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北部戰區某通信團三營八連積極投身改革>>滾動報道

攻堅拔寨勇向前

——北部戰區某通信團三營八連積極投身改革紀事 

人民網記者 黃子娟
2016年05月25日13:56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新年的鐘聲猶在耳際,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號角已響徹神州。2月底,中央軍委一道命令,某通信團三營八連與團隊一起劃歸北部戰區,憋著一股勁的官兵聞鼓動向前,用實勁補短板、強弱項,培育新型戰斗力,攻堅拔寨再出發,連隊發展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迎著艱難上,向著深處改。肩負通信作戰保障重任的八連,在44年的發展歷程中經受7次軍隊改革、6次重組整編、4易連隊名稱的考驗,一茬茬官兵勇抓機遇、敢做先鋒,努力跑好強軍興軍歷史接力賽中自己這一棒,1次榮立集體二等功、5次榮立集體三等功,6次被原沈陽軍區司令部樹為基層建設標兵單位,成為奮輯改革強軍的堅定執行者。

歷經7次軍隊改革,“聽黨話、跟黨走”的赤膽忠心不改——

面對的是考驗,彰顯的是忠誠

改革,讓八連花名冊上的人名常常發生變化,而從未變化的是八連的忠誠。

那年,八連從地纜六連更名為鞍山分站,並轉隸到原沈陽軍區第一通信總站,連隊的7個小組也必須撤編,這讓很多人心裡不是個滋味,個別人還說出了“撂挑子不干了”的氣話。

“咱連再這麼下去,人心就散了。”看到大家這個精神狀態,牛棚溝小組、大西溝小組和南馬峪小組的3位組長坐不住了。

說起這次改革,受沖擊最大的就是這三個小組。它們是團裡的典型,也最出人才。如果這次不改革,三名小組長都有機會提干,而組員也都有機會當骨干。

面對改革大考,盡管個人成長進步受到了影響,但他們“聽黨話、跟黨走”的赤膽忠心始終未改。在征得連長、指導員同意后,他們聯名貼出“請戰書”:“我們向自己的個人利益和私欲發起挑戰……我們保証:一、黨叫干啥就干啥,不懷二心二話……”落款是三個小組45名戰士的簽名和手印。

45個紅手印,如同45顆紅心,訴說著對黨忠誠的話語﹔又如45盞紅燭,照亮了全連官兵前行的路。在這次改革中,八連有3名干部戀戀不舍地脫下了軍裝,有16名官兵服從安排離開了連隊,全都表態說:“黨的安排就是我們的最好選擇!”

越是深化改革,越要穩心定神。44年來,連隊緊貼實際學習強軍理論,持續開展學習普及活動,探索形成“課后小輔導、讀報小討論、觀點小辯析、微博小感悟”學習機制,引領官兵領悟新思想,找准“坐標系”、穩住“定盤星”,把對黨的忠誠度提純到百分之百。

“改革需要留我,我留,而且留下好技術﹔改革需要我走,我走,而且走出好作風。”八連第8任連長馮友山的事跡,激勵著連隊一代代官兵。

馮友山連長任職期滿時,正趕上部隊改革裁員。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的他,感到自己難有提升機會,但考慮到連隊下轄的小組剛剛改編為站,很多工作還離不開他,這個關口說什麼也不能走。於是,他放棄行政職務,轉為技術工程師繼續留在八連做貢獻。

5年后,部隊編制體制調整,馮友山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此時的通信傳輸方式,已經徹底由明纜、地纜轉化為光纜,以往練就的一身絕活已無用武之地,馮友山感到“此時走也是對改革強軍做貢獻”。這一次,他毅然決然選擇了離開。

歷次改革中,八連都緊緊盯住對黨絕對忠誠、對組織絕對服從的現實要求,把忠誠度作為檢驗官兵投身改革實踐思想純度和精神高度的“試金石”,採取多種方法引導官兵真正把自己交給組織,積極適應新體制、履行新職能、完成新使命,以實際行動詮釋入黨時的錚錚誓言。八連所在團政委姚永俊說,44年來,八連先后有34名干部在改革中脫下軍裝,有13名戰士因改革失去提干機會。他們中沒有一人同組織討價還價,沒有一人因發展受限影響任務完成,都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對黨忠誠的誓言。

歷經6次重組整編,八連越整越強煥發勃勃生機——

優化的是結構,激發的是活力

一條線路一走就是數個春秋,三尺機台一坐就是整個軍旅。這是八連官兵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

38前年的盛夏,八連第2次重組整編,從遼陽縣搬遷至鞍山市,更名為鞍山分站。這次,八連增加一個機務站,維護的線路增加了100多公裡,但人數卻減少三分之一。

困難當前,八連黨支部一班人感覺“壓力山大”。因為他們剛剛經歷搬遷、班子調整和人員調換,既先天營養不足,又后天發育不良,各項建設起色不大,黨支部被上級評定為“三類支部”。

不甘落后的八連官兵,為改變現狀,立即展開一場 “逆襲之旅”。連隊支部班子先在帳篷裡召開支委會,確定了3年規劃:第1年抓基建和執勤,第2年強班子帶隊伍,第3年促進建設水平全面躍升。

有了藍圖,立即行動。他們治痛點,推行30多項暖心舉措,把幾十號的凝聚在一起﹔聚焦點,把“放手”當“抓手”,建設責任明確到人,發展目標具體到月,實現各個台站無弱項﹔克難點,啃下通信作戰保障能力整體躍升的一個個“硬骨頭”,改革強軍的帶動作用不斷放大……經過短短兩年多精准施策,四兩撥千斤,八連盡顯結構優化的優勢,跨入先進行列。

趟深水,涉險灘,靠狠勁,也靠巧勁。八連用改革的精神、改革的辦法抓改革,把勁使在刀刃上。他們乘勝追擊,組織精兵強將,大膽探索實踐坑道管理新手段,形成的先進經驗受到原沈陽軍區通信部通報表彰,原總參通信部還在連隊召開了全軍坑道管理現場會。從此,八連由弱變強的成功逆襲聲名遠播。

扎深根,打硬仗,在一輪輪編制體制改革中攻堅克難,處處閃現著八連官兵敢於動真碰硬的血性的決心,新組建的各個台站攥指成拳,越改練兵動力越充足、越改人心士氣越高漲、越改建設水平越躍升,釋放出“1+1大於2”的生機與活力。組建44年來,八連所屬台站先后11次受到軍區以上表彰,60多名官兵立功受獎,將改革的“期望值”轉化為事業的“獲得感”。

戰士宋磊在八連當兵期間趕上3次重組整編,每次都面臨換崗轉型,每次都成功轉型。

當炊事員,參加軍區司令部直屬單位炊事比武,他過關斬將,勇奪金牌,“宋大廚”的美譽香飄軍營內外。

進入坑道執勤,當會議系統保障值班員,他邊執勤邊鑽研業務,既跟專家學,又跟標兵練,很快成長為“業務大拿”。

轉崗到外線,干起光纜接續的工作,他一年內不斷刷新連隊在光纜熔接專業上的新高度。參加全團比武競賽,他一舉奪得會議要素和光纜接續兩個項目的冠軍,成為全團第一人。因為表現突出,宋磊贏得了士兵保送入學的機會,如今已跨入軍官行列。宋磊是八連官兵在一次次重組整編中成長成才的一個縮影。

歷經多次重組整編,八連不僅自身能夠主動調整適應,還能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使每個新加入的個體發生向上向好的質變。

大學生士兵陳家峰,入伍之初在素有“老虎團”之稱的某野戰團當機槍手。用他的話說,“那時,五公裡越野是每天的熱身動作,天天真槍實彈的訓練,作為軍人的存在感太強了!”

后來陳家峰來到了八連,被分配到電源專業。值班時,一坐大半天,沒了演兵場上的生龍活虎﹔維修時,一干滿手油,少了子彈出膛的快意。“這哪像當兵的!”心裡不是滋味兒的小陳,在執勤和訓練中逐漸消極起來。

“術業有專攻,崗位無貴賤。打仗,每一個崗位都是一個戰位,每一個戰位都不可或缺,都能有大有作為……”八連干部骨干對陳家峰一次次進行耐心地開導,終於使他明白了“隻要真練肯干,在任何崗位上都能成才”的道理。從此,陳家峰解開了心結,立足崗位真學實練,先后連續2年在全團比武中勇奪金牌,並順利提干。如今,他已成長為八連營口站站長。

“陳家峰只是官兵在八連成功轉型的諸多實例之一。”建連44年,八連有41人提干,93人復轉到地方后走上處以上領導崗位,成功創業並向連隊報喜的更是數也數不過來。

銀線連接雄師勁旅,電波飛向大地長空。在一次次改革大考中,一代代八連官兵不斷書寫精彩、創造輝煌。近年來,連隊年均化解各類線路隱患60余處,受領全軍大型演習、軍委首長下部隊檢查等重大通信保障任務20余次,完成設備擴容、線路改遷等大項工程建設任務10余項,均無一差錯,贏得“利刃尖刀”贊譽。

歷經21次換裝,八連著眼訓保實戰化優化人才結構——

更新的是裝備,升級的是能力

“兩天內將34個用戶調通!”11年前的元旦剛過,八連的程控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新數據看不懂,新操作不熟悉,這時上級又下達了命令。

聞令而行,聽令而動,早已融入了八連官兵的頭腦。時任連長高鵬和指導員毛樹良親自上手,帶領連隊官兵集智攻關。可是,重重困難如座座大山,橫亙在他們面前,苦苦奮戰6個小時,連一個用戶也沒有開通。

怎麼辦?隻好兵分兩路:指導員帶一名骨干連夜驅車前往技術人員家中,硬著頭皮敲開了門﹔連長帶人按照說明書,一個個比對記錄數據,一次次想方設法調試設備。

終於,在凌晨2點半時調通了第一個用戶。顧不上興奮和調整,大家一鼓作氣,連續作業16個小時,最終調通了剩下30多個用戶,比上級要求的時間快了一倍。

“強軍興軍,要在得人。”雖然在“救兵”的幫助下完成了任務,但八連黨支部“一班人”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考慮更多的是採取超前籌劃,內外合力,使官兵素質與部隊轉型實現“同頻共振”。

為實現人才與新裝備的快速“對接”,他們針對新裝備更新換代加快、人才培養周期較長、專業骨干難保留等情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實施“訂單培養”,堅持從長遠考慮,從源頭抓起,從新兵、排長培養,創新理論先行、實裝操作、考核強化的模式,“化物”與“化人”並舉,從“突擊式”走向常態化,為作戰保障能力增長方式轉變裝上了一個個功效巨大的“馬達”。

2012年7月,八連所在的第三通信總站整編為第四通信團,陸續換發一批新裝備。在連隊鞍山站,新裝備剛到,全站人員就搬著行李鑽進了機房。白天練操作,晚上學理論,想盡辦法求教,抓緊點滴實踐。

幾名骨干針對新設備光口密度大、數量多的難題,對照書本一次次進行數據調試﹔為熟練掌握字母縮寫的部件名稱,他們在紙上寫了不下百遍……經過不懈努力,3本實用易懂的操作手冊誕生,官兵們憑此硬是打破了全團塵封已久的多項紀錄,連隊官兵成為新裝備專業訓練的“領頭羊”。

“難得者時也,易失者機也!”八連官兵緊緊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奮力而為。在零骨干、零資料、零借鑒的情況下,僅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就攻克各類技術難題200余項,扎扎實實地進行千余次安裝、對接、調試,破天荒地建立起首個光信號模擬通信數據庫,繪制出完整的設備開通流程圖,成為全軍全軍固定通信分隊光纜建設的先行者,成功的經驗做法在全軍推廣應用。

濯足再入,已非前水。八連緊跟改革強軍步伐,從最新裝備練起,從最險難處入手,讓諸多“量變”的力量,先后總結摸索出雨天杆路攀爬、水下故障定點、井內快速分線等實戰搶通經驗,在全團推廣﹔研發的保障用戶資料查詢系統,自編《光端、程控專業手冊》,革新光端模擬訓練儀、音頻會議匯接機等成果,項項全軍領先。

2014年3月,時任連隊外線分隊長的四級軍士長劉長何,在團裡比武競賽光纜接續專業中實現三連冠,接續成績也達到了16分整,打破了軍區紀錄。可他並未就此停住創新的步伐,隨后他又在熱縮管、喉箍等4個環節操作上進行技術改造,加上平日的不斷苦練,一舉將紀錄提高到13分30秒,比原成績快了150秒!他說:“搶通快一秒,就離打贏更近一步。”

眼光有多遠,人才的前景就有多廣闊。這些年,他們先后經歷21次裝備換代,每次都預先培養出一批小專家、小能人“領跑”,縮短新裝備訓練磨合周期半年以上,152名官兵在各項任務中受到上級表彰獎勵。

歷經4次連隊易名,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血脈相傳——

改變的是名稱,永葆的是本色

早春三月的一天,鞍山一私營企業使用挖掘機在國防光纜旁大肆施工,八連正在巡線的列兵覃德訪發現后立即大聲喝止。

然而,身著迷彩、滿身是土、臉上還挂著稚嫩的小覃不但沒有喝住對方,老板反以裁軍為引子,企圖用鈔票買通小覃。

“少來這一套!這裡絕對不能挖,我聽班長的,班長聽黨的!”覃德訪說,“你要繼續挖,除非讓挖掘機從我身上壓過去。”

“你不怕他們真壓過去嗎?”保住光纜后,班長問他。小覃說:“這跟打仗一樣,當兵的哪能害怕呢!”

斗轉星移,血脈賡續。44年來,雖然多次整編減員、移防搬遷、名稱改變,但八連始終以好作風好傳統經受住了一次次歷史考驗,做到關鍵時刻不惜命,平時工作不惜身,成為敢打敢拼的開路先鋒。

1975年,海城發生特大地震,老百姓都拼命跑往安全地帶,八連官兵卻連夜頂著風雪進行搶通。他們借著手電筒微弱的亮光,冒著生命危險過冰河、翻高山,扒廢墟、爬線杆……在線路上一截截尋找斷點,一段段修復搶通,連續奮戰5個多小時,徒步30多公裡,用最短的時間、最高的效率完成了干線線路的搶通,及時向上級匯報了地震情況。

由於搶修及時,連隊的這條通信線路成為當時海城通往外界的第一條信息通道,為災區人民架起一條生命線。時任國家總理周恩來心系災民,通過軍線將電話打到了海城站機房,第一時間了解到海城地震后的相關情況,並對站內通信保障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當聽到周總理的那一句“你們辛苦了”時,在場的官兵們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給任務就是給榮譽!”35年前,已更名為原沈陽軍區第一通信總站鞍山分站的八連,受領了全軍通信地纜建設現場會任務。敢打頭陣、敢於拼搏的八連,隨即組建“尖刀班”“突擊隊”,官兵們將被褥搬到作業現場,連續奮戰8個月,最終打贏了這樣保障戰役,為全軍固定台站建設趟出了經驗。

15年前,八連當時已被改編為原沈陽軍區第一通信總站五營十四連,經歷了第2次易名。這年,連隊受命承辦全軍固定通信部(分)隊光纜建設現場會。在零經驗、零資料、零借鑒的情況下,全連官兵發揚敢於超越、勇於攻堅的優良傳統,先后攻克200多處技術難題,打響了通信換裝第一槍,成為全軍光纜固定台站建設的先行者。

聞戰則喜,攻堅必克。在一次次錘煉中,八連形成了“敢打頭陣、敢於拼搏、敢於超越”的連魂。

2008年冬天,當時連隊合編為原沈陽軍區第三通信總站三營八連不久,時任連隊外線分隊長、上士劉長何帶隊執行光纜割接任務。到達現場后,發現割接點恰好在一條已經冰凍的河中,現想辦法肯定來不及。

見此情景,劉長何二話不說,脫下大衣,義無反顧地跳入零下13攝氏度的冰水中,一干就是20多分鐘。上岸時,渾身上下早已失去知覺,褲管被凍成了冰柱,從此落下了風濕病。

“戰場需要不畏死的沖鋒,更需要有打得贏的管用招法。”每當有人問起此事,劉長何不是“回頭看”,而是多了一些“向前看”,滔滔不絕地講起連隊官兵近年開創的一個又一個“先例”。

2015年初,團隊聚焦聯合作戰體制改革給通信保障提出的“聯訓聯保”新課題,作出對坑道進行信息化改造的決定,工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任務十分艱巨,誰第一個“吃螃蟹”?八連主動請纓:“我們先來?”

連隊官兵迎著困難上,瞄准領先干,僅用半年時間,就對鞍山站的現有坑道進行20余次信息技術改造,測量數據5000余組,制作數據手冊30余份,通過統一信息編碼、統一接口標准、統一交換格式等方法,建起上下聯通、三軍聯通、軍地聯通的保障網,並探索出無線寬帶抗毀重組、衛星隱蔽通信等保障方法,率先邁出“一線聯三軍,一鍵達末端”的通信保障新要求,實現聯合通信保障從“連心”到“聯芯”的歷史性跨越。

這就是新時代的八連官兵,敢打頭陣,勇於超越,本色不改。

(責編:黃子娟、楊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