線,打破了防區內所有飛行禁區,實現了單機巡邏向多機編隊全航線、全空域、全地域空中巡邏的跨越。

但他沒有停止。

2011年8月中旬的一天,成存國駕駛戰鷹,指揮搭載著特戰分隊的陸航部隊,在喀喇昆侖山腹地進行了首次高原跳傘實戰演練。

直升機編隊時而在蒼褐色的峽谷裡穿梭,時而穿過蘊藏著危險的雲團,時而躍上冰山雪嶺之巔。迂回、隱蔽、空中懸停、大角度轉彎、俯沖攻擊……飛旋的鐵翼,撕碎了高原的寂靜。

成存國下達了第一個演練課目:“100米懸停!”幾架直升機像幾隻准備覓食的獵隼,穩穩地定在空中。

“向預定目標俯沖!”霎時,懸停在空中的直升機機尾向上一翹,機身呈45度角扎了下來﹔在離地面隻有20米時,機頭猛地一抬,瞬間消失在雪山背后。

突然,戰鷹從山梁后面再次盤旋上來,逼近預設戰區,特戰隊員跳傘,准確地空降在攻擊目標區域內。戰鷹轟鳴著返回,成存國臉上浮現出了滿意的微笑。

2

成存國要求每一名官兵心中隨時要有敵情,要把每次起飛都當成戰斗。

阿裡軍分區的大多邊防線位於喜馬拉雅山深處,什布奇邊防連一年至少有一半的時間被大雪阻隔。因為氣象地理位置等因素,飛機即使能夠飛到連隊上空,也無法降落。

成存國決心打破這個禁區。什布奇邊防連地處深谷之間,像一個死胡同,下降率和落差非常大。成存國駕馭著戰鷹緊貼陡峭的懸崖超低空飛行,最狹窄處的山谷不到200米寬。從海拔5100米的高度下降到了海拔2950米的連隊附近,實現了直升機在這裡的首次降落。

“雄鷹隻有在風雨雷電中歷經磨難,才能把翅膀練硬。”這是成存國的口頭禪。他對自己的部隊一直充滿信心。他比較自豪的是作為梯隊長率機群參加中俄“和平使命-2007”聯合反恐演習。

從烏魯木齊到俄羅斯車裡雅賓斯克沙戈爾這條跨國航線,要飛越友誼峰,是一條氣象條件復雜的陌生航線。

跨國機動時,成存國任命30歲出頭的粟祥擔任編隊長機機長,年僅24歲的鄢寧波擔任副駕駛。按計劃,陸航編隊第一梯隊於7月29日冒雨轉場至阿勒泰。

直升機編隊飛至友誼峰前,西側山谷被厚厚的雲層覆蓋,成存國發現雲層與地面有一道100多米高的縫隙。他果斷命令粟祥:“從雲層縫隙闖過去!”

雲層像岩漿一樣翻涌著,厚重的雲團與友誼峰的冰雪、山崖融為一體,很難判斷哪裡是山,哪裡是雲。最后,成存國隻能帶著機群飛下雲層,從山溝間迂回穿越。有一段山溝特別狹窄,寬度隻有80米左右。在成存國的指揮下,粟祥和鄢寧波穿低雲、繞雨區、避雷電,安全順利地將編隊帶到了演習地域。

當時,中方聯合戰役指揮部副指揮員馬湘生少將一見駕駛16架運輸直升機的32名飛行員中,上校、少校總共才6人,其余26人均為尉官,非常激動地說:“你們創造了首次大機群數千公裡出國演習、首次飛越國外陌生空域等我軍陸航史上的4項紀錄,你們是真正的英雄!”說完,他向飛行員隊伍敬了個庄重的軍禮。

中俄聯合反恐軍演拉開帷幕后,一個直升機機群以十機“等邊三角形”編隊方式整齊劃一、分秒不差地飛過演習場上空,觀摩台上的俄羅斯陸軍副司令瓦列裡·葉夫涅維奇中將邊鼓掌邊對身邊工作人員說:“演習結束后,我想見見這個機群長機的機長。”

這個機長就是成存國。見到了他,葉夫涅維奇中將豎起了大拇指:“真了不起!這樣的編隊隊形我還是第一次見到,你們飛得很棒!”

然而,這位俄羅斯將軍不知道的是:如此完美的一次高難度編隊飛行,其實是由一群平均年齡隻有28.5歲的年輕飛行員完成的。

3

在新疆,陸航旅每年都要執行多次救援、搜救任務,包括遠至西藏阿裡、青海玉樹、甘肅隴南的天空,都留下過他們飛翔的身影。成存國說:“我們戰斗時是出擊的獵鷹,救援時是吉祥的神鷹。”

在和平年代,緊急救援是最能考驗部隊戰斗力的時候。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成存國命令該團副參謀長、特級飛行員鐘建文為長機機長,迅速率3架直升機飛往隴南災區解救受困群眾。

情況危急,時間緊迫。鐘建文立即從臨潼上空緊急編隊起飛,並於當晚降落在天水機場。

次日清晨6時,天剛蒙蒙亮,3架直升機滿載藥品、食品、帳篷和通信設備等救災物資飛向隴南災區武都東江鎮。

隴南地區山高谷深,天氣變幻莫測,以往尚沒有直升機在該地區飛行的先例,在這樣陌生的山谷空域飛行,最害怕遇到強氣流,稍有不慎就可能撞上山崖造成機毀人亡。但他們以軍人的勇敢精神、以飛行員的冷靜果敢,穿梭在崇山峻嶺中,打通了“空中救援通道”。

緊接著,成存國又派出4架直升機,飛赴隴南。5月17日下午,機組奉命向文縣尚德鎮運送救援物資。剛剛進入山區,氣象雷達就顯示紅色預警:前方出現對流雲,而且正在發展之中!霎時,天色昏暗下來,氣流越來越猛,就在這危急時刻,直升機下方出現了一個雲洞,說時遲那時快,直升機編隊抓住時機,對准缺口,猛地俯沖下去,強烈的失重使大家幾乎從座位上飄了起來。

直升機進入峽谷后,天又下起了雨,峽谷兩側山高壁陡,最窄處不足百米,稍有不慎就會撞上山體。直升機像河水中的樹葉,緊貼著山體,左右避讓,艱難地向前飛行。就這樣,飛行員們穿雲破霧,安全飛行132架次,283小時,成功搶運傷員123人,運送物資63噸。

2010年1月2日,新疆阿勒泰地區遭遇了60年不遇的大雪災,新疆軍區命令陸航旅前往救援。

出航不久,直升機就陷入了阿爾泰山咄咄逼人的氣勢中。阿爾泰山有72條溝,溝溝相連、交錯縱橫、地勢復雜。要在這樣的地方搜尋人員,非常困難。

張曉中在哈拉哈特山區的一處名叫四槽的山溝裡,發現了被圍困的老鄉。但那裡的積雪厚達兩三米,人雖然找到了,飛機卻很難降下去。

飛機在20米的高度上懸停,兩邊的山坡離直升機很近,這樣的懸停與其說是對技術的考驗,還不如說是對意志力的考驗。沒有了正確合適的參照物,操縱直升機猶如刀尖上跳舞,形勢逼得張曉中差點懸不住了。

萬不得已,他隻能機降救人。張曉中開始硬著頭皮再次下降。不知何時,已汗流滿面。直升機的一個輪子憑感覺離雪地已經很近了,在吹起的漫天飛雪中,6名群眾被連推帶拉地救到了直升機上,他如釋重負地長長鬆了一口氣。

在隨后幾天的救援中,張曉中機組又救出了53人,並運送了大批救災物資。

2010年,巴基斯坦發生了80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2000多萬人受災。應巴基斯坦政府邀請,中央軍委決定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直升機救援隊,由新疆軍區陸航旅派出4架運輸直升機和64人前往巴基斯坦執行任務。

9月21日,救援隊飛越帕米爾高原,抵達巴基斯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由於洪水淹沒了村庄和農田,隻能低空懸停投放物資。空投過程中,飛行員將飛機高度降低到30米左右,最低離地面僅4米。直升機懸停到最低高度時,大家感覺旋翼都快碰到旁邊的電線了。

在救援的日子裡,巴基斯坦持續高溫,室外溫度在38℃以上,直升機機艙內溫度達42℃以上。救援隊員克服高溫灼烤、機載電子設備功能衰減等難題,把物資投送范圍由河堤災民區擴大到偏遠“孤島”災民點。在近40天的連續奮戰中,救援隊共向災區投送食品、藥品、衣物、飲用水等各類救援物資60余噸,救助了上萬平方公裡區域內的災民。

負責協調外國救援任務的巴基斯坦聯絡官巴布少校,這樣評價陸航旅直升機救援大隊:“中國直升機救援隊救援能力是一流的,敬業精神更令人欽佩。”(本版題圖繪制:倉小寶)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