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予人精彩青春
——記解放軍理工大學青年政治教員群體
講台上,一個30來歲年輕人的授課自信而充滿激情。這一課,是他和他所在教研組針對最近廣受關注的意識形態斗爭熱點問題精心准備的。台下,坐滿了與他年齡相差不大的青年學員。
1982年出生的朱瑋,是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政治理論與軍隊政工教研中心青年政治教員群體裡的一員。這個45人的群體,平均年齡不到35歲,全部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每個人都有基層任職、代職經歷。
以青春之我,予人精彩青春。近年來,他們踐行強軍目標,扎根三尺講台,用真心感悟真理魅力,用真情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用真愛教育感染學員,先后出版著作和教材44部,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獲國家和軍隊級成果獎20余項,被上級評為人才培養先進集體,榮立集體二等功。
隻有自己堅定不移,才能讓別人堅信不疑
身材精壯,平頭短發,黑黑的面孔,教員張德湘看上去儼然一名步兵營長。
那年,張德湘到北京進修,同期學員都是教馬克思主義原理的老師。閑聊中,很多人反映現在的課不好講。張德湘沒有吭聲,只是默默觀察這些人的一舉一動,結果發現他們中有人經常上課遲到、早退。
“這就是不好講的原因。”張德湘說,身為教師最重要的品質是知行合一,不能“台上你講,台下講你”。
在張德湘看來,政治理論的魅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員踐行理論的人格力量。換句話說,凡是在課堂上講的,必須是自己深信的﹔凡是要求學員做到的,必須自己先做到。
比如,講習主席倡導的勤儉節約、艱苦朴素作風,張德湘這樣率先垂范:下班主動關掉樓道裡的燈,吃飯餐盤裡不留一點剩菜,每周把教研組的辦公室、會議室打掃一遍。
比如,講習主席所說的“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張德湘如此以身踐行:上街看到流浪乞討的人,每次都會施以援手﹔校園裡遇到保安、門衛、保潔員、食堂職工,同樣會以一顆感恩的心,給他們應有的尊重……
行動是最好的教案。難怪見過他的人、聽過他的課,大家都會說:一看他的眼睛,就知道是有信仰的人。
在這個青年群體,還有很多“張德湘”,他們秉持這樣的信條:隻有自己堅定不移,才能讓別人堅信不疑。
1980年出生的管煒,選擇從事政治理論教學深受父親影響。2002年,父親管保寧因舉報所在工廠弄虛作假騙取國家資金遭到開除,他不顧親人勸阻,不受威逼利誘,走上了漫漫舉報維權路,直到2013年最終沉冤昭雪、正義伸張。其間,管煒曾問過父親為何如此執著,父親說:“作為一名有30多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我始終相信黨、相信組織,堅信正義能戰勝邪惡、堅信公正會壓倒潛規則。”
正是父親這句話,使當時還在軍校讀書的管煒從此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當一名軍隊政治教員,他要讓新一代年輕人牢記: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
比管煒小4歲的女教員黃瑩瑩把育人鑄魂當作自己的追求,兢兢業業為學員傳道授業解惑:一方面,廣泛閱讀政治理論書籍,拜訪軍地名家,學習領會黨的創新理論﹔另一方面,利用業余時間到革命聖地舊址、改革開放新城調研,實地感受真理的巨大力量……她把一路走來的收獲帶進課堂,教會自己的同齡人全面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從而更加自覺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仿的年紀,共同的事業,將台上台下緊緊連在了一起。
政治教員的主要職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
還要塑造價值觀和信仰
“為什麼非要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一次聚會上,一位地方人員質疑,讓女教員王晶拍案而起。
這次爭執讓她在心裡發狠:“越是有人質疑,就越說明需要傳播。”
返回學校的王晶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更深的思考:政治教員的主要職能,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塑造價值觀和信仰,尤其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針鋒相對,用真理打敗邪說。為此,她專門牽頭創辦了一個新媒體平台——“晶姐嘚啵嘚”,向不良不實信息“宣戰”。
這個群體的其他人莫不如此。2010年,教員俞紅參加全軍院校教學觀摩比賽時,正值社會上“普世價值”等形形色色的錯誤思潮甚囂塵上,她決定將授課選題確定為“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化指導地位”,對當時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熱點問題給予回應。
國防大學原副校長許志功評價道:“你的選題太好了,政治教員就要敢於回答這樣的命題。”
如今,俞紅已成長為教研中心主任,她時常感到:青年學員正經受著各種錯誤思潮的沖擊,雖然嘴上無雜音,但往往心中有問號。講好政治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他們在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困境:思想教育一堂課,不如網上一張帖。
現實催生了教員頭腦裡的問號:青年學員是伴隨信息網絡長大的一代,也是敵人意欲“扳倒”的一代,他們沒有經過戰場血與火的洗禮,如何深刻理解和自覺捍衛血雨腥風中淬煉出來的真理?
必須主動佔領網絡陣地!這個群體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構建交互式網絡教學,先后研制開發了《軍人道德規范》教育系統、思想政治育人基礎工程五維系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系統,建成6門主干網絡課程、200多堂網絡微課,將政治理論課成功搬到了網上。
去年5月,教員們發現有些學員對網上流傳的質疑英雄話題存在困惑,便立即組織力量展開輿論引導,約請專家教授撰寫分析文章,收集視頻、動漫、電子相冊等各類教育素材分批發布。這些發帖深受學員歡迎,每天被點擊閱讀上千次,大家紛紛留言,糾思想誤區,批錯誤觀點,為英雄點贊。
育人豈止在課堂,政治教員要做永不下課的老師
2014年底,理工大學理學院發起“我最敬愛的好教員”網絡評選活動,在得票前10名中,青年政治教員佔了5個。
為何學員對政治教員情有獨鐘?且看他們的網上留言——
“隋倩教員為了多花時間陪我們,給剛上小學的孩子辦理了‘全托’,大家有什麼心裡話都願意跟她聊。”
“那年,孫天威教員參加畢業綜合演練,整天和學員摸爬滾打在一起。后來我們才知道,那段時間孫教員的母親病危,他因一拖再拖,沒能見到老人家最后一面。”
…………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員真情付出,學員真心感恩,朴素純潔的師生關系背后,是這個群體超越學校圍牆、講台邊界和工作時間的更高追求——做學員永不下課的老師。
多年來,這個群體的教員秉持“你的軍旅人生,有我一路同行”理念,主動與學員營連挂鉤,結合黨和國家重大政策出台、國內外重大事件發生以及學員軍政基礎強化訓練、寒暑假返校、畢業分配等時機,通過參加連務會、班務會等形式,及時掌握思想動態,貼心做好教育輔導,成為學員軍旅人生的引路人。
育人豈止在課堂。即使學員畢業離校,這個群體的教員仍與他們保持“熱線”聯系。那年,赴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留學的季偉,與該院教員就有關問題發生了爭論,由於自己知識有限,一時難以說服對方。
得知情況后,教員們連夜整理資料,從地理、歷史和法律等方面為季偉提供了大量翔實的論據。結果,季偉不但據此贏得了對方的尊重,還在畢業時獲頒榮譽勛章,院長盧瑟福•瓊斯少將為他題詞:“永遠為你在皇家軍事學院的突出表現驕傲。”
不僅如此,教員們課余時間還經常與學員打成一片、玩到一處。“把學員當朋友嗎?我覺得還遠遠不夠。他們應該被擺在高處用來敬畏,因為他們畢業以后干的事,我們老師誰都做不了。”女教員王晶動情地說,“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總會拜托我的朋友們,善待軍人、善待學員,因為今后他們才是民族的真正脊梁。”
類似的故事,這個群體的每一個人都會說出很多。
一位教育家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這個群體對學員的愛,可以用“全天候、全覆蓋”來形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