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紅軍在長征中唯一建立的根據地

2016年09月14日10:11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紅軍在長征中唯一建立的根據地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題:紅軍在長征中唯一建立的根據地

  郜耿豪、孫杰、曾濤

  紅軍長征是在國民黨軍重兵“圍剿”下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轉到哪裡去,落腳點在哪兒,就成為長征路上各路紅軍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因此,紅軍在長征途中都嘗試過建立根據地,都因敵人力量的強大、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軍戰略目標的轉變而先后放棄。長征途中建立的唯一一塊根據地,是紅25軍建立的鄂豫陝根據地。

  一路戰斗 一路選址

  1934年冬,國民黨軍40多個團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圍剿”。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率紅軍第25軍2900余人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離開鄂豫皖蘇區開始長征,並一路尋找合適的地區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紅25軍進入鄂豫邊的桐柏山區后,曾計劃在這裡建立根據地,但這裡接近平漢鐵路,容易遭到敵人的重兵圍攻。11月底,紅25軍進入伏牛山區,這裡反動統治較嚴密,地主圍寨多,建立根據地也比較困難。於是,他們決定改向陝南進軍。

  12月上旬,紅25軍經河南省盧氏縣境進入陝西省雒南(今洛南)縣庾家河(今屬丹鳳縣)地區。這裡是陝軍楊虎城部隊的勢力范圍。當時,楊虎城一方面忙於進攻陝甘蘇區,一方面又分兵南拒川陝邊的紅四方面軍,西面還要戒備蔣介石的中央軍,一時無暇顧及陝東南。紅25軍利用這個有利時機,決定在這裡創建根據地。

  創建根據地 開展反“圍剿”斗爭

  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縣庾家河召開常委會議,決定在鄂豫陝邊界創建蘇區,並將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為鄂豫陝省委。紅25軍在運動中各個擊破敵人,至1935年5月,先后取得蔡玉窯、文公嶺、石塔寺、九間房等戰斗勝利,並攻佔5座縣城,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勝利。

  與此同時,他們在鄂豫陝邊界的鄖西、盧氏、雒南、鎮安之間地區,廣泛發動和武裝群眾,分配土地,建立政權,先后建立了2個縣、13個區、40多個鄉、300多個村的蘇維埃政權和鄂陝邊蘇維埃政府。此時,紅軍發展到3700余人,地方武裝游擊師和抗捐軍發展到2000余人,鄂豫陝蘇區初步形成,人口近50萬。中共鄂陝特委和豫陝特委先后建立。

  1935年5月中旬,國民黨軍30多個團向紅25軍發動第二次“圍剿”。鄂豫陝省委決定,以游擊隊就地堅持斗爭,以主力紅軍北上尋殲國民黨軍一部,爾后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爭取殲敵一部,以打破敵人“圍剿”。6月初至7月初,紅25軍先后取得商縣夜村、富水關、淅川縣荊紫關、山陽縣袁家溝口等戰斗的勝利,7月13日北出終南山,消滅了西安以南部分地區的民團。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被迫停止。

  再次長征

  此時,紅25軍得悉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並有可能北上。為配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中共鄂豫陝省委決定率紅25軍主動離開鄂豫陝蘇區西征,准備與主力紅軍會師。1935年7月16日,紅25軍從陝西省長安縣灃峪口出發,繼續長征,后轉向陝甘蘇區。他們9月15日到達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次日與陝甘紅軍會師。

  紅25軍主力西征北上后,留在根據地的紅軍繼續堅持斗爭。9月初,中共鄂陝特委和豫陝特委合並為鄂豫陝特委,紅軍一部和地方武裝編為紅軍第74師。在中共鄂豫陝特委領導下,他們依靠人民群眾,繼續堅持游擊戰爭,連續粉碎國民黨軍三次進攻,鞏固了根據地,擴大了紅軍。

  鄂豫陝蘇區的建立,牽制了陝西國民黨軍的一部分兵力,在戰略上配合了陝甘蘇區紅軍的反“圍剿”斗爭和其他地區紅軍的長征,為紅軍長征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點擊查看專題

(責編:邱越、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