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過沼澤草地經歷了怎樣生死考驗?

1935年8月下旬,由紅一方面軍的第一、第三軍,紅四方面軍的第四、第三十軍,軍委縱隊的大部分及新成立的紅軍大學合編而成的右路軍,穿越草地。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9月中旬,右路軍中的第四軍、第三十軍南下再次穿越草地。1936年7月下旬至8月初,紅四方面軍各部穿越草地,其中第四軍和第三十軍是第三次過草地。紅二方面軍各部於1936年7月底8月中旬越過草地。
草地位於川西北,處於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連接地段,面積約在1.52萬平方公裡,海拔約在3500米以上。因其歷史上一直為四川鬆潘所轄,故有鬆潘草地之稱。
草地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白河(嘎曲、葛曲河)和黑河(墨曲)由南而北,縱橫其間,然后注入黃河。河道迂回曲折,水流滯緩,形成大片沼澤。經年水草盤根錯節,形成草甸,浮於沼澤之上。河間地帶,時有淺丘隆起,長著一些稀疏的樹木。草地的氣候惡劣,雨雪、冰雹來去無常。沼澤裡沒有道路,渺無人煙,危險叢生。
紅軍走過的若爾蓋草地(資料圖)
紅軍過草地時是夏天,白天溫度可高達30℃,夜間驟降至0℃。紅軍晚上宿營時,紅軍衣服單薄,常常是幾個人背靠背用體溫取暖。
在艱難的長征途中,紅軍戰士每天面臨死亡威脅的不只是敵人的飛機大炮和圍追堵截,也不只是自然條件的極度惡劣,還有缺衣少食的重重困難。在漫無邊際的草地裡,沒有足夠的糧食,不得不吃野菜,甚至煮皮帶充飢。
紅軍過草地時吃過的野菜標本(資料圖)
1936年7月初,紅四方面軍在第三次穿越茫茫數百裡的草地時,一個叫周廣才的戰士所在的班,從14個人減少到7個人。他們背的干糧吃完了,可以充飢的野菜、草根也被前面的部隊挖得找不見了。他們隻好吃起身上用牛皮做的槍帶、皮帶。其他六位戰士的皮帶都吃光了,該輪到周廣才的了。當戰友們吃完皮帶第一個眼的那一節后,周廣才實在忍不住了,懇求地說:咱們餓著,也別吃了,把它留下來吧,這是我的戰利品呀。大家終於忍著飢餓,把這惟一可吃的大半條皮帶留了下來。長征結束后,周廣長在皮帶的背面燙上“長征記”三個字,一直珍藏著。后送到博物館收藏陳列。
未被吃掉而被保存下來的半條皮帶(資料圖)
許多紅軍戰士犧牲在草地中,有的是病餓而死,有的是吃野菜中毒身亡,還有的因陷入泥潭而失去生命。紅四方面軍老戰士在回憶三過草地時說:重返草地時,沒走不遠,就有一具紅軍戰士的遺體,那是第一次過草地犧牲的戰友。有的兩三個倒在一起,有的呈向前爬行的的姿勢,,有的手裡還攥著泥土和青草,遍地是戰友的忠骨……
紅軍過草地時,僅營以上干部就犧牲了50名,為長征以來犧牲干部之量。紅軍指戰員們以超越生命極限的毅力,向死亡挑戰,以“走出草地就是勝利”相互激勵,前仆后繼,終於征服種種困難,走出了茫茫的水草地。(作者: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姜廷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