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紀念>>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重走長征路>>貴州

貴州肇興侗寨:借力民族文化走上旅游致富路

2016年09月09日15:4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貴陽9月6日電(王欽)貴州黎平縣的肇興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在這裡居住著6000多侗族同胞。通過發展特色民族文化的鄉村旅游,肇興實現了旅游產業的率先突破,2015年肇興景區門票收入達780余萬元,比2014年翻一番,讓肇興實現了由借“地”吃飯到靠“景”吃飯的轉變。

  “發展鄉村旅游,村民們的腰包更鼓了,生活富裕了,好日子有了盼頭。”陸昌華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黎平人,說起在肇興工作32年的經歷,他不禁感嘆肇興的變化太大了:“以往肇興人除了外出務工,就是守住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日子過得捉襟見肘,現在家家戶戶蓋起了大房子,日子好過著呢!”

  肇興曾是一個人多地少的侗族村寨,曾因為這一矛盾村裡的青壯年大多選擇了外出,家裡的土地交給妻子打理,一年下來,能夠攢下幾千元。可是,長期在外謀生並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務工者返鄉后嘗試性地開起了鄉村旅館。沒想到幾經嘗試,肇興旅游業火了起來,現在的人均年收入能達近2萬元,帶動了鄉村業態的快速形成。

  提升品質 保護中尋發展

  如今,行走在肇興的廣場和街道上,干淨整潔是留給游客的第一印象。為了提高景區服務水平,村寨裡不僅要抓好生態,還要建好民族文化博物館,讓前來的游客在生態與文化間肆意徜徉,感受貴州都市“慢生活”。

  “高鐵開通后,人流量加大,出門打工、孩子上大學、商品買賣方便快捷。城市建設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令人感覺到幸福。”城市功能日趨完善,肇興街上的陸大姐經營著鄉村旅館,每月收入上萬元,她不僅期待更多游客來肇興,更對高鐵經濟充滿著期待。

  這一可喜的變化來自於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肇興通過推進旅游與工業相結合、旅游與農業相結合、旅游與城鎮相結合,在環境整治、文化傳承、村落保護、業態培育上提升,將肇興鎮區打造成旅游集散休閑區,重點在快進漫游、環境治理、村寨梳理、服務提升上下功夫,豐富了旅游業態。

  今年69歲的陸振才,是肇興旅游發展變化的見証人之一。在肇興旅游業還未發展起來之前,陸振才一家隻能靠一畝地的糧食勉強維持生計,當時並沒有弄明白旅游業是個什麼東西?后來,陸陸續續有游客來到肇興,陸振才瞄准了“商機”,先后開辦了農家旅館和民族手工藝店鋪。由於生意起步早,經濟富余,陸振才一家在村寨裡最先買了彩電、冰箱和電腦。

  說到家鄉的變化,陸振才認為,肇興還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提升品質,才能充分調動和幫助貧困農戶,積極投入到旅游行業中來。此外,對肇興旅游文化資源的挖掘和保護,將成為當地旅游發展的一大重點。

  文化延續 傳承至關重要

  “一個地方發展文化旅游能不能成功,不僅要看當地是否有旅游發展基礎,關鍵還得看交通。”陸昌華認為,路通了,能夠解決交通的一大‘瓶頸’,更加方便四面八方的人來肇興游玩。因此,要做到讓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景區品質,還要做到文化引領、保護優先,尋找旅游的結合點謀發展之路。

  肇興侗寨不僅是鼓樓之鄉,而且是歌舞之鄉,寨上有侗歌隊、侗戲班,這些民族文化資源,是肇興發展旅游業的寶貴財富。在侗族文化博物館館長陸根茂的印象中,“侗文化”是吸引外出務工者“返璞歸真”的根源,鼓樓、大歌、節日習俗等這些抹不掉的記憶,必將使侗族的民族文化一直延續下去。

  為了讓侗族大歌和民族風情之花常開不謝,並更好地迎合貴廣高鐵經濟圈發展需要,黎平開展了對民族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傳承工作,該縣有多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些傳承人通過制作民族工藝品,實現了自己的發家致富夢。

  繡娘丁明煥就是其中一名省級非遺傳承人,以往制作的工藝品都是繡來自己穿,現在肇興發展鄉村旅游,外地來的游客越來越多,堅定了丁明煥要把肇興民族文化和技術傳給下一代、推向遠方的信心。

  “以前油鹽錢都沒有,現在不用到山上干活了,賣旅游商品每個月能收入兩萬元左右,比過去翻了幾倍。”丁明煥指著手裡的一副刺繡說:“一個星期就能繡完,能賣到600余元,繡品賣成錢,多虧了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這門好手藝!”

  圖為肇興侗寨傳承人正在制作工藝品。(王欽 攝)

  圖為肇興侗寨的干部群眾接受記者採訪。(王欽 攝)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