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成都軍區總醫院援藏事跡>>新聞聚焦

大義擔當托起心的希望

——成都軍區總醫院心血管外科扶貧救心愛民為民紀實(二)

李小平、阮建波、郭宏
2016年07月11日13:43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3歲小女孩安靜地躺在手術台上。

剛剛蘇醒的她身上雖然插滿了導管,不能說話,不能動彈,但看到推送的醫護人員向她走來,蒼白的小臉蛋露出了微微笑意。

她就是身患單心房單心室復雜性先心病、伴有7種並發症的重症患兒,就是輾轉多家醫院被拒收、醫生宣判“死刑”的彭州小女孩宋可欣。

望著剛剛手術成功的小可欣,主刀醫生張近寶眼眶濕潤了。

這是一個生命對一個生命的希冀,這是一名醫生對一個家庭的擔當。

為了生命敢擔險。

人們記住了這個科室——成都軍區總醫院心血管外科。

如果說醫生是病人心中的希望,他們便是為希望熾熱而燦爛燃燒生命的人

11月的拉薩,寒風肆虐。

天剛蒙蒙亮,心血管外科ICU主任丁盛披上大衣,直奔某醫院會議室。今天,他和他的隊友們,將為阿裡地區10名先心病患兒做術前檢查。

此刻,窗外肆無忌憚的暴風雪下個不停,眼看大雪就要封山,守在會議室門前的牧民們心急如焚:“能不能等明年開春后再做?”

“我們可以等,但孩子們等不起啊。請給我們一天時間。”醫護人員們耐心細致地勸說,還是讓焦躁的牧民們安靜了下來。

造影、定位、穿刺……醫護人員們穿著10多斤重的鉛衣,在X射線下一站就是14個小時,盡管高寒缺氧讓每一個人頭痛欲裂、耳鳴難耐,但大家專心致志、毫不分神。

就在手術進行到第7個時,丁盛的痛風突然發作,錐心的疼痛讓他直不起身,護士不停地擦拭他額頭上的汗珠,配合手術的醫生勸他休息一會兒,再進行接下來的3台手術。

“不能停,我多堅持一分鐘,患兒就少被痛苦折磨一分鐘。”每踩一次放射踏板,丁盛都要咬緊牙關緊鎖眉頭。

當最后一名患兒推出手術室時,筋疲力盡的丁盛再也堅持不住,一下癱坐在地,隻好被隊友用輪椅推了出來。

這樣不要命的不願停,這樣不願停地去拼命,在心血管外科醫護人員中已習以為常了。

2013年,大齡孕婦蔣利醫生還未來得及收獲做媽媽的喜悅就患上妊高症。若繼續堅持,面對心血管外科術后監護的高強度工作,不但小孩保不住,大人也可能有生命危險。

“你不要命了!”“明天不准來上班,回家安心養胎。”同事們已經不記得這樣提醒過蔣利多少回了,但第二天她還是挺著肚子照常穿梭在病房,直到孕期29周昏倒在辦公室。

為了救蔣利的命,孩子被強行從媽媽的肚子裡取了出來。

面對體重隻有711克、身子隻有巴掌大、連奶都不能吃的兒子,病床上的蔣利心如刀絞。對孩子的愧疚可能伴她一生,但作為一名醫生,她又怎能忍心放下躺在病床上的其他患兒。

2014年11月,護士陳璐正忙著護理患兒,突然接到家裡電話,父親查出癌症晚期,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一面是家中病危的慈父,一面是躺在ICU裡剛剛手術完的患兒,當時已有6個月身孕的她,看著渾身插滿管子的孩子,將為人母的情感和不可推卸的職責本能,讓她默默地把痛苦壓在心底,一邊堅持照顧患兒,一邊利用休息時間回家照顧父親,最終在崗位上聽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

如果說醫生是病人心中的希望,那麼,他們便是為希望熾熱而燦爛燃燒生命的人。

2014年冬,歐陽輝赴涼山州進行先心病篩查,因水土不服腹瀉不止,可他還是用腹部把聽診器捂熱,再去貼孩子胸口。那一次,他篩查了280名患兒,自己卻虛脫到連抬一下手都很吃力。

7年裡,一朵朵被病魔侵蝕的花朵在這裡重新綻放﹔7年裡,一個個被病痛折磨的醫生在這裡執著堅守。

這是“心”的希望,這是愛的奉獻,這其中,飽含著太多的汗水和艱辛,付出的是青春和熱血。

如果說醫生是守護健康的使者,他們便是在鬼門關前與死神搶奪生命的人

“嬰幼兒復雜先心病手術是心外手術的‘塔尖’,號稱‘刀尖上的舞蹈’,難在患者年齡小體重輕、耐受能力弱,難在患者心臟小血管細、手術難度大,難在術中變數大、復雜情況多,難在術后並發症多、護理要求高。”主任張近寶說,醫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迎難而上,當好守護健康的使者。

蘇州男孩星星剛出生就被診斷為復雜紫紺型先心病,因術后病情多次復發,面對奄奄一息的兒子,父母3次將其遺棄又抱回。

一次偶然的機會,家人在看了中央電視台報道心血管外科的事跡后,抱著最后一線希望輾轉千裡前來求醫。

“求求您,求求您救救我們孩子!”精神恍惚的父母死死拽著張主任的手說,這次要再救不好,這孩子我們就真的不要了。

張主任經B超詳細檢查發現,小孩患有先天性心臟畸形,心臟主動脈和肺動脈長錯位置。

這是一種嚴重的復雜先天性心臟病。做吧,需要進行罕見的大動脈調轉手術﹔不做,等待孩子的隻有死亡。

“我們不擔當,孩子就可能失去最后的希望。”隨即,一場與死神搶奪生命的戰斗悄然打響:

——從根部切斷主動脈、肺動脈,調換位置﹔

——把“錯誤”大動脈上發出的兩根直徑僅1毫米左右的供應心臟血供的冠狀動脈“挖出”,再移植到正確位置﹔

——取自體心包組織,修補移植造成的多處“缺口”。

“是心血管外科給了娃娃第二次生命!”半個月后,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護理下,面色紅潤的星星出院了。星星父母給孩子取名“軍心”。

“他們敢在鬼門關前搶,是因為血液裡流淌著對人民深沉的愛﹔他們敢與死神爭,是因為把生命看得高於一切。”醫院政委杜宜凱說。

2010年3月,來自宜賓的一對姐弟因患紫紺型先心病住進了科室,先做手術的弟弟因術后並發氣道大出血去世,醫院壓力倍增。

姐弟倆的奶奶仍含淚央求給孫女繼續做手術,留下家裡最后的希望。

在一例手術失敗的情況下,繼續堅持手術再次失敗了怎麼辦?有人提出,不能再冒這個險了。

科室醫務人員徹夜難眠,通宵挑燈研究姐姐的手術方案,大家一致決定:“多大的風險也要上,不能再看著鮮活的生命在我們面前消逝。”

在經歷4次手術、歷時4年的跟蹤治療后,女孩終於重獲新生。

如果說醫生是堅韌頑強的戰士,他們便是敢在核桃大的“心陣地”上亮劍的人

他俯首側耳,靜靜地聽著患者傾訴,滿眼充滿慈祥與關愛。

他就是賃常文,心血管外科老主任,一位走過74載滄桑歲月的老人,一位有著55年軍齡的老軍醫,如今雖然他已退休13年,但每天仍像戰士一樣鉚在崗位上。

在心血管外科,每個人都跟老主任一樣,時刻以戰士的姿態保持沖鋒的狀態。

“是戰士就要敢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正是憑著這股子氣,他們在“心陣地”上馳騁亮劍,“刺刀見紅”。

2013年7月,心血管外科來了一位特殊病人。

9個月大的嬰兒秀秀,因患重症法樂氏四聯症病情嚴重,輾轉多家醫院被拒后,來到成都軍區總醫院心血管外科求助。

面對外院做過一期手術,二期手術風險倍增的小秀秀,醫務人員堅定地說,“別人不敢接,不等於我們也要袖手旁觀,軍醫都退縮了,孩子連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都沒了。”

“心臟一期手術的刀口還沒有完全愈合,粘連剝離、心臟插管、縫合力度稍有不慎,豆腐般脆嫩的心臟就可能再難復蘇。”回憶起手術難度,醫務人員們至今心有余悸。

整個過程在如核桃般大小的心臟上操作,醫生的每一個精細動作都必須保証“萬無一失”,任何一刀、一剪、一針出現問題,孩子就可能突然死亡。為了縫合那根截面僅芝麻大小的冠狀動脈,醫生在專門的放大系統下縫合了20多針……

時光飛逝,如今已4歲多的小秀秀生活得怎麼樣呢?2016年“六一”兒童節那天,護士長劉小燕打開微信,突然收到秀秀家人發來的視頻,畫面裡秀秀和小朋友正歡快跳舞,童真的小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逢敵必亮劍。”這是電視劇《亮劍》中的一句台詞,也是心血管外科醫務人員的真實寫照。他們無論患兒病情多麼復雜,無論治愈幾率多麼渺茫,隻要有一線希望,就盡萬分努力。

6歲男孩曾科,一出生就因患有罕見的“單心房單心室”疾病,被父母遺棄。

當養父母從垃圾中把他撿回時,襁褓中留著一張寫有“希望醫學創造奇跡”的字條。

2009年3月,養父母帶著6歲大的曾科來到科室求救。面對這個極為稀少的病例,心血管外科的專家們也感到震驚,但面對從小被遺棄的可憐孩子,敢於亮劍的血性戰勝了患得患失的糾結。

手術相當於給曾科重塑了半個心臟,用人工血管將上、下腔的血直接匯入肺動脈代替右心,維持整個心臟功能正常運轉。由於這種小兒先心手術極少開展,心血管外科作足了准備,但術后還是出現了異常:患兒血壓低至30—40mmHg,多項生理指標不達標。醫護人員們輪流守了3、4天,患兒的情況才慢慢好轉。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欄目做了專題報道。

每一個生命的生死與苦樂,都連著家庭和社會﹔每一個患兒的健康與成長,都連著夢想和希望。

以大義擔當道義,用生命挽救生命。心血管外科醫護人員在核桃大的“心陣地”上,以勇氣和執著鑄成病魔難以撼動的銅牆鐵壁,他們在那裡,為心臟缺陷的孩子們卸下沉重的“心鎖”,全心追夢。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