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路上最沉重的一個結?
從踏上興安這片紅色熱土,沿著“湘桂走廊”行進在湘江之畔,我的心,就像這層林疊嶂的崇山峻嶺,逶迤起伏﹔又如同這波瀾不驚的湘江之水,流淌在歷史的深處。這條既陌生又熟悉的山路,彎彎曲曲,時而盤旋而上,時而又盤山而下,緩緩地靜靜地向著蒼蒼莽莽的大山腹地蜿蜒而去……
夜幕中,我們來到“尋紅之旅”的第一站——興安縣城。由於這一帶海拔較高,自古就有“興安高萬丈,水往兩頭流”之說,形成湘江北去、漓江南流的獨特景觀。這裡不僅因秦朝時期修建了最著名的水利工程——靈渠而聞名於世,更因80多年前中央紅軍那一幕最慘烈的生死角逐,而令人刻骨銘心﹔在歷史上既有過“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美譽,也曾飽經“三年莫飲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魚”的悲壯,成為人們祭拜湘江、緬懷先烈、昭示未來的紅色聖地。
此時,大山深處,靜謐安然。我閑步漫逛在被靈渠水所環繞的寂靜的鎮街上,望著暮色中的古巷幽宅、古橋水街、古道青石、古木蒼柏,猶如置身一個塵封已久的悲壯和輝煌的歲月。
翌日,我滿懷崇敬和激動的心情,登上坐落在興安縣城西南1公裡獅子山上的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陵園。用灰白花崗岩雕鑿的4個巨型頭像和5組浮雕,藝術地塑造了當年紅軍突破第四道防線的壯烈情景﹔主碑聳立於蒼鬆翠柏懷抱的獅子山頂,上部為三支直插藍天的步槍造型,象征著“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真理。主碑和群雕由一線四折共201級大型台階連接,陡峭的台階寓意著中央紅軍突破湘江一線的曲折過程。瞻仰著巍然聳立的石碑,凝視著歷盡滄桑的群雕,撫摸著浸染鮮血的遺物,傾聽著驚心動魄的故事,我的心無時不為慘烈的湘江突圍而悲慟惆悵﹔回望80年前那段用血肉鑄成的不朽傳奇,那幅血與火、生與死、存與亡的歷史畫卷,胸中熱血不由得因紅軍將士用生命鑄就的壯舉而澎湃激蕩!
1934年11月下旬,從中央蘇區出發西征的紅色大軍,在連破敵人3道封鎖線后到達湘江之畔。此時的蔣介石已調集25個師近30多萬國民黨軍隊,憑借湘江天險布設了第4道封鎖線,在零陵至興安近300裡的湘江兩岸,精心擺下了一個前堵后追、兩側夾擊的“口袋”陣,依仗其數量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妄圖圍剿全殲中央紅軍於湘江東岸。
從11月28日到12月1日,戰斗的硝煙一刻都沒有消散過。激戰的槍炮聲、飛機的呼嘯聲、江濤的咆哮聲以及人喊馬嘶聲,共同組成了一支最為殘酷的戰爭交響曲。紅軍將士在“高舉著勝利的旗幟、向著火線上去”的號召下,以勇猛無畏的英雄氣概,在新圩、腳山鋪、光華鋪、水車、界首渡口等各自的陣地上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拼殺,許多戰士赤膊上陣,揮舞著大刀,扑向敵人﹔紅軍戰士冒著呼嘯轟爆的炮火,奮勇泅渡在血渦血浪之中,一具又一具尸體隨著血紅的江水漂流而去。紅軍將士硬是用血肉澆筑出一條跨越湘江天險的生命通道,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口袋陣”,掩護中央縱隊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剿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我們追尋著當年紅軍血戰湘江的戰場遺址,帶著滿心的虔誠,來到了那條曾經跨越湘江天險的生命通道,如今已是“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的界首渡口。
80年前,界首這座彩虹般大橋下的小小渡口,就是軍委縱隊渡過湘江的地方,也是身處絕境的紅軍化險為夷的地方。就是在這個渡口,臨時架起的浮橋,不知被炸毀了多少次,又修通了多少次﹔血洗的江面上,濃烈的硝煙中,茫茫的大霧裡,將士們踩著早已磨穿的草鞋,爬行在浮橋上。頭頂的飛機輪番轟炸著、俯沖掃射著,行進的將士一批一批倒下,又一批一批往前沖……
界首的可歌可泣,界首的彪炳史冊,讓我深刻領悟了偉大的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即使慘遭重大的犧牲,也不可能阻擋紅軍西進的鐵流和一往無前的步伐。
距離渡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一座古朴滄桑的祠堂,叫“三官堂”。湘江戰役時,因“三官堂”曾經作為紅三軍團軍團長彭老總的指揮所,后來就稱之為“紅軍堂”。我繞著闃寂無聲的“紅軍堂”一遍一遍地走著,一遍一遍地心潮涌動。這是全身的熱血競相迸發並在胸中集結的涌動。用鮮血染成的紅色是先輩們的顏色,鮮紅的顏色滲入了紅軍曾經戰斗過的土地,並根植於我們的骨髓,滾燙著我們的血液。
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這條地球上的紅飄帶最沉重的一個結。由於路線錯誤、指揮失誤,這個沉重的結就成了中國革命史上,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戰。紅五師指戰員在敵我兵力極其懸殊的情況下,浴血奮戰三晝夜,參謀長胡震、第十四團團長黃冕昌和副團長、參謀長、政治處主任及營以下干部都先后犧牲﹔紅四團政委楊成武身負重傷﹔紅三十四師被敵人重重包圍,5000多名將士殊死血戰,直到彈盡糧絕,幾乎全部犧牲,師長陳樹湘英勇就義。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為3萬多人。
每一個犧牲都是不朽的,每一個英雄都值得仰望。湘江戰役的悲壯與覺醒,隻有踏上這片洒滿了紅軍熱血的土地,才能切身感受到鐵血將士鐵一般的信仰信念,才能有沉重的歷史感,產生崇高的使命感!
湘江之戰,紅軍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但沒有失敗,反而由此開始走出低谷,愈挫愈奮,愈戰愈勇,不斷迎來曙光,走向勝利,創造出四渡赤水河、攻克婁山關、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激戰臘子口、大勝直羅鎮等一個又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
80年時光荏苒,湘江戰役的時鐘指針雖然早已凝固,但川流不息的湘江水無時不在警示著后來的“長征者”——勝利來之不易,而一旦路線錯誤,失敗就將是非常迅速的。我們走過的並非一條平坦大道,經歷過苦難,遭受過挫折,甚至陷入過絕境﹔正在前進的道路上也不會隻有順境和坦途,還會有艱難和坎坷,甚至是危險和挑戰。
長征永遠在路上。回望80年前那段險象環生的激蕩歲月,捧讀紅軍將士用青春、鮮血與生命寫就的氣壯山河的悲壯史詩,作為流淌著紅軍血脈的新一代的革命軍人,從中汲取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增強了責任與擔當。在新的強軍征程中,長征的精神火炬必將燃起前進的動力,照亮璀璨的未來。
離開界首,離開興安,一路上,我依然沉浸在這片曾經燃燒過血與火的熱土的悲壯史詩之中。(白恆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