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夜視儀讓夜晚變白晝

在《獵殺本·拉登》這部影片中,給人深刻印象的除了黑鷹直升機外,另一個是極富科幻色彩的四目夜視儀。這款夜視儀全稱為地面全景夜視系統(GPNVG-18),是一款頭戴式夜視裝備。
GPNVG-18的“過人之處”在於兩側伸出的額外單眼鏡頭,可為士兵提供120°的視角范圍,遠超過傳統夜視儀45°的視角,接近普通人肉眼正常觀察時的視角范圍,這意味著士兵在復雜戰場環境下有著更好的感知能力,可以幾乎無死角地快速掃清敵人。另外,兩個單獨的單眼鏡頭還能從系統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穩固的手持型單眼夜視鏡。
夜視技術在軍事上的運用,最早要追溯到二戰后期。為滿足戰爭需要,1944年德國成功研制出主動紅外夜視儀,這為夜間戰斗提供了便利。由於德軍戰敗,大批的紅外夜視裝備被蘇聯繳獲,美國則獲取了大部分研究資料。后來,美軍成功研制出主動式紅外夜視儀並運用於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由於能耗大、易暴露的缺點,且裝備數量不多,逐漸被美軍淘汰。為了彌補主動紅外夜視儀的缺陷,1962年,美國人成功研制出像增強器,使得夜視裝備的發展產生了一個飛躍。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利用級聯像增強技術投入實戰應用,成功研制出第一代微光夜視儀。繼紅外夜視儀和微光夜視儀之后,一種利用目標自身的紅外輻射進行觀察的熱成像儀也研制成功並投入使用。到了80年代,美軍把夜視裝備當作高科技兵器,10年間用於研制夜視裝備的總投資高達70到80億美元。
究竟夜視裝備有何魅力,讓美國不惜花費巨資進行研發?由於夜視技術的特殊性,作戰部隊能夠突破夜幕的障礙、獲得夜戰的自由。坦克、艦船、飛機等裝備安裝夜視器材后,大大延長有效的作戰時間。海灣戰爭空襲階段,大部分的進攻是從夜間發起的。在地面作戰階段,多國部隊也是依靠夜視裝備的優勢,在夜間頻頻發起攻擊。夜視技術與武器裝備相結合將進一步提高武器裝備在夜間和惡劣天氣條件下獲取信息、實施打擊和協同作戰的效能。
目前,美軍在夜視裝備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除了四目夜視儀外,美軍還研制出了第三代增強型夜視儀。該夜視儀依靠無線數據傳輸技術,使美軍士兵不用回頭便可直接向身后目標開槍。此外,美軍的Color Path night vision彩色夜視儀,更是讓士兵在夜間戰斗中如同白晝,清晰程度甚至連衣服上的迷彩花紋都依稀可辨。俄羅斯研制的“阿爾法-1962”型夜視瞄准系統可幫助士兵解決在野外執行夜間狙擊任務時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而英國設計的一種連接在頭盔上的單眼夜視鏡,可以讓使用者“眼觀八方”,不用探頭或轉頭便可發現藏在死角裡的敵人。
圖1、圖2:美軍四目夜視儀及成像圖。
圖3、圖4:我國產KD-50型頭戴式夜視儀及成像圖。
照片由李輝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