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湘: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人物小傳】張德湘,男,1975年9月出生,河南西華人,現為理工大學理學院政治理論與軍隊政工教研中心講師。先后參與軍隊政治理論研究課題多項,與人合著1部,發表論文50多篇﹔獲總參政治理論研究成果獎1項,榮立三等功1次。
不辱使命,不誤人子弟,是張德湘從教以來的承諾,更是切切實實的行動擔當。他從教10多年來,以責無旁貸的使命感、時不我待的危機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素質,力求做到以思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感染學生,引領他們。
真心學習理論知識
在張德湘心裡,時常縈繞著這麼一個教育學原理,“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是搞好教學工作的第一步。為此,他化零時為整時、爭分奪秒,盡量擠出時間廣泛閱讀相關書籍。為了讀好書,他喜歡買書。南京的主要書店,是他常去的地方。即使有時候到外地出差,出差之余也是去書店看看。到現在為止,已買了兩千多冊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書籍。在他心中,讀書高於一切。讀書是特快列車,其他事情盡量給讀書讓道。因此,在平時,無論是在公交車上、在地鐵上,還是周末帶孩子上各種興趣班期間,隻要有可能,他都會隨時把帶的書拿出來翻幾頁。他時常在想,對於一個人來說,每天的時間如同一個杯子的容量,是固定的。如果用在其他事情上的時間多了,那麼用來學習的時間必定就少了。為此,他把讀書學習作為自己最大的樂趣。從教以來,他從不抽煙、不跳舞、不打麻將,幾乎不唱歌、不喝酒,也很少上網。即使在節假日期間,學習依然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生活很不“以人為本”,對自己也殘酷了點兒。但是,他覺得,學習知識理論的感受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把讀書作為一種樂趣、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才會真切地體會到亞裡士多德所說的“對真理的追求是人生最高尚的快樂”這句名言的豐富內涵。他真誠坦言,十多年來,正是把自己的主要時間精力用在讀書上,才有了相對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讓他在三尺講台上少了一些如履薄冰的驚慌感,才使得對很多問題的分析思考,有了更寬廣的思想視野、更厚實的文化內涵。
當然,他的授課也得到了學員們的廣泛認同。2014年元旦,在軍教院三旅二連2012級全體學員贈送給他的筆記本中,有學員寫道:“感謝教員一學期以來的諄諄教導,您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死記硬背,您用不一樣的思維模式對我們闡釋了課本上那深奧難懂的哲學思想,同時您的思維也走出了課堂。您用自身的經歷、閱歷和內心體會教會了我們去認識自己的世界觀,同時也教會了怎樣做一個人。這個學期雖然是那麼地短暫,但卻是那麼地珍貴,真心希望以后還能跟您繼續探討人生哲理!”學員的贊美之詞,是對他教學的肯定,也是對他的更大鞭策。面對學員們的贊美和聽課專家們的肯定,他很理性,覺得自己做的還很不夠。希望在以后的教學道路上,百尺竿頭、再接再厲。
真心篤信真理知識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張德湘深切體會到,政治理論的學習,難的不是接受它,而是在心理情感上認同它。如何讓自己心悅誠服地相信所學的知識是真理,他坦言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從教之初,對於一些政治理論,他也時常覺得口頭上講是正確的,但心理上不一定就說服了自己。后來,隨著自己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尤其是歷史知識的逐漸豐富,他才慢慢體會,必須把理論知識放在它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當中,進行說明闡述,才容易被人理解、被人認同,才真正地具有說服力。相反,沒有文化的厚度、沒有歷史的眼光,沒有含金量高的知識理論框架,很難對政治理論知識作出具有真正說服力的解釋。另外,他常講,讓學員真信所學理論知識,在於時常讓理論“接地氣”,使它鮮活起來。
比如,在講學習對於學員們的重要性時,先不講學習對於報效祖國是如何的重要。他從學習對於每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講起:每一個同學都想找一個素質高、人品好的對象,這是人之常情。問題是,如果你的素質不高、人品不好,對方也不可能看上你。如何使自己素質高、人品好,隻有學習。然后,再一步步引導到將來履職盡責上來。他覺得,這樣講,自己既能說服自己,還能為學員們樂於接受認同。正是這種“接地氣”式的教學方式,使得他的課堂教學不枯燥、很鮮活。正如一個學員的感言,“教員的課堂充滿智慧,生活中許許多多的小細節能引人思考。在您的課上,隨時可以聆聽到您對人生、生活的思索,我們也思考了很多自己不曾想到的東西,您的教誨對我們價值觀的形成有重大意義。”還有的同學這樣寫道,“經常習見的政治、經濟問題在您的課堂上充滿了哲理。枯燥的課堂在您的導演下生動活潑,傳授著知識,教育著我們,感謝教員,您辛苦了!”學員們的感言是對他課堂教學的最大褒獎。他也深知,課堂上面對幾十雙眼睛而少一些遺憾,不浪費他們的青春時光,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真心踐行理論知識
常言道,“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古人也說,“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張德湘時常在想,政治理論魅力的發揮,決不是寫在紙上的美言,也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豪言壯語,而是義無反顧的切實行動。政治理論的魅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踐行理論的人格力量。如果自己說一套做一套,不僅自己沒有資格教育學生,在今天這個“非誠勿擾”的時代,長此以往生活在虛虛假假當中,還有什麼尊嚴立足於社會呢?正是本著這樣的信念,在課堂上需要學員們接受的理論,他力求自己首先做到。比如習主席所說的“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老師的仁愛之心如何養成,需要靠點滴的日常生活。他現身說法,率先垂范。他平時進城辦事,不管是春夏秋冬,口渴了喝隨身帶的溫開水,幾乎舍不得買礦泉水飲料之類的。但如果看到流浪乞討需要幫助的人,他會毫不猶豫地給他們一元、兩元、五元,十元,甚至一百元。或許有人說他傻,可他心裡倍感踏實。如果應該幫助的而沒有去做,他心裡有種愧疚感。這或許就是著名小說家米蘭•昆德拉所說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原因吧!又例如,平時在校園裡遇到面熟的保安、門衛、保潔員、食堂人員,他也會以一顆感恩的心、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愛心從何來?他想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的小事中養成。
又比如,在課堂上給學生講習主席倡導的勤儉節約、艱苦朴素的作風,他會舉出生活中的若干養成。例如每天留意樓道裡的燈,該關的時候把它關上。一個人在辦公室裡盡量少開空調,每天下班后留在開水瓶裡的水第二天用來洗臉。他來理工大學工作三年來,無論是之前的就餐,還是現在的自助餐,始終做到吃多少取多少,吃完后餐盤裡決不留一點剩飯剩菜。調入政研中心以來,他堅持每周把馬原組辦公室及會議室的衛生較為徹底的打掃一遍,幾乎從不間斷。每天來辦公室,隻要1、2節沒有課,也堅持把辦公室簡單的清掃一下。正是他時常注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力求做到嚴於修身、嚴於律己,由此養成了較為良好的生活習慣。當把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和所思所想,運用到課堂上時,學生接受政治理論就會覺得不抽象、不枯燥,就能開啟學生的心理世界,使他們的靈魂得到熏陶,心靈受到滋潤。這就是他所理解的政治理論教學,要求真務實接地氣。
教學上的真誠朴實,得到的是學員們的深深認同。有學員這樣感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總是您課堂上的‘津津樂道’,您的言傳身教告訴我們:熱愛是執著的動力和源泉。祝老師新年快樂,繼續用善良之心育祖國棟梁之材,辛苦了!”2015年1月25日,一個通院的2014級博士生在給他發的微信中這樣寫道:“上了那麼多年的政治理論課,您教的這門收益最大,可惜課程結束,以后有好書懇請不吝推薦。”看到學員們的感言,令他十分感動。同時,他也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與一名優秀教師的標准還有不小差距。在以后的日子裡,他激勵自己會更加關注自己的不足,與學生們一起共同進步,努力做一個無愧於“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光榮稱號的“筑夢人”。
感言: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隻要教員真學真信真用,一定能夠得到學員的共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