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mm“臍帶”延續生命

“胸腔、腹腔嚴重積水,並發心包積液,胎兒宮內發育嚴重遲緩,隻能進行剖腹手術先保住大人……”這是心外科醫生蔣利被送上手術台前最后的記憶。
近7個月的忘我工作,爭分奪秒為患者解除病痛,同事多次勸她安心保胎,可她都堅持再等一等:“多做一台手術,可以讓患者早一天康復,患者和家人等不起!”
自己的堅持,讓患者康復出院,卻讓患有妊高症的她倒在了崗位。婦產科醫生無奈之下,隻好選擇放棄腹中胎兒在宮內繼續妊娠,剖腹產孕期29周的嬰兒,搶救蔣麗的生命。
在ICU醒來的蔣麗,被告知堅強的胎兒還活著,她高興極了。但當她掙扎著看到新生嬰兒暖箱中的孩子時,淚水決堤了:隻有巴掌大的身體,渾身被插滿了管子,未足月的嬰兒隻有711g!
病床上的蔣利心如刀絞。對孩子的愧疚可能伴她一生,但作為一名醫生,她又怎能忍心放下躺在病床上的其他患兒。
孩子生存的最大問題來自於“生命管道”的搭建。脫離母體后,唯一的口腔已經被插上氣管,沒有臍帶這一營養通道,孩子無法像足月的嬰兒一樣通過吮吸獲取營養,好不容易活下來的生命可能被活活餓死。
得知情況后,心外科領導積極與兒科商討,決定通過手術植入嬰兒PICC管道,搭建嬰兒與外界聯絡的“臍帶”。在不足1公斤的嬰兒體內,血管的口徑恰好隻能夠容納最小型號為4F的PICC管道,為脆弱嬰兒進行手術,難度可想而知,但嬰兒的發育卻等不得條件更好時進行。
刻不容緩!當晚,心外科和兒科團隊就在ICU內進行手術,心外科團隊小心破開嬰兒的皮膚,針頭精確緩慢的刺入新生兒嬌嫩的血管……
等待,折磨著每一個人的心。電子鐘上滾動的秒針,像針一樣撞擊在人的心頭。
手術必須成功,這麼小的孩子經不起再次折騰。當看到點點血液沿著管道延伸,所有在場的醫護人員相擁而泣。
終於,嬰兒頑強地戰勝了多種並發症,在128天后走出暖箱。當天正好是“8•1”建軍節,8.1斤重的“豆豆”開啟了嶄新的人生旅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