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成都軍區總醫院援藏事跡>>新聞聚焦

大德至善高揚最美軍醫

——成都軍區總醫院心血管外科扶貧救心愛民為民紀實(四)

李小平、謝機有、李斌
2016年07月11日13:47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2014年8月,蓉城。

第二屆“榜樣中國,我心目中的名醫”評選活動揭曉。成都軍區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張近寶名列榜單。

伴隨著張近寶起身快步走上領獎台,一股愛的暖流隨之在殿堂內升騰。

“大醫大德,至善至美。張近寶在一條播撒大愛的‘救心路’上,繪就出一幅醫患守望相助的動人畫卷,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當代最美軍醫樣子。”這是評委會給張近寶撰寫的頒獎詞,也是對張近寶團隊每一名醫務人員的生動寫照。

醫乃仁術。他們用愛攥熱冰冷的手術刀,在無數先心病患兒的心間劃破黑暗,鐫刻出一道璀璨的人生軌跡。人民軍醫的大仁大德,在聖潔的刀鋒上熠熠生輝!

決不能讓紅包玷污了軍中紅十字

林國芳在給父親辦理出院手續時愣住了:“怎麼賬上的余額比上次補交的還多?”

對照繳費單一看,竟發現另有人幫她預交過。聯想到自己曾硬塞給主刀醫生2000元紅包,林國芳恍然大悟,不由得感慨:“這裡醫生正如病友所說,真的不收紅包。”

“白大褂裡套著綠軍裝,每收患者一個紅包,就會在這身衣服上烙下一個洗不去的污點。決不能讓紅包玷污了軍中紅十字。”張主任說,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本分。如果收了紅包才用心看病,即便為患者治好了病,自己心裡也會落下“病根”。

前些年,給醫生送紅包的風氣有所抬頭。從那時起,拒收患者錢物就成為科室一條“鐵律”。有的實在拒絕不了,他們便在手術前收下,讓病人安心,但這邊病人一進手術室,那邊護士長就找到病人家屬,開始為醫生退“紅包”。

10歲宜賓姑娘雯雯父母是智障,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2010年,奶奶帶著被診斷出患有先心病的孫女到科室求救。

一心想保住家裡最后希望的奶奶,雖然每天吃的是醬油拌飯,仍怯生生地找到主刀醫生歐陽輝,從皺巴巴的手帕裡翻出300元錢,顫抖抖地遞給他說:“娃娃就交給你們了。”

為打消老人顧慮,歐陽輝收下了錢。

手術成功后,歐陽輝又來到病房,將300元錢親手還給奶奶,老人激動得直抹眼淚:“你們是‘金身’,不沾銅錢的活菩薩。”

過了幾天,心存感激的奶奶又托人給科室做了一面錦旗。大家一合計,決定由科室出錢買下這面錦旗。

張主任說:“一面錦旗雖不值幾個錢,可有些患者連治療費都是東拼西湊的,我們能為他們省一個是一個。”

從那以后,科室新增了一條規定——不收患者贈送的錦旗。

一年后,雯雯該做第2次手術了,奶奶又提來土雞,非要歐陽輝收下。實在推辭不掉,歐陽輝隻好掏出100元錢買了下來。等雯雯出院時,歐陽輝又專門來到病房,將兩張回家的車票塞到奶奶手裡。

不受塵埃半點侵,全心全意為人民。近年來,科室先后退掉紅包400多個、約30萬元,每個人收到的賀卡、信件塞了滿滿一抽屜。

再高的薪酬也高不過軍醫的使命

都說,樹挪死,人挪活。可他們卻像樹一樣深深地扎根心血管外科。

“請不動,說破嘴皮都請不動。”2012年,信心滿滿的南京某醫院領導帶著年薪100萬的籌碼,找到科室主任張近寶,不料卻掃興而歸。

如此高額的報酬,對於每一個人來講確實很有吸引力,可張近寶卻坦率地說:“我是一名軍醫,我的崗位在軍營。”

這家醫院不死心,又私下找到科室其他骨干,沒想到都吃了“閉門羹”。

“像這樣被大家集體‘滅燈’的醫院還有很多。”醫護人員們說,近年來,科室在同行中聲名鵲起,慕名而來希望“開源引流”的單位越來越多,可他們都無功而返。

再高的薪酬也高不過軍醫的使命,再好的職位也撼不動團隊的情結。

體外循環,是為患者術中提供生命支持的關鍵技術,也是一些醫院開展復雜心臟病救治遇到的“瓶頸”。

2014年,某省人民醫院找到科室體外循環組組長辛梅,許以科室副主任職務,來院提供技術支撐。

“你們開出的條件確實很誘人,可我是這個團隊培養出來的,我的根在這兒,我的魂在這兒。”辛梅不容考慮,當場回絕了對方的邀請。

錢買不走,權帶不走。面對一次次誘惑,大家想得最多的是肩上的使命、團隊的需要。

武漢姑娘孫芹在科室ICU病房做護士8年,已成長為西南地區的ICU護理教學組組長。

去年9月,孫芹被派往武漢某知名醫院進修。結業時,導師極力挽留她留院工作,不料還是被她婉拒。

“你傻呀?這裡不僅工資高,關鍵你家在這邊,一個人回去干什麼?”一起進修的姐妹對孫芹的決定表示不解。

一天深夜,剛做完先心病手術的患兒接連哭鬧不止,同時照顧3個孩子的孫芹忙得腳打后腦勺。

喂奶、換尿片、哄睡覺,她將所有孩子安撫睡下,已是凌晨3點。孫芹掏出手機,看見爸爸白天發來的短信:“芹芹,一個人在外要多注意身體,家裡一切都好,你放心。”

孫芹的眼淚唰地一下掉了下來,她怎能放得下心?這些年,為了工作她幾乎一直在外面。有一年,科室接診了一批重症患兒,孫芹連父親生病都沒能回家看一眼。

ICU病房護士長羅靜說,在科室像孫芹這樣的護士還有很多。有的技術過硬本可以到縣市醫院任護士長,有的家庭困難突出本可以想辦法換個輕鬆崗位,有的生活條件優越本可以回家做父母的“乖乖女”,可她們都選擇了堅守。

在這個團隊看來,堅守是一種品質,一種態度,一種信念。他們將這份對部隊、對醫院、對醫療事業無限的忠誠和熱愛寫在臉上,刻在心上,印証在行動上。

寧可自己不掙錢,也不讓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錢

55歲的劉先生術后躺在ICU病房內。

醫生告訴他,手術非常成功。但劉先生和他的家人並不知道,醫生在救治中,不僅盡心盡力治療,還盡量為他省錢,就連一根手術縫合線也“斤斤計較”。

通常情況下,一些醫生為圖縫合打結方便,往往將一根手術線使用一次后,便將多余的線剪斷丟棄,而他們卻將一根縫合線分成幾段用,為的就是盡可能幫患者省錢。

“聽診器裡有良心,手術刀下含真情,處方權裡見真心。”張近寶說:“線短一點,手術中醫生操作起來會麻煩一點,但是對於病人來說,承擔的費用就會少一點。”

接著,他算了一筆賬,像劉先生這樣的手術,需使用15根手術縫合線,如果每根縫合線分3段用,則可以節省10根,僅此一項就可以省去1000余元。

“讓病人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好的治療。”多年來,科室一直把“做適度檢查、開透明處方、動陽光手術”作為醫生基本底線,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始終為患者“精打細算”。

對於甘孜的小卓瑪來說,同樣是心血管外科給了她第二次生命。

從3歲起,小卓瑪就患有復雜先心病主動脈弓中斷合並室缺,在當地醫院先后做過兩次手術、花費上萬元,也未見起色。

她4歲那年,再次犯病,縣城醫院的醫生搖搖頭說:“准備后事吧。”

悲傷欲絕的母親橫下心,要帶女兒上成都大醫院。

鄉親們說:“去大城市瞧病,還不得背上一籮筐錢!”她想,那就去找解放軍的醫院,解放軍最愛老百姓,興許能少花點。

這個以土豆為口糧的家庭東挪西借了1萬元錢,來到醫院找到心血管外科。

為減輕一家人經濟負擔,科室一邊積極為小卓瑪申請基金會資助,一邊在制定手術方案時千方百計為其減少開支。

心臟手術是用血“大戶”,為節約手術用血,體外循環組決定對小卓瑪採用“無血預充”技術,實現了手術“零輸血”。

氧合器是手術必需設備,使用進口產品費用較高。為此,手術組決定使用國內產品代替,盡管增加了手術強度,但通過團隊努力,小卓瑪的手術費用全部被控制在基金會的資助額內,家人一分錢都沒有掏。

高超的醫術能治愈人身體的疾病,高尚的醫德卻能撫慰人心靈的創傷,心血管外科的醫護人員就是這麼一群德技雙馨的醫生。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