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化春泥永護花
——解放軍理工大學青年政治教員群體的心路歷程
禮堂裡,掌聲四起。千余名年輕學員的目光,投向講台上一名政治教員。這名教員叫王晶,35歲,學員們喜歡稱她“晶姐”,這是她上的第507堂政治課。
在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政研中心,像王晶這樣的青年政治教員有45人,平均年齡不到35歲,他們所講授的理論課深受學員歡迎。他們是校園裡一道靚麗的風景,在三尺講台上播撒理論火種。
“我們是黨的好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對黨的創新理論有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
這是一個寒冷的冬夜,但教員俞紅內心十分溫暖,她正抓緊時間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融入教案,准備下堂課講給學員們聽。
像俞紅一樣,每當黨和國家重大政策出台、國內外重大事件發生時,這群年輕教員都會把課堂當戰場,堅守著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
當不少與他們年齡相仿的人還處於理想缺失、信仰迷茫的狀態時,這些青年教員為什麼如此熱愛黨的創新理論?
教員王晶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曾任團參謀長的祖父犧牲在朝鮮戰場。從小,她就愛聽軍人的故事,想著有朝一日能走進軍營。2000年,王晶成為全軍第一批國防生,碩士畢業后加入這個群體,至今教書育人已有10個年頭。
同王晶一樣向往軍營的教員還有朱瑋。1998年,朱瑋家鄉水勢暴漲,正在讀高一的朱瑋在樓頂上看著洪水中救災的解放軍戰士,就下定決心參軍。高考時,朱瑋被地方大學錄取,畢業后回老家縣城一所重點高中任教。當年,國家出台政策,鼓勵報考軍校研究生,朱瑋最終順利穿上軍裝。
“我是黨的好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我對黨的創新理論有發自內心的深厚感情。”教員朱瑋深有感觸。
“學員的眼神仿佛是懸挂在頭頂的
‘達摩克利斯之劍’,逼著我們轉型”
“政治教員有一怕,不是吃苦受累,不是專家批評,而是學員失望的眼神。”女教員程樹說,這個眼神仿佛是時刻懸挂在教員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每一個教員在“倒逼”中轉型。
這個青年政治教員群體優勢在於年輕,容易與學員拉近距離﹔但劣勢也在年輕,相對老教員而言缺少經驗和學識的積澱。面對價值多元的時代和思想活躍的學員,這群年輕的政治理論教員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去年5月,互聯網陸續出現不少對歪曲英雄的“另類解構”,學員們議論紛紛。這些現象讓教員徐羿意識到,政治理論教員有責任把這些問題給學員講清楚。
通過整理分類網上熱炒的這類話題,徐羿發現看似彼此聯系不多,暗地裡則有一根主線串聯——歷史虛無主義。
3天后,一堂從網絡“段子”引出的課《決不能讓國家同英雄一起毀滅——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准備就緒。課堂上,徐教員從蘇聯的英雄卓婭說起,以蘇聯解體為案例剖析,把學員們心中的疑問一一拉直。
針對重大理論問題、社會熱點問題,教員們精心打造48堂微課和20多堂專題課,堅持在入情入理講問題、入腦入心解扣子中傳遞黨的聲音、傳遞真理的力量,在學員中引起熱烈反響。
“我們與真理同行,與學員同成長”
信,這個字對於該校畢業赴邊的學員汪建來說,有著別樣的理解:“信字,左邊是單人旁,右邊是個言字,它告訴我們說話要站得住腳,做事要言行一致。”
這句話是汪建讀軍校時政治理論教員教給他的。他說,昨天教員教給我,今天我傳授給我的戰士。
像汪建一樣把信仰的種子播撒到座座軍營的畢業學員數不勝數,昨天他們接受信仰的火種,今天他們同樣以火一樣的赤誠傳遞著信仰。
青年政治教員與青年學員年齡相近、思維和行為方式相仿,既教書又育人,是學員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更是熱誠做學員成長的貼心人。
校園湖畔,楊柳依依。學員李斌走在湖邊小道上忐忑不安:即將面臨畢業,今后的路該怎麼走?
一同陪李斌湖邊漫步的還有教員束婷婷。束教員沒有正面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將話題引向河邊的楊柳上:“你應該記得‘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詩吧,楊柳以須根生長為主,隻要插入泥土就能生長,楊柳的須根深深扎入泥土,伸向四面八方,為主干提供豐富營養。”
束教員進一步將話題引向深入,她拿楊柳作比喻,說軍校學員應該像楊柳一樣,插到哪裡就能在哪裡生根,分配到哪裡就能在哪裡干出一番事業。聽了教員的話,李斌深受啟發。如今已是某部排長的他,工作干得有聲有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