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西北某基地研究員陳德明>>故事集

我一定要讀書

2016年07月23日15:55 |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小字號

1967年7月15日,陳德明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戶農民家庭。由於之前的兩個孩子都不幸夭折,陳德明的降臨給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天倫之樂。然而,從1歲多開始,親情與家庭的幸福就逐漸離他越來越遠:1968年秋天,田間勞作的母親突發疾病,不幸離世。對於一個1歲三個月的幼兒來說,母親在陳德明的記憶裡沒有任何印象。爺爺奶奶視他為命根,有兩位老人和父親的照顧,沒有母親的陳德明還是度過了無憂無慮的孩童時光。但好景不長,6歲那年,奶奶走了。緊接著,爺爺也突發腦淤血。剛滿7歲的陳德明還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爺爺就永遠閉上了眼睛。

盡管只是個7歲的孩童,但爺爺的突然離世還是給他的童年刻下了深深的傷痕,陳德明至今無法忘記爺爺倒下的那一刻對他所說的萬般無奈的話:“我再也照顧不了你了。”

爺爺奶奶相繼離世后,父親成為家裡唯一的靠山。不久,一位陌生的女性走進了父親的生活。父親再婚,到了離老家比較遠的地區生活。這一年,陳德明剛滿10歲。盡管父親是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但還是孩子的他更喜歡自己曾經熟悉的環境。他考慮再三,沒有跟父親走,而是留在老家上學,和大他10歲的叔叔一起生活。父親很愛他,也一向尊重兒子的選擇,他把陳家的一切全部留給了兒子和體弱多病的弟弟。就這樣,陳德明生活在叔叔身邊。叔叔很聰明,經常會用竹子編織一些菜籃、簸箕等生活用具,成為二人生活的支撐。不想在陳德明上初二時,叔叔又一次病倒,再也沒有起來……

此時的陳德明即將要參加初三升學考試。他一向成績很好,為了能讓他順利上學,幾位老師向學校申請,讓陳德明住進了空閑的教師宿舍。每個周末,陳德明都要走十幾裡路去看父親。父親很支持陳德明讀書。1978年,親戚中傳來了一個好消息:陳德明的表哥考上了大學。

“你看,你表哥都考上大學了。”父親羨慕的話語中,充滿對陳德明的期望。

“考大學有什麼難!”陳德明一向成績很好,他對考大學充滿信心,“你讓我上高中,我肯定能考上。”

這句話深深地鼓舞了父親:“你要是能考上大學,我砸鍋賣鐵也供你。”

父親最終沒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因為就在陳德明叔叔離世僅僅5個月后,他就撒手人寰,隻留給陳德明200元錢。這一年,陳德明14歲。

從母親到奶奶到爺爺到叔叔,身邊的親人一個個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離去,陳德明不止一次地經歷了親人離世的悲涼。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父親也會在這個時候跟他開生命的玩笑。父親的去世徹底打亂了陳德明的思緒,他變得沉默,恍惚,沒有了任何依靠和生活來源,放學后去哪裡?吃什麼?這些基本簡單而極為殘酷的現實擺在14歲的陳德明面前,他再也無法繼續坐在課堂上聽課。面對著空空的家院,他必須要考慮未來怎麼辦。他輟學了,來到一個遠房伯父的家裡。伯父家的堂兄做木匠,跟陳德明的叔叔一樣,靠一門手藝養家。陳德明聽從伯父的建議,把自己的未來暫時寄托在木匠上。但做木匠是個力氣活兒,拉鋸、刨平,沒過多久,陳德明就感覺到自己不是做木匠的料。他想繼續讀書。

在父親去世將近一年后,陳德明第一次冷靜下來,認真籌劃自己的未來:先回學校讀完初三,距離自家兩小時路程有一所中學,如果去那裡上高中,每天走讀,或者周末回來,花銷都不會太大,一定可以支撐到讀完高中考大學。他先來到姑姑家,跟親戚們商量他的讀書計劃。對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人們來說,考大學是一件競爭極為激烈的事兒。僅僅過一次高考前的預選,就要刷掉百分之八十的考生。親戚們覺得陳德明考大學幾乎是個幻想,讀完初三考個中專,也許還有點靠譜。陳德明覺得中專畢業后工資太低,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以后更沒有什麼大的發展。到底怎麼辦,陳德明很糾結。此時已經到了學校放假的時間,他來到距離家鄉十幾公裡外的姥姥家看望姥姥。當年母親去世,姥姥為此哭瞎了雙眼,他好久都沒有去看姥姥了。

陳德明不知道,就在他輟學期間,他的小姨正在四處尋找他的下落,希望他能繼續回到學校讀書。小姨是一所學校的老師,跟自己的代課老師有工作上的交流。一次開會,陳德明的老師碰到了小姨,說起陳德明輟學的事兒。老師覺得陳德明成績很不錯,希望親戚們能想想辦法,讓他繼續讀下去。此后,小姨便開始尋找陳德明。但陳德明離開學校就像失蹤了一樣,小姨不知道陳德明到底去了哪裡。

在姥姥家見到小姨,幾乎是那段時間陳德明遇到的一個最好的消息。得知學校老師也在找他,回校讀書也就變得順利了很多。一年后,陳德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當地最好的中學——常德一中,成為班裡唯一一名考上常德一中的學生。

在當地,能考上常德一中,也就意味著跟大學隻有一步之遙。為了能讓陳德明順利讀書,學校老師還曾去找過當地民政部門,希望政府資助陳德明上學。也許是那時考大學太難,亦或是人們對於讀書的理念還沒有今天這麼強烈,總之這件事沒有成功。不過村裡還是對陳德明的生活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對考大學充滿信心和把握的陳德明不想靠親戚們太多,他決定破釜沉舟,變賣家產。他把所有的房屋家具以及房前屋后的樹木等等,全都托付給堂兄變賣,供自己上學的食宿費用。

高中學習很順利,陳德明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但聰明、腼腆的陳德明有著不為人知的酸楚。就要期末考試了,學校食堂的主任突然找到他:“陳德明,你還欠30塊錢的伙食費,如果不補上,就不讓你參加考試。”陳德明放學后,立即趕往汽車站,他要去找小姨想辦法。到達汽車站,末班車早已開走。想著一定要參加考試,他不顧一切地急奔在凹凸不平、砂石遍地的公路上,隻要有車經過,他就頻頻揮手希望搭車。但所有的車都呼嘯而過,卷起塵土飛揚。

凌晨4點多鐘,他終於敲響了姨媽家的門。姨媽看到汗流浹背一臉倦容的他,淚水奪眶而出,她哽咽著對陳德明說:“趕緊洗洗臉,吃點東西,睡一會。”6點多鐘,陳德明攥著姨媽給的30塊錢返回學校。到了學校,陳德明的雙腳腫得一沾地就鑽心疼痛。

很快到了填報高考志願的時候,陳德明想起自己看過的一部電影 《飛向太平洋》。為了成功發射我國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科技專家和部隊官兵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斗。當火箭成功到達落點,大洋深處彩霞滿天,激動的人們奔走歡呼、相擁而泣……這一幕幕劇情,深深打動了陳德明年輕的心,他從此有了一個夢想:我也要像他們一樣,為國防科技事業做貢獻!

在1986年高考中,陳德明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被國防科技大學航天動力學與飛行實驗專業錄取。大學四年他沒有沉溺於花前月下,更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他把知識當作生命的血液,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的營養,為人生新的啟航,日夜准備著。

1990年大學畢業前夕,陳德明主動報名到大漠基地。從此,陳德明與國防科技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不斷譜寫著人生壯麗的新篇章。(黃 娟)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