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飛奪瀘定橋 為勝利一往無前為革命一無所惜

2016年09月12日08:57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上圖:今日瀘定橋。澤 旺攝

“瀘定橋邊萬重山,高峰入雲千裡長。”從安順場出發,越靠近瀘定縣,地勢越是險要。

穿行在高山峽谷中,單邊的羊腸小道蜿蜒起落,路左邊是高聳入雲的山峰,右邊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稍不留意就有跌落的危險。同行的瀘定縣人武部政工科科長澤旺告訴記者,紅軍先鋒部隊就是沿著這條險路,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飛奪瀘定橋的。

1935年5月27日,紅4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領下,從大渡河西岸的安順場出發奔襲瀘定橋。一般情況下,3天行軍160公裡並非難事。可在僅容一人通過的絕壁上穿行,還要時時提防敵人埋伏,紅軍第一天隻走了40多公裡。

第二天,軍委又來急電,限29日奪取瀘定橋。來不及休息的紅軍指戰員匆匆嚼把生米、喝口冷水,晝夜疾行,硬是在29日凌晨趕到瀘定橋。

瀘定橋頭,滔滔江水依舊。距橋600米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大道兩旁,屹立著22根花崗岩石柱,代表著22位奪橋勇士。紀念碑碑體為鐵索抽象幾何體造型,錯落有致,與碑體緊緊相連的前部平台上,屹立著兩尊在鐵索上攀援前進的紅軍戰士銅像——一個舉槍射擊,一個揮臂投彈。

仰頭凝望,庄重巍峨的雕像仿佛再現了當年那次驚天地泣鬼神的光輝戰斗。

紅軍到達瀘定橋西岸時,橋面上大部分木板已被拆空,敵人在東橋頭構筑了工事,並用重機槍、迫擊炮不斷向西橋頭射擊。危急關頭,紅4團從二連挑選出廖大珠等22名勇士,組成奪橋突擊隊。16時,22名勇士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向對岸沖擊。三連連長王有才帶領全連緊跟突擊隊,除攜帶武器外,他們每人夾著一塊木板,邊鋪橋邊沖鋒。突擊隊22名勇士在槍林彈雨中攀索前進,速度越來越快。接近橋頭時,對岸工事中的敵人被紅軍勇士的無畏氣概震懾,紛紛掉頭逃命。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成功奪佔瀘定橋,為紅軍擺脫險境殺開了一條血路。

繼續前行,記者來到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瀘定縣文物管理局講解員王穎告訴記者,從小在瀘定橋邊長大的她是聽著紅軍故事長大的。小時候她不明白:長途奔襲、體力不支的紅軍到底是靠什麼戰勝以逸待勞的敵人,奪下瀘定橋的?

如今,已經為游客講解了11年的王穎早已找到答案。她指著一塊寫有“鐵的意志、血的犧牲”字樣的展板說:紅軍能創造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正是源於飛奪瀘定橋所體現出的一往無前、一無所惜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長征硝煙雖已散去,但紅軍留下的寶貴精神永載史冊。同行的甘孜軍分區領導告訴記者,每逢新兵入伍、干部轉業、重大節日時,他們都會組織官兵追尋紅色足跡、聆聽紅色故事。2014年,甘孜州地區發生6.3級地震。地震發生僅20分鐘后,軍分區就迅速組織民兵應急分隊600多人連夜馳援災區。由於下過幾場雪,海拔4000多米的崎嶇山路結冰路段很多,加上余震不斷,不時有滾石從峭壁落下,通往震中之路危險重重。每逢危險濕滑路段,官兵就脫下衣服鋪在陡峭路上,讓車輛安全通過。次日凌晨,車隊將救災物資率先送到災區時,受災群眾激動地感慨:“當年飛奪瀘定橋的紅軍部隊又回來了!”

“狹路相逢勇者勝。”軍分區領導說,時代在變化,任務在拓展,但紅軍勇士“任務面前敢擔當、困難面前意志堅、危險面前勇犧牲”的精神永不過時。

回望歷史,記者心潮澎湃:打仗需要流血犧牲,改革強軍同樣需要付出各種犧牲。隻有拿出紅軍勇士破釜沉舟的膽魄、舍我其誰的擔當、闖關奪隘的韌勁,才能飛奪一座座制約改革發展的“瀘定橋”,最終展得勝之旗、結必勝之果。(劉建偉 楊 彪)

(責編:邱越、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