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瑞金:山歌唱出新天地

2016年09月13日08: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哥哥出門(哎)當紅軍,笠婆挂在他背中心(哎),流血流汗打勝仗,打掉土豪有田分……”

9月7日,江西瑞金葉坪革命舊址群的紅軍烈士紀念亭裡傳來悠揚的山歌聲。唱歌的客家妹子說:“唱山歌是瑞金的傳統,這裡的山歌就是紅歌。”

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全國性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瑞金被稱為“共和國的搖籃”。在這裡,紅軍廣場、鐮刀錘頭的紅旗、橋墩上的五角星、紅軍村、紅井、長征第一山……俯拾皆是的紅色印記訴說著傳奇的歷史。

穿過烽火硝煙,跨越歲月長河。當地干部群眾繼承長征精神,奮發圖強,埋頭苦干,正大步走在新長征的征程上,紅土地上迸發出新的活力。

“唱黨唱祖國,蒸蒸日上向前進,全國人民大團結,小康步子蠻鏗鏘,齊心協力奔小康……”山歌聲聲唱真情。一路走來,記者感悟到,紅色山歌的背后,傳唱的是老區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的路上書寫的新傳奇!

“紅軍村”華屋的變遷

再有幾天就是中秋節了。漸盈的新月挂在樹梢,俯瞰著夜色下的華屋。晚上8時,一聲喇叭響,村頭的小廣場上採茶戲拉開序幕,外來留宿的游客和村民紛紛落座,音樂、燈光和著採茶戲,讓整個村庄一下子熱鬧起來。

在熟悉的採茶調中,幾碟點心,一壺清茶,華屋村村民華水林在家門口,與記者和游客們擺上了龍門陣。“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讓先輩們放心,我們不僅脫貧了,還要越來越富裕!”

華屋的歷史很“紅”。葉坪鄉黃沙村華屋小組是遠近聞名的紅軍烈士村。80多年前,17位華氏兄弟參加紅軍,出發前相約到嶺上栽下17棵鬆樹,約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如果有人犧牲,活著的要為犧牲的孝親敬老。青鬆依舊在,不見兒郎歸。17位華氏子弟都壯烈犧牲在長征途中,他們手植的鬆樹被后人們命名為“信念樹”。

華屋又很窮。2012年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來華屋調研時,119戶462人的華屋,就有五保戶、低保戶等各類貧困人員59戶212人,約佔總戶數的49.6%,全村人均年純收入不足2300元,103戶農戶仍居住在土坯房中。

華屋的迅速改變,從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開始。

短短4年,“信念樹”見証了華屋村翻天覆地的變化。整齊劃一的住房,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電網進行升級改造,困擾華屋幾十年的水、電、路問題一一解決。同時,重修祠堂,利用17棵“信念樹”、開國將軍故居等多處村居遺址,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種植火龍果、葡萄、蔬菜,開發油茶林觀光帶,建設5公裡“紅軍長征體驗游”游步道。

“土坯房改造,政府給每家提供了5萬元貼息貸款。2014年,我家在新房裡過上了春節。”51歲的村民華水林告訴記者。

華水林的爺爺就是“17烈士”之一的華欽材。“家裡窮酸,愧對先人,黨的政策好,自己也要努力,要憋足勁脫貧致富。”華水林的生活有了新變化,“家裡空出來4張床,昨天剛加入華屋鄉村旅游合作社,一年可以增收1萬元。”

沙洲壩“紅井”的新故事

“喝口紅井水,革命方向明,喝口紅井水,斗志更堅定。紅井甘露育萬代,代代永做革命人……”當年的歌聲裡充滿了豪邁,紅井水一直滋潤著老區。

“吃水不忘挖井人。”小學課本中的這句話耳熟能詳,說的正是瑞金市沙洲壩村“紅井”的故事,1933年9月,毛澤東主席帶領紅軍戰士,在這裡為百姓打了一口直徑85厘米,深5米的井,結束了沙洲壩的老百姓飲用臟塘水的歷史,這口井也被老表們親切地稱為“紅井”。

83年過去,“紅井”的水依然清澈甘甜,山歌也有了新的內涵。

“紅井就像一面鏡子,它時刻警醒我們瑞金的每一位黨員干部,不忘初心,不忘黨和群眾血脈相連,繼承弘揚蘇區精神和長征精神,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老區群眾如期實現脫貧。”瑞金市委書記許銳說。

“老區人民窮苦,自己富了心裡也不踏實。”老紅軍的后代、瑞金市綠野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濤,為了帶領山區群眾走上油茶產業共同致富的道路,採取多種種植模式,主動讓利群眾,帶領全市5000多戶貧困戶走上了發展油茶產業脫貧致富的道路。

“蘇區的干部是好作風,自帶干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燈籠訪貧農。”山歌聲中,瑞金廣大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爭當“紅軍傳人”,紛紛加入到“連心”扶貧工作隊中。瑞金市4500多名黨員干部組建223支扶貧工作隊進村入戶,由扶貧工作隊隊長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全力推進扶貧工作。

2011年以來,瑞金市改造危舊土坯房3.4萬戶,解決了21萬農戶喝水的問題,貧困發生率由2011年的28.37%降至2015年底的10.09%。

“網紅”廖奶奶的致富經

86歲的廖秀英從沒想過,自己在山溝裡做了一輩子咸鴨蛋,如今會成為網絡紅人。

這些天,位於瑞金市壬田鎮鳳崗村的廖秀英家裡異常忙碌,家人和雇佣的工人正忙著清洗、擦拭、包裝一枚枚咸鴨蛋,通過快遞發往全國各地。

廖奶奶是抗日紅軍烈士的后代,祖籍在廣東梅縣,日本侵華時期,她被參加革命的父母送到江西瑞金避難。父母為國捐軀后,她便扎根於這片紅色的土地,長時間靠制作咸鴨蛋的手藝貼補生計。過去一直靠傳統模式銷售咸鴨蛋的廖奶奶,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搭上了電子商務這趟“致富快車”。

通過“農村e郵”平台進行銷售,廖奶奶咸鴨蛋構建了“前店后村”的村鎮化產業發展模式。2015年以來,她共賣出咸鴨蛋200萬個,月純利潤18萬元。目前,合作社已發展貧困戶社員32人,幫助貧困戶年均增收2萬余元。

廖奶奶只是瑞金人追趕潮流的一個縮影。互聯網的融合思維,讓老區人民追趕小康生活不再是“空中樓閣”。

當年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山城瑞金,如今已為贛閩粵三省通衢之地,發展思路更加清晰,思維更加開放。“紅土地不缺血性,搞建設更要有巧勁。”許銳說。

三條國道交匯的瑞金市區,是中西部省市溝通東南沿海的中轉要地,也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腹地。瑞金主動對接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海西板塊建設,重點瞄准“海西”、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緊緊圍繞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綠色食品、現代輕紡等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

如今的瑞金已是熱火朝天:贛龍動車途經瑞金,縱貫瑞金南北的瑞金至廣東梅州鐵路列入國家規劃﹔瑞金機場已獲批復,2017年即將開工建設﹔各種金融業態迅速發展,贛南東部和贛閩邊際區域性金融中心日益凸現。

“唱支山歌情滿懷,對面的朋友聽到來(哎),客家米酒敬親人,歡迎常到瑞金來……”同行的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講解員黃露芬一展歌喉。山歌聲中,滿滿的是激情與自信。(倪光輝 吳齊強)

(責編:實習生 王璐佳、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